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让心静下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开栏的话: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在儒家思想史上,向来有“孔孟朱王”四人并称的说法,即孔子、孟子、朱熹和王阳明。会通儒释道三教,作为儒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体系曾经盛极一时,“门人遍天下”;近年来在大陆地区出现了蓬勃复兴的势头,在的治国思想中有不少心学的影子,所以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经指出,“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具有豪杰的人格特质,是实现了“内圣外王”的第一流人物,与诸葛亮、曾国藩等被公认为“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的典范。他一生勤于治学,善于统兵;《明史》曾这样评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他的思想在明末流传到东瀛,与武士道相融合,成为明治维新的精神支柱。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早年被流放荒岛时,随身只携带了王阳明的书籍。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其管理思想更是直接渊源于阳明心学。
从本期开始,本刊特邀资深的阳明学研究者钰坤先生,开设关于阳明学与企业家心性修炼的专栏,以飨读者。
王阳明的思想体系,被誉为“阳明心学”。顾名思义,阳明学是一种自我心性修炼的学问。
一般认为,现在的时代人心浮躁,“静心”成了当下很紧迫的事情。“静”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更是一项自我实修的功夫。如何让心静下来,具体来说,方法就是静坐。
实际上,静坐是儒释道三家的“共法”。
不论是儒家,还是佛教和道家,静坐都是必备的修炼法门。佛门的“禅定”,比如“打禅七”,就是连续七天全部用来打坐。现在一些寺院,在节假日对外开设禅学课程中,也有静坐的科目。道家的养生之法,主要一项正是静坐。对北宋以来的儒家来说,静坐是仅次于读经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朱熹曾经说,“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初学入德之门”,四书之一的《大学》,被宋儒视为“大人之学”。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种胸怀宇宙的大我情怀,不是西方实证思维可以理解的,需要东方式直觉思维才能领会。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红楼梦》中曾经摘录了北宋大儒程颢的诗句作为对联。静坐功夫到家之后,人就能进入一种自我与万物浑然一体的体验。类似于基督教中的“与神对话”的状态。
在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静坐曾经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德元年,因上疏弹劾权奸刘瑾,王阳明被贬官到贵州的贫瘠山区,(今天贵阳市修文县的龙场)。当时的阳明,“日夜端坐澄默以求静一”,“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这一段修行的经历,史称“龙场悟道”。
之后,王阳明应贵州教育官员之邀,在贵阳授徒讲学,倡导“知行合一”。后来升迁至安徽滁州,为避免当时流行的满足于词章之学、言谈论说,开始指导弟子们静坐,以施诸身心修炼。“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
但是,如果整天静坐默想,也会有负面效果,“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成了脱离实务的佛家的“枯坐”,偏离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宗旨,所以,阳明又做了纠偏,强调“事上磨练”,不能为了静坐而静坐,要动静皆定。《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刘君亮要在山中静坐。先生曰:“汝若以厌外物之心去求之静,是反养成一个骄惰之气了。汝若不厌外物,复于静处涵养,却好。”
如果静坐之后,厌离红尘,对所谓的尘世俗务都提不起兴趣来,反而是阳明所说的“因药而病”了,就是说为了治一种病而吃药,反而惹出新的毛病了。
阳明的静坐之道,有一个重要特点:静坐玩易。年轻时阳明被打入天牢,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瞑坐玩《羲易》,洗心见微奥。”静坐-玩易-洗心,这才是阳明倡导静坐的真意。
阳明的弟子聂豹,也曾被诬下狱。他在狱中静坐,获得了“忽见此心真体,光明莹彻,万物皆备”的神秘体验。出狱后,他四处传播王阳明学说的静坐功效。而聂豹的弟子徐阶,正是后来嘉靖时期斗倒奸相严嵩的内阁大学士。
聂豹的学说,是王门江右学派的代表之一,宗旨是“归寂”。源于《易经-系辞》:“《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郭沫若终身服膺阳明心学,他说,“王阳明所解释的儒家精神,乃至所体验的儒家精神,实即是孔门哲学的真义。”
1921年,郭沫若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后改名《王阳明礼赞》;他在文中提到,王阳明的“静坐于修养上是真功效”,“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是与进取主义不相违背的。”
1911年,青年郭沫若东渡日本,进入预备学校。由于过分用功,他不久就患了神经衰弱。整日头昏脑涨,焦躁不安,痛苦不已,甚至屡屡产生自杀的想法。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熟悉的抑郁症。有一天,郭在东京的旧书店偶然翻到《王文成公全集》,他就买了一套回去阅读。他很快就被书中关于静坐的内容吸引了。于是,他又买了―本《冈山式静坐法》,每天清晨和晚上临睡之际练习静坐。静坐之余,坚持每天读《王文成公全集》10页。就这样,不到两周时间,他的睡眠质量竟然慢慢改善了,入睡时间延长了,梦也减少了,心悸也渐渐平复。郭沫若把早晚静坐的习惯保持终生,原本体弱多病的他,享年86岁。
值得注意的是,儒家静坐,和佛道有个根本的差异,在于不企图达到“无念”,而是追求“正念”,以经世致用。
《大学》首章有这样的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安-静-虑”,这五个步骤,可以说都可以从练习静坐的过程中获得。
在郭沫若看来,阳明的静坐,不会流于空虚之境,“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特别是‘事上磨炼’,是侧重实践的”。从这一评价来看,郭沫若的确体验到了阳明学的精髓了。
总体来说,静坐有三个好处,对企业家的精神升华大有助益。笔者也有类似的个人体验。
其一,让人精神放松,“默坐澄心”。也就是所谓的“倒空”。一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升起无数的念头,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前念未灭,后念复起”。我们常常跟随各种私心杂念,思绪纷乱,茫然无章。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无所事事的忙碌”,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静坐片刻,各种思虑和观念,如同喷泉从地中上涌,接着又复归于平静。
其二,有助于身体健康,调息养生。道教的导引之术,主要是呼息吐纳法,朱熹曾经写过《调息箴》。
其三,提升自我觉知能力。儒家一直强调“反躬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静坐,可以让人迅速进入一种自我审视和静观内照的状态。时常练习,就会养成一种觉知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