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所注重的除解题能力还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均有体现,所以其重要性可见而知。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当其冲是对课本阅读能力培养。通过对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阅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 课本 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认为是文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未被数学数学教学所重视。一些带有阅读的题目,教师都主观认为学生应该读懂。这一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了许多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正确形成,严重降低了学习效率。笔者通过所教班级的多次调查表明:初中新生85%以上课前从不预习新课,复习时也就只做习题而不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即使对课堂教学中的指令阅读,也是匆匆流览、盲目求快、重点不清、不思不问,从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低,审题不清,解题屡屡失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一直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进行。教师为分数而教,只注重“满堂灌”的讲练,而很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阅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数学阅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著名数学家张广厚在给母校同学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只做题不看书是学不好数学的。”当今社会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用数学语言写成的著名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益,而且对学生进一步学习也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训练就要从课本阅读训练着手。下面笔者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本阅读能力。

1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很多学生认为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类的课本才需要阅读,而把数学课本当成习题集、练习册,从不认真阅读课本正文。中学数学课本是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它是教学大纲深广度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教学要求的尺标,课本既是教师们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学生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把课本学好,掌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学生对课本学习一要有信心,二要深入,必须循序渐进,深钻细研,一步一个脚印,不留知识缺陷,只有这样,任何新知识都会学会,任何难点都会攻破,要相信自己的智力,坚信“由厚到薄”。另一方面,不能轻视每一部分内容,要深入挖掘,须知,数学知识的背后有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坚信“由厚到薄”,以少求多。阅读数学课本能使学生通过与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数学用语,锻炼自己对数学语言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数学语言精炼、准确、表达的意思贴切、严谨,说理透彻、明白,仔细读起来,回味无穷。

道理阐述得清楚明了真让人不去识记也忘不了,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课前导读,即预习性阅读。课前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通过预习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变被动课为主动听讲,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⑵课上研读,即针对性阅读。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检查学生课前阅读情况,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让他们阅读有关内容,并进行评议。另一方面,将数学阅读纳入到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的范围和达到的目标,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巡视、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

⑶课后复读,即巩固性阅读。一节课、一单元或一章的内容学完之后,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性阅读,目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组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网络。

2课本阅读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1概念的阅读

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系统演绎性科学,它是由概念组成的理论体系,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要涉及。数学概念反映了事物的“形”和“数”两方面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概念阅读时,必须搞清概念是怎样从现实生活和生产劳动等实例中抽象出来的,要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概念的理解才有血有肉,否则将是“干巴巴”的条文,概念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丰富的实际内容,同时也造成概念的难于理解和正确记忆。接着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对一些特殊对象不可遗漏。如把算术根理解为“正数正的方根叫算术根”,则对算术根概念理解不全面、不完整。

学习概念时,必须“死枢”定义的词语,找出定义中关键的词语。数学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惜字如金,因而数学概念的叙述往往十分精炼,但在某种程度上却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则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加指导。同时,将容易混淆的概念通过对比,找出相异点和相同点,明确其区别。概念学习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概念的巩固;心理学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后及时进行复述,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其次,重视在发展中巩固;最后通过对概念的运用来巩固,将概念和定理、公式、法则等结合起来。

2.2公式、定理、法则的阅读

公式、定理、法则的阅读不仅要掌握它们的条件、结论和证明过程,更应考虑到它们是怎样被发现的?证明方法又是怎样想出来的?证明的关键是什么?这一些在课本中不一定有,但通过深入思考,会找到答案的。在阅读课本时,必须把上述问题牢记心头,随时自问自答一般说来,中学数学中许多的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总能找到原型。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回忆、观察、测量等方法来帮助理解,对于较抽象的定理,可通过推理方法来发现。对于定理、公式、法则的证明,首先不要急于去看课本的证明过程,而应自己先进行试探,在试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论证能力,在遇有困难时,再去查阅课本,这样能容易发现自己不能顺利完成证明(计算、推导)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

由于证明时,自己先动手实践,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现和课本中给出的证明不一致的现象,但通过自己实践得出的结果,可以获得“第二次发现”的喜悦。在阅读课本的证明时,必须注意在证明过程中,条件和结论是怎样转化的?使用什么概念和数学方法?在证明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掌握定理、公式、法则,还必须将它们应用于实际,懂而不会应用,不仅极易遗忘,而且也是徒劳的,“数学不做习题,如入宝山而空返”(华罗庚语),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加深理解,真正掌握,定理、公式、法则。阅读时,还必须注意它们的适用范围,否则,将造成错误。在证明和计算过程中,严禁杜撰“定理”,或想当然。定理、公式、法则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命题,而且它们的解法(证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在解答过程中孕育着丰富的数学哲理。因此,在阅读时尽可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其思想方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着化归思想.

2.3例题的阅读

例题在数学课本中占有很大篇幅,它将抽象的数学知认粉化为技能和能力的最好形式之一,是对教学大纲深度和广度作定量分析的最好对象,并且为学生解题,在思路、方法和格式等方面作出示范。因此教师要象重视定理、法则、公式一样地指导学生例题的阅读指导,具体方法也和上述一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例题阅读指导时,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就题论题上,要加强对例题的“类化”,即归纳总结出解此类型的思路、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于低年级或刚起步的学生时,教师要先领着学生一起阅读,对于重点内容、关键词句作一些解释和勾勾划划、圈圈点点,对难理解的内容作启发提示,甚而适当地铺垫,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再根据阅读内容编拟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和讨论。当学生初步掌握阅读要领后,教师可预先布置读书提纲,要求学生按提纲要求进行阅读和练习,然后让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大家对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获得共识。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后,教师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并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检查.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年级升高,数学书籍的编写体例也有所不同,因而教师要根据情况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尤其在课本中出现类似“不难得出”、“显而易见”等词语时,必须告诫学生亲自实践,切不可默认而一带而过,往往这些地方是作者的一种手法.对于课本中某些结论要多间几个为什么?

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效的,只有长期坚持、持之于恒方能奏效.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除进行必要的指导外更要有督促检查,避免流于形式,检查方式可灵活多样.如通过提问口答,笔练,板演,师生讨论等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