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顺乎天性 因势利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顺乎天性 因势利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幼儿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但是为什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有些幼儿会表现出行为懒散,无精打采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中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教师如果能顺乎天性因势利导,在音乐活动中满足幼儿的多种情感需要,将会使幼儿获得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情感需要

情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的情感对其行为活动、认知、个性、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也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幼儿来说十分重要。

而音乐活动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并且音乐是一种不需翻译,便可直接交流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的“世界语”,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都天生具有对音乐的好感与喜爱。正如美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萨蒂丝・科尔曼所说:“儿童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

但身为幼儿教师的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的幼儿坚持性比较差、很快就对活动不感兴趣,还调皮捣蛋,跟旁边的小朋友交头接耳,有的甚至刚上个开头,便表现出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为了完成一个音乐活动,需要教师中途多次停下来整顿纪律。针对这一现象,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幼儿调皮,不守纪律,强制性地令其坐好,不准乱动,这样的教育措施,对幼儿来说往往收不到良好的成效。那么,为什么幼儿会对他们天生喜爱的音乐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呢?仔细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教师在组织音乐活动中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论都告诉我们,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实施时应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而不是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

需要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是重要的情感态度倾向。近代学习心理学的动机理论认为:需要和需要的满足,是与动机和动机的激发紧密联系着的,探究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加入和获得接纳与交流机会的需要,是激发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需要。幼儿也是如此,如果是自己喜欢的、能满足多种情感需要的活动,他们往往乐此不疲,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相反,就会行为懒散,无精打采,巴不得早点结束活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幼儿的情感需要,因势利导,努力寻求能够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方式、方法来组织音乐活动,在培养幼儿良好音乐素养的同时,促使其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儿兴趣的产生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创设适宜的音乐环境,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兴趣的需要。

1.合理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的音乐内容,创设幼儿乐于接纳的音乐环境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有切身体验且难易适度的选材往往能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如在小班,我们更多地选择《大公鸡》《来了一群小鸭子》《大指哥》《我是一个大苹果》等短小的动物形象歌曲和跟幼儿生活经验接近的音乐材料,到了中班则更多地结合幼儿平时的生活及特点选择一些游戏性、生活性强的活动,如,《办家家》《恭喜恭喜》《买菜》等,到了大班,幼儿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可选择的内容就更多了,如《金蛇狂舞》《狮王进行曲》幼儿都十分喜爱。有一次我让幼儿欣赏一首肖邦的钢琴曲,原以为小朋友会认真去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但由于离幼儿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才听了个开头,幼儿便不感兴趣,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对音乐完全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

2.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音乐,使幼儿真正融入音乐的情境之中

有了好的音乐内容,教师还需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如,在一次大班的韵律活动《蝴蝶找花》中,我先在教室的前面分散摆放了几盆花卉,然后轻轻地播放《化蝶》的音乐,并且手持蝴蝶指偶,形象地展现了蝴蝶在每个乐句的后半部分找一朵花的情景,幼儿在活动中被音乐的气氛深深吸引,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分辨乐句,投入地表演蝴蝶找花的情景,就连平时顽皮的男孩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

3.教师饱满投入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以自己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幼儿,就更能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感,并且和教师的情感相融合,随着教师的引导愉快地参与音乐活动,这样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教师自己对音乐缺乏深刻的认识,组织活动时表情平淡,又如何能调动起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比如,在歌唱活动《三只猴子》中,我始终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投入的神情去激发幼儿参与歌唱的兴趣,用自己富有表情的演唱加深幼儿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中间环节还引导幼儿一起玩起了“用自己身体上的两只手和一只脚当成三只猴子在床上跳”的游戏,幼儿和教师一起边唱边玩觉得特别开心。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共同参与下,幼儿学得特别自然轻松,很快就掌握了整首歌曲。可见,教师饱满投入的情绪状态能对幼儿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满足幼儿主体的需要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总是以主体的身份,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所以,我们应充分满足幼儿主体性的需要,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

1.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加强幼儿的主体参与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同时,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参与、探究的需要也是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应将这些认识运用到音乐教育领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加强幼儿的主体参与,使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

如,二胡独奏曲《赛马》的旋律奔放、欢快,在音乐欣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不是单纯从听觉活动入手,而是借助于视觉、动觉、言语、思维等多种感知觉通道的统合活动来帮助儿童更好地体验和欣赏音乐作品。我首先让幼儿倾听音乐,说说这首乐曲带给他们的感受,接着出示两幅图片,其中一幅蓝天绿地,湖水清清,马儿在悠然自得地喝水,而另一幅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骏马奔驰,你追我赶,引导幼儿将听觉感受和具体的视觉画面进行匹配,增强对音乐的理解,然后让幼儿分段欣赏,想想每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场景,接下来和幼儿一起欣赏录像――舞蹈《赛马》,进一步感受这首乐曲表现的奔放热闹场面,最后我请幼儿一起用自己喜欢的肢体动作来创造性地表演《赛马》的过程,幼儿都跃跃欲试,表现非常投入。可见,通过听觉感受、身体动作、视觉形象以及言语、思维等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地避免幼儿因活动单调而感到乏味,有助于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使幼儿不由自主地被音乐的魅力所吸引,获得主体性的满足,从而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在积极的参与中使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他们的能力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幼儿,对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熟悉每一个幼儿在音乐的感受和记忆、表现等方面的特性,从而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目标,以满足幼儿在音乐能力方面的不同发展需求,切实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比如,在歌唱活动《买菜》中,我针对不同发展特点的幼儿设计了不同的教育目标。对于音准能力较弱的幼儿,主要在学习歌唱表现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音准能力,培养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对于音准能力强的幼儿,则进一步要求学会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去表现歌曲轻松活泼的音乐情绪,并在区域活动中继续引导他们尝试对中间介绍各种菜的部分进行两声部轮唱,倾听声部的效果,感受和声的美;对于害羞内向的幼儿,重点鼓励其勇敢大胆、快乐自信地歌唱;对于外向的、非常喜欢表演的幼儿,则注重培养其适度的控制能力,要求幼儿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绪,有分寸地、适度地进行歌唱,而不是任意地喊叫。

教师如果不尊重幼儿在音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不能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提出适合不同幼儿的具体要求,而只会从教材出发,单纯考虑怎样以教材为中心来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就难以满足幼儿各不相同的发展需求,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只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幼儿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

并且,要做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潜能各不相同,如果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音乐活动常常只有歌唱这一个内容,而在组织歌唱的教学活动中又只会一唱到底地简单重复,那么,喜欢唱歌的幼儿可能得到了锻炼,那些歌唱兴趣较低的幼儿则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除了歌唱以外的其他音乐能力也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大体上看,不外乎歌唱、韵律、打击乐和欣赏活动这四类,但是每一类活动又可以演变出十分丰富的教学形式,如,歌唱活动可以和语言节奏、律动和舞蹈、打击乐相结合;音乐欣赏可以和表演、情感体验、想象与绘画、主题旋律的演唱和节奏乐演奏,以及自由的舞蹈创编等相结合。教师如果能选择多样的音乐内容,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就能使具有不同音乐潜能、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得到成长的满足。

3.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游戏可以满足幼儿的多种情感需要,并在需要的满足中感到快乐。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恰到好处地把音乐融于游戏之中,不但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唤起幼儿的主体意识,愉快主动地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唱歌、歌表演、律动教学的新授部分,如果学习形式单一,机械地进行重复练习,常会使幼儿感到是“老师要我学”,幼儿往往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也很费劲。游戏化的组织形式使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如,在一次《开火车》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死死地局限幼儿的自主活动,让幼儿反复学习歌曲,而是鼓励他们大胆地站起来,组成几个小组,自由分配,扮演大山、小桥、火车头、车厢等角色,带领他们一边歌唱,一边开着自己的小火车在教室里游戏,幼儿非常开心,都积极举手要求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我利用游戏使教学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允许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了主体的满足,感觉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人。

又如,《我是大野狼》的音乐活动中,我首先创设了“森林里,老虎不在家,出远门了,大野狼就来称大王”的游戏情境,鼓励幼儿边歌唱边大胆表演“我是一只大野狼,吃兔又吃羊,假如山中没有老虎,我就是山大王”的形象,最后又引出猎人来了,大野狼慌忙逃回家的情节,让幼儿对比体味大野狼先凶狠嚣张后狼狈慌张的幽默感。幼儿在游戏情节的引导下,大胆投入地表演大野狼的生动形象,并努力让自己的歌声与大野狼的形象相匹配,玩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乐此不疲。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体验的不是对错好坏之分,不是循规蹈矩,而是尽情表现自我的愉悦感,同时也充分理解了音乐的真正内涵,感受到了音乐活动所体现的艺术魅力,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给予自主探索的合理空间,满足幼儿创造的需要

创造是在个人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行为,是每一个健康个体都具有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于哼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敲打自己创造的节奏,表演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的兴趣特别浓厚,也特别兴奋和投入,所以,我们认为幼儿是有创造的需要的,并且,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在音乐活动中存在许多发展幼儿创造力的契机。因此,教师应该多留给幼儿一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幼儿创造的需要。

如,《小手歌》的教学活动中,在学完第一段歌词“两只小手做雨伞……”使幼儿对歌曲的旋律有所熟悉后,我便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两只小手还可以做什么,并根据第一段歌词的规律将自己创编的内容填进歌曲里,幼儿的思维可活跃了,有的说“两只小手做小花”“两只小手做燕子”“两只小手做公鸡”,也有的说“两只小手做孔雀”“两只小手做螃蟹”“两只小手做青蛙”……一边说一边认真地做着模仿动作。原本我还根据教材中后面几段歌词的内容准备了图片,希望能对幼儿的创编活动提供些帮助,但此时我觉得再按原来的歌词进行教学已没有什么意义,最后,我和幼儿一起将他们想到的内容填进歌词,大家共同合作,创作了一首很长的《小手歌》。小朋友们可自豪了,每次唱到这首歌,他们就特别来劲,我还真佩服他们的记忆力,有时我都记不清下一段歌词该唱什么了,他们却一次都不会唱错。

可见,教师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创造的空间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四、提供交流协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

幼儿虽然年龄尚小,但也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个体,具有强烈的被接纳、被认同、与人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协作,能够满足幼儿的多种心理需要,并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而这种情感体验又会成为幼儿进行下一个活动的强大动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音乐活动中节奏的练习、合唱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的表演、音乐游戏规则等,都存在许多与人交流协作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能使幼儿学习与他人非语言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所以,我们应多提供一些交流与协作的机会,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

如,在音乐游戏“石头剪刀布”中,我改变了原来教材中输的小朋友只能跟在赢的小朋友后面,并且每一遍音乐只有个别幼儿能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而是大大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变成邀请者一人请两人,两人请四人,无论输赢,每个被请到的小朋友都可以在下一遍音乐时成为邀请者去邀请别人,直到全部请完,幼儿每次可以找不同的朋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由于这一活动满足了幼儿交往的需要,所以,幼儿一直从中班玩到大班,百玩不厌,有几次音乐活动都已经结束了,幼儿还会自己提出:“莫老师,我们再玩一次“石头剪刀布”好不好?”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到了与人交往的快乐后,就能促使他更积极、更熟悉地运用表情、动作、姿态与同伴进行沟通,从而增强幼儿在日常活动中交往的信心和勇气,把在活动中得到的交往经验、交往技巧、交往方式、交往体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

五、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幼儿年龄虽小,但他们也有自我实现、获得成功的需要,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该为幼儿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幼儿进行自我表达和表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如,在复习歌曲时我常会邀请一些小朋友当领唱,鼓励他们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歌喉,练习打击乐时,也常会请幼儿来当小指挥、小鼓手,使不同水平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胆怯、自卑的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自信、坚强,敢于表现自我,形成自尊、自立的性格。正如前文所讲到的,幼儿是有个体差异的,他们在音乐活动中总是以自己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所以,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尊重幼儿音乐能力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开展难度适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避免以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要求幼儿,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满足。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育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采用能满足幼儿多种情感需要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会使自己教得轻松,更能让幼儿学得快乐,在和谐的师幼互动中获得多种音乐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纪佩汝.节奏乐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作者简介:莫亚军,女,1978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花园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