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交往式教学模式的哲学思考及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院校教学没有升学作指针,因而有更宽松的培养创新思维的条件。但是,目前大学课堂更多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的哲学基础是线性因果作用,不利于激发创新情感和激情。交往式教学则以塑造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为目标,教学不以学生提出成熟认识成果为标准,而是通过建立师生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机制,通过营造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环境,为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因而交往式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方互动模式,只有双方进行相互信息交换,才能不断创新知识和塑造自信人格。

关键词:交往式教学;哲学分析;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17-03

目前,高校教学未很好地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由于高校师资大多来源于非师范院校,教育学理论知识缺位,加上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大,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压力还未促使高校发生分化,学校将教师主要精力引向科研,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宣传、推广极为不够,教师在教学上下工夫没有引人注目的功效,又没有物质利益,培养人才不是精雕细琢,而是大批量粗放式生产,所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专家和部分教师的不懈探索下虽有局部的改进,但传统的模式在崇尚自由化和多样化的大学课堂里仍是主流的模式。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中心,教学活动是知识的单向传输过程。教学活动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师主讲、学生主听,课堂满堂灌。教材统一化、教学程式化、答案标准化,通过提问、作业、考试等环节强化知识。这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发现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所需相差甚远,工作初期往往既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如何解决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中单方面灌输理论体系,忽略了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当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不知开拓思维、创新解决。交往式教学为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丰富的探索机会,可大大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的过程,并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进行开拓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事实上高等院校完全有条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一是高校有良好的教育学理论和人才培养基地;二是大学没有高考和中考等升学指标,没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教师实施教学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作多种教学方法实验和探索;三是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只需要完善知识结构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大学生已有独立意识和自我价值表现的强烈愿望,师生互动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总之,随着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优胜劣汰的格局必将出现,谁率先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把握了未来。

一、交往式教学的哲学基础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院校教学推进教育创新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二是加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三是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关“创造能力”的含义,教育学家朱九思解释道:学生要善于运用和发展已经获得的知识,要能举一反三;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不断及时地吸收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的能力,要具有科学的想象力。简言之,凡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而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和学生的顺从习惯,恰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抑制了学生质疑、自由联想和提出见解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打开心灵的窗户与教师思想沟通。当然,知识本身就是科学家创新的结果,理论蕴涵着创新精神,但是,如果教学不能让学生自身参与创造活动,学生就会觉得创新思维处于认识的彼岸,与自己无关。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互联网技术使得搜索知识更加便捷,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1]。“交往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研究、表达分析、综合思维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采取何种思维方法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恩格斯晚年在哲学思维上主张,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交互作用思维”,反对“因果作用思维”。因果性思维是一种线性思维,其内容是物质、能量、信息的单向交换,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则是以教师拥有知识和学生不具备知识为认知基础,把教和学双方当做人和机器构成的系统,两者是单向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没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一定认知结构和能动性的实体。事实上,大学生和教师的差异不是知识多少的差异,而是认知结构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即科学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例如,一个讲授人文社会科学课的老师在给学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讲课时,可能会忽视或简单抹杀学生用自然科学知识解读该知识的能力,以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为标准否定学生用所学知识对问题的探讨。系统科学认为,物质系统有普遍差异性,系统内要素的差异及系统与环境的差异会引起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事物因此而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因而,师生认知结构的差异使得双向交流既有必要又有可能。交往式教学就是建立了教与学双方的交互作用机制,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起决定作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启发。准确地说,教与学形成负反馈调节机制,当教师把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把应答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随后调整教学方案以追求与学生知识需求相吻合的教学效果。师生交互作用过程逐渐建立一种平衡机制,师生认识分歧是合理的,通过交流产生共识。教师应将用自己的知识修养洞察到的该学科已有理论的缺陷,或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或现有理论的争论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发其思考;在讲解知识时,应着重介绍知识发现者知识创新的情景,即问题的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介绍科学探索的过程及知识的证明和知识的缺陷,为学生进一步探索问题指出路径,或者教师有选择地与学生承接一些课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创造意识氛围。教学中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是一种平衡机制,教师输出的信息及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自身,通过调整自身以适应学生,其交互作用效果在于实现教与学双方互相和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交往教学的结构及要素

交往教学是产生于西方并被中国教育界研究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实效的一种教学理论。我国学者张广君认为,“教学与交往同一,教学本身也只能是交往,或者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学是专门组织的以特定文化价值体系为中介,以人的文化建构为核心,以完成预定任务为目的的师生交往活动”[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在研究了各种教学模式后肯定了交往教学的良好效果(如图所示)。

1.交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往。这是交往教学的主要途径。师生围绕教材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通晓专业知识、经验知识和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把知识点转换为一系列能唤醒学生思考的问题,师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应答互相感悟。美国哈佛大学提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职责是组织引导互动交流的深入,肯定有价值的见解,而不是对教材进行讲解,提供标准答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思考。

(2)教学中介交往。这是教学的延伸。师生分别对教材、仪器、实验活动、社会调查等表征的信息进行解读、思考、交流。经验性知识是知识的逻辑起点,科学研究为了避免人感知认识对象的主观误差,把经验性知识转换为数字、图表、声音,然后用理论解释之,而对仪器工作的原理、显示的含义和试验过程进行释义,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

(3)人际交往。指在第二课堂及课堂外进行的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广义的交流。这是学生自主组织参与的一些学习活动,加入另一个人群共同体,变换角色,展示特长,扩大知识面,培育各种能力,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增强动手能力,有利于养成创新操作能力,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4)环境交往。学生学习知识,教育学家把知识功能定义为人的行为能力。教育传授知识,但并非为丰富知识而传授知识,培养行为能力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培养行为能力一靠知识,二靠实践。各门知识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得以发展。学生要参与观察、实验、模拟、社会调查,积累经验性知识,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对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体验知识的价值,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交往教学的要素分析

(1)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交往教学中的教师是一个新的角色,他不仅传播知识和技能,而且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发现问题、启迪智慧、塑造灵魂、激发创造思维,教师的劳动是高智商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勤奋敬业、全身心投入才能承担这一角色。

2)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具备专业和背景知识、理论和经验知识、教育和心理知识,还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决策和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是教师进行艺术化教学,充分展示智慧和经验的平台,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用多种方式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认识个性,制订教学方案,使学生打开心扉,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会从业及做人的道理。

3)良好的表达能力。教师要以交往教学理念为指导,吃透教材并有驾驭知识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探讨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准确、生动、有感染力,体现个性和人格魅力。

4)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分析知识产生条件、适应范围及局限性,通过讨论激发创新热情,深化认识成果。同时针对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模式。

(2)学生主体应有的素质

1)学生是与教师平等的认识主体。用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替代传统的等级关系,学生应充分发挥敢想敢说的激情因素和思想较少受常规约束的优势,在交往教学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生由于认知结构不同形成个体意识的差异性能营造多元化思想氛围,各种思想取长补短,达到共识。

2)养成探究性学习能力。教育家指出,探索知识的道路像在旷野或森林中探索回家的道路一样,要有“凡事怀疑”的精神,不迷信、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富于开创精神。

3)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力,拓宽人际交往,创造发挥潜能的机遇,只要是兴趣所在,就能产生有益的激情和创造力,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交往教学形成的条件

(1)教学的管理者和参与者要更新观念。要清醒认识中国教育观念、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两院院士潘家铮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没有什么改变,这一模式不利于大思想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培养。教育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必将影响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层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制定向教学倾斜的政策,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推广,以创新精神进行教育改革,为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创造条件。

(2)改革考评制度和评分标准。考试制度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体现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教学双方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改变重分数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评制度,交往教学才能充分发展开。

(3)学生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学生要有坚定的自信、强烈的创新愿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及观察、思考能力,课堂有充分的活跃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生活,参与实践,尝试用理论分析现实,积累经验知识,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观察实践的敏感度,有较强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

4.交往教学过程的步骤设计

第一步是理论讲解。阐述一个单元基本内容、主要观点、理论背景、研究现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阐释要简洁清楚、深入浅出。教师不只是转述书本知识,而是要从经验和专业视觉出发,根据对象认识层次,把理论转换成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具体问题。创造性思维是以学生了解知识基本内容为前提的,讲解理论的目的是使学生能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为此,首先通过经典观察和实验证明知识的真理性,通过介绍背景了解知识的相对性,通过理论的假设条件和视觉了解其局限性,通过分析理论与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预测理论的发展趋向。精心设计的理论讲解要能打开学生思索空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有了创造才能提高其价值,创造有了学习才能获得结果。学习中有创造,创造中有学习,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这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二步是案例分析。优选具有典型性、新颖性、针对性的案例,运用理论解释案例,或鼓励学生用生活经验例证证实,体现理论功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第三步为互动交流。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环节后,就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出一定的思考题。引发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是选题要富于挑战性、针对性和新颖性,要求学生采用发散式思维分析原因、预测结果,用聚合式思维总结规律。对学生超越常规的合理的闪光点应予以热情鼓励、积极扶持。在学生的讨论话题偏离主题时,要采取艺术性的方式加以引导,使之回归主题。最后,对讨论进行总结,解答疑问,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求和改进方案。

三、交往教学的功能

1.可以营造创新思维的文化环境

交往教学确立了教与学双方平等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提供了空间。鼓励从不同视角探究问题,有利于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的充分展开。发散式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述两种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是紧密联系的。当对某一问题提出各种假设时,是发散式思维;但通过检验,逐一放弃一些假设,最后找到正确答案时,又是聚合式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达成共识。交往教学能激发兴趣,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并驱动探究思考,产生创新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自信心

传统教育培养顺从意识,强化教师的权威,加之通过考核划分等级,挫伤了学生尊严和自信。交往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尊的人格,也使之享受了探究问题的乐趣,教师从中发现学生潜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并为未来在社会上展示创造力打下基础。

3.交往教学创造性的多种表现

一是教学产品的创造性,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中激发想象、鼓励质疑,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原因、预测结果、总结规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创新了知识。二是思维方法的多样性。交往教学引发丰富的想象思维能力、广阔的联想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思维能力及预测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创新操作能力主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而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交往教学活动来实现。三是师生交往关系的创新性。通过师生对话交流、合作探讨,师生互相尊重、取长补短,既发挥个性,又展示团队精神,为未来与他人进行竞争与合作打下基础。四是激发双方兴趣,缩短师生距离,打开心扉交流思想,一改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面貌。

参考文献:

[1]黄金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30

[2]张广君.教学的交往本体观论要[J].教育评论,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