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球化视野下的音乐课程改革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球化视野下的音乐课程改革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世界进入全球化领域,教育也随之改变,作为教育的一份子,音乐课程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体制、策略等方面无一不受影响,本文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音乐课程改革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全球化;音乐课程改革

A・麦格鲁(A・McGrew)指出,全球化是指超越构成现代世界体系的民族国家(包含着社会概念)的复杂多样的相互联系和结合。在全球化意义下,人是关系复杂的、多重认同的、价值多元的、开放边界的及意义丰富的个体。全球化脉络下,教育的基本态度为“地球村”、“全球观”意识的觉醒;教育的精神为科学技术和伦理道德的契合;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教育的策略为全球化与在地化的通融与互补关系;教育的群为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科技的全面化与立体化。同时学校教育转向全球性、市场性、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与平等性。 教育目标在于:深植民族文化,以开阔学生思考问题的视野;以人文关怀出发,着眼个人与世界关系;拓展学生全球视野,孕育“全球一体”的世界观;培养民主素养,体现世界村的公民责任、造就学生统整能力。

一、国外音乐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改革浪潮迭起,形成一场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全方位的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其实质是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和本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新教育体系。综观各国的最新动向,可以看出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个特征:

1)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价值。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认为:音乐教育能有效开发个体潜能,世界音乐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机遇。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像以及表达和交流能力,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 2)制订音乐课程标准。1994年美国制订该国有史以来第一套由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产生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日本从昭和33年(1958年)以来,已进行了四次《中小学音乐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此外,英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我国的港台地区也相继制订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或《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 3)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日本音乐教育较好地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国家标准》所规定的九项音乐学习领域别包括 “理解世界各类音乐”。韩国音乐教育也意识到要逐步引导学生将韩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音乐融会贯通。

二、我国音乐课程改革

多年来,音乐课程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问题,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在音乐教育面临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影响音乐课程的因素

1)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音乐课程发展的基础2)社会文艺事业的发展是拓展音乐课程教学领域的重要促进因素3)现代信息技术与数码产品的普及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状态

(二)理论依据

1、课程改革的发展基础

(1)文化基础:人的整体文化层次上升。(2)社会基础:人类对自身的精神修养及人格完善的期望(3)物质基础:基础教育受重视,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2、音乐课程的价值取向

(1)人文价值:从系统的知识型课程转向发展型课程(2)科学价值:从单一的知识型课程转向多元性课程(3)文化价值:从技艺的知识型课程转向艺术文化性课程(4)认知价值:从辅助的知识型课程转向基础性课程

(三)构建音乐课程的策略

1、科学性:建立音乐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设置合理的课时总量2、多元性: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及特色性课程3、发展性:新建立的课程结构需考虑时代性;部份课程内容可补充、更改,使学科教育内容具有先进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

1、给学校音乐教育以正确的定位

(1)普及性的音乐教育:让每个学生得到合适的音乐教育(2)基础性的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基本能力的教育

2、构建音乐教育目标体系

(1)多维度的目标体系:

第一维度――审美情感目标,包括态度和情意

第二维度――审美实践目标,包括认知和操作

第三维度――审美能力目标,包括感受力、鉴赏力、表能力及创造与再创造能力。三个维度同时进行。

(2)多层面的音乐教育目标

基础性音乐教育目标:兴趣性、基础性、应用性及实践性

提高性音乐教育目标:知识广博性、技能性、活动适应性及情意主动性半专业性音乐教育目标:专业性、连续性、全面性

三、结语

处在夹缝中的我国的课程要发展,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在多元的课程文化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魅力,唯有依靠“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本土发展”之路。我们要有自知之明,有自信,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既要深入挖掘自古以来的课程精髓,又要辩证地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及与外国课程(特别是西方课程)的关系,确立自己的主体意识,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课程,并在以“我”为主体的基础上选择性地消化外来课程。

全球化对我国课程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近代课程是在西方的课程模式下发展起来,充分体现出西方固有的思维方式,现在又面临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课程文化的侵入,有可能被消解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自觉意识,既认清自身的不足,又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与信心,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努力开辟自己的道路,既是对自己的交代,也是对全球课程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岳长龄:西方全球化理论面面观[J]战略与管理1995.6

[2]王运祥: “全球化无国界论”析[J]国际观察[J]1996.5

[3]李琮:论经济全球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4]戴定澄主编:音乐教育展望[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12

[5]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费秀芬:自觉意识与本土发展――?试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课程的发展道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06年第2期?

[7]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音乐课程标准研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曹悦欣,女,(1981-),江苏扬州人,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中学音乐教师,音乐教育本科,研究方向:普通中学音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