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局灶性脑梗塞大鼠多脏器形态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局灶性脑梗塞大鼠多脏器形态变化及针刺的干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孟智宏 杜元灏 刘新桥 牛莉 曲凡 于广 【关键词】 多脏器

focal brain infacction and prevention by acupuncture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ultiorgan damage in acute brain infarction and the effec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Methods One lateral MCAO(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sion)rats as studying model,and“Xing Nao Kai Qiao”(XNKQ,activating brain and opening orifices)acupuncture as treatment method,the optical and electron-microscop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heart,lung,stomach,liver and kidney at24 th hour after creating models,and the role of acupuncture on their changes was observed.Results Differˉent degree changes of pathology and morphology in celluar and subcelluar locations were observed in heart,lung,stomˉach,liver and kidney of the model group.The path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liver were mild.There was a mild or little change in the group of acupuncture.Conclusion More than one important organ is damaged in different degree after brain infarction.Acupuncture can prevent and cure the damages.

Key words focal brain infarction animal experiment acupuncture multiorgan morphology

脑梗塞后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并发症是导致脑梗塞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因素 [1] 。近年来,有关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多脏器衰竭(MOF)的临床报道渐多,MODS或MOF是ACVD病人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达58.85%~100% [2~4] 。任何临床病症的发生均有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脑梗塞多脏器并发症的出现必然也有其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但有关报道很少。另外,在治疗脑梗塞的同时能否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恢复。“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血管病疗效显著,其疗效的获得是否与其对各重要脏器具有显著保护作用有关,迄今尚未见有关报道。为此,本文以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大鼠为模型,从细胞及超微结构水平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 Wistar大鼠购自天津药物研究院动物所,1级,14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针刺组5只,模型组5只,正常组4只。

1.2 动物模型的制作 动物经1%戊巴比妥钠(60mg/kg体重)腹腔麻醉后,侧卧位。于眼眶后至耳的中点纵形切开皮肤约1cm左右,分离并切去部分颞肌,暴露颞骨,做一个约3~5mm的骨窗,轻抬脑,可见到横过嗅束向上走行的大脑中动脉,用加热的不锈钢丝轻轻接触靠近嗅束上缘的大脑中动脉,使之快速凝闭,遇有血管破裂出血,可用小棉球局部轻压止血。术后创面撒少许抗生素(先锋Ⅳ),缝合切口。手术后动物单笼饲养。

1.3 针刺方法 采用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因动物小不便取穴过多,故仅取该法主穴进行操作。针刺组动物于阻断血管后60min针刺,在“人中”和“内关”穴区进行针刺。具体操作:先针刺双侧“内关”穴,在动物前肢桡侧骨内侧,桡骨和尺骨接合部下1/3交界处 [2] (腕横纹上3~4mm),直刺穿皮达筋间,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持续手法操作1min,继刺“人中”,在鼻中隔下部向上斜刺入约1分左右,施雀啄手法刺激10次左右,两穴均留针10~15min,每日针刺2次。

1.4 组织取材及处理 所有实验动物所在MCAo后24h断头处死,快速取材。取材部位:心取心尖处;肺取左肺下叶;肝取中叶的右副叶,肾取右肾上端皮质;胃取胃体中部。取材后分别将每一脏器组织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组织立即以10%的福尔马林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一部分组织分别取约5mm×5mm×5mm大小组织快速置预冷(4℃左右)的2.5%戊二醛中固定,在载玻片上滴放固定液于冰盒上修块,取4块1mm 3 组织块继续固定于该液中,1%锇酸后固定,乙醇系列脱水,Epon812包埋,超簿切片,醋酸铀?枸橼酸铅染色,荷兰产菲力浦400-ST透射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MCAo大鼠心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针刺作用效应 光镜下正常组动物心肌细胞及组织结构正常,肌纤维明暗相间的横纹结构清晰可见。电镜下见心肌纤维排列整齐,形成连续的丝池,大量线粒体遍布于丝池中,线粒体嵴清晰可辨,肌浆网结构正常。模型组:光镜下见心肌纤维的纹理结构模糊或部分消失,有心肌纤维断裂现象,断裂处着色较深,可见到心肌细胞核固缩,间隙增宽,间质水肿,血管充血、出血及少量炎细胞浸润。电镜下见心肌部分线粒体嵴紊乱,甚至呈空泡状,肌质网稀疏,糖原缺乏。针刺组:针刺组心肌组织细胞未见明显异常,并且在电镜下可见大量糖原颗粒和脂肪小球存在于线粒体周围和肌纤维间。

2.2 MCAo大鼠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针刺作用效应 正常组:光镜下肺组织结构正常。电镜下正常组大鼠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游离面有极少量粗短的微绒毛,侧面有紧密连续带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相连。以大量板层体为特征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功能非常活跃。模型组:光镜下可见大鼠肺间质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炎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电镜下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有明显增多的板层体,肺泡腔狭小,可见有大量分泌物及脱落细胞,但未见到细胞线粒体及其它亚细胞结构的明显损伤。针刺组:在光镜下肺组织无明显异常。电镜下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板层体明显减少,肺泡舒展,泡内未见有杂物。

2.3 MCAo大鼠胃组织形态变化及针刺作用效应 正常组:光镜下见大鼠胃组织结构完整,粘膜上皮呈高柱状,排列整齐。电镜下可见到胃壁细胞有众多大而圆的线粒体,嵴多呈板状。胞质内散在有分泌小管,小管表面有许多微绒毛。模型组:光镜下可见大鼠胃粘膜充血、点状出血。电镜下见胃的壁细胞内线粒体近一半呈空泡状,核略有固缩。针刺组:光镜下胃组织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电镜下见胃壁细胞内线粒体较多,无核固缩现象。

2.4 MCAo大鼠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针刺作用效应 正常组:光镜下大鼠肝小叶、肝细胞结构均正常。电镜下肝细胞内可见丰富的白体及粗面内质网(RER)池、多重的高尔基系统,成群的(玫瑰形)糖原颗粒分散在它们之间。大量圆形线粒体基质致密,嵴较少,可见散在的溶酶体。模型组;MCAo后24h,光镜下可见肝细胞轻度肿胀,胞浆内出现空泡变性,肝窦内可见到轻度淤血。电镜下大鼠肝细胞内大量脂肪滴堆积,细胞核轻度固缩,部分核仁呈异染色状态。白体及RER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末端膨胀的滑面内质网(SER),糖原颗粒明显减少,线粒体变化明显。针刺组:经“醒脑开窍”针刺动脉在光镜及电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

2.5 MCAo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及针刺作用效应 正常组:光镜下见正常动物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均正常。电镜下重点观察了肾小囊腔及其周围的组织结构。可见足细胞伸出多级伪足,并借助其终末的足突贴附在基膜上。一个足细胞的足突可以贴在几个毛细血管的基膜上,并可见一个足细胞分出的许多足突与相邻足细胞分出的许多足突彼此犬牙交错。整个足细胞仅足突的一端贴在基膜上,而细胞的大部分游离于肾小囊腔内。模型组:MCAo后24h,光镜下可见到肾小球充血,小球囊变窄,细胞数增多;肾小管界 限不清,轻度浊肿,细胞界限不清,细胞内可见有空泡样区,部分管腔变窄、管腔内可见透明管型。电镜下见足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变,细胞结构不清晰,突起明显减少。针刺组:经“醒脑开窍”针法处理的动物肾脏组织,在光镜及电镜下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临床上脑梗塞患者尤其是重症脑梗塞患者经常合并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衰、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肝损伤甚至发生MODS或MOF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固然与脑卒中病人年龄较高,各重要脏器功能下降接近失代偿水平,或有些病人平常患有一些慢性疾病有关,但不能完全解释脑梗塞患者出现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机制。机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否与脑梗塞后各重要脏器受到严重打击出现相应病生理形态学损伤有关。有人 [5] 对脑卒中死亡者尸检发现,心肌弥漫性心内膜下出血,左心室多灶性肌细胞肿胀,间质出血及肌纤维变性。有人按改良的Pussinelli法 [6~7] 用电烙针插入第一颈椎翼孔,烧灼椎动脉,阻断双侧椎动脉血流;用动脉夹夹闭双侧颈动脉,造成大鼠四血管闭塞完全脑缺血模型,来观察心、肺、肝、肾等内脏形态变化;还有人 [8] 用脑挫伤模型观察心、肝、肺、胃、肾等脏器病理变化,均发现各重要脏器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这些模型与临床相差甚远,临床上脑梗死多发生在大脑动脉的某一支,尤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因此本实验采用一侧MCAo大鼠为实验模型来探讨心、肺、肝、肾脏器的病理形态变化及“醒脑开窍”针法的干预作用

我们的实验发现,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后24h,大鼠心、肺、胃、肝、肾等重要脏器在光镜及电镜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变化,提示脑梗死后,心、肺、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推测内脏损伤是脑梗死病人内脏并发症的重要的病理学基础。提醒我们,在临床上应密切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各脏器功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脑梗死并发症。

大鼠各脏器损伤特点表现为:心脏病理改变主要以心肌细胞变性,心肌纤维坏,间质淤血水肿,心肌部分线粒体嵴紊乱,甚至呈空泡状,肌质网稀疏,糖原缺乏。与李氏 9] 报道基本相同。肺的病理化主要以肺间质的充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明显增多的板层体,肺泡腔狭小,内可有大量分泌物及脱落细胞为特点。与陈氏 [10] 所见略同。大鼠胃的病理改变主要以胃粘膜充血、点状出血、部分线粒体呈空泡状,核略有固缩为特点。肝脏的病理变化较轻,主要病理变化是肝细胞轻度肿胀,胞浆内空泡变性,肝窦内轻度淤血,粗面内质网(RER)减少与滑面内质网(SER)的增多,以及糖原颗粒减少,脂肪滴堆积。大鼠肾脏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肾小球充血、肾小管变性(颗粒变性、空泡变性、透明管型),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足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变,细胞结构不清晰,突起明显减少。与有关报道一致 [9] 。

脑梗塞导致多脏器损伤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方面脑的各级中枢均有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当急性脑损害时,导致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直接或间接影响各脏器功能。另一方面,脑梗塞后脑组织缺血缺氧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可释放入血,随血流到达远端脏器组织,并在此增值和再循环而损伤这些器官 [11] 。另外还有人 [12] 认为,机体微循环是一个统一的、有密切联系的网络系统,脑缺血可引起全身微循环紊乱。其具体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能协调、重建和恢复人体脏腑功能,增强自稳状态和防卫反应,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13] 。实验中发现MCAo鼠心、肺、胃、肝、肾脏等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而用“醒脑开窍”针法处理的动物其心、肺、胃、肝、肾等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病理变化或变化很轻微,接近正常组。说明该针法能有效地防治MCAo致大鼠多脏器的损伤。这一结论为“醒脑开窍”针法防治脑梗塞并发症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其机理可能是:一方面该针法有效地治疗脑梗塞,从而减轻脑缺血对内脏的损害;另一方面是针刺对各脏器的调整作用,如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各脏器灌注压,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血流量,提高免疫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脑梗塞的恢复,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等.实用脑血管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96.

2 王中平.急性脑血管病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12(5):312.

3 王爱华.急性脑血管病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相关问题.航空航天医药,2002,13(1):11.

4 赵性泉,龙洁.急性脑血管病与多脏器衰竭.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17(4):227.

5 苏克红.卒中后心电图异常.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3,2:97.

6 Pussinelli WA.A new model of bilateral hemispheric ischemia in the unanethetized rat.Storke,1979,10:267-271.

7 赵卫东.大鼠脑再灌流综合征模型初探.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7,13:193-195.

8 黄英雄,樊丰势,卢圣奎,等.脑损伤后自由基对远端脏器的损害作用.天津医药,1995,23(7):441.

9 李露斯,吕智勇.大鼠脑缺血后内脏病变的初步观察.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2,14(3):291.

10 陈曼娥,周华东,王景周,等.急性脑缺血并发肺损伤的实验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7,9(1):11.

11 Freeman BA,et al.Lab Invest,1982,47(5):412.

12 曾祥元,任琼辉,廉维,等.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肾小球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电镜研究.中国微循环,2001,5(2):94.

13 杨甲三.腧穴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