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景观环境中空间形态的“图底关系”理论应用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对空间形象的信息感知总量的85%来自视觉信息,因而人对空间形态的视觉感受与体验将成为建筑景观环境空间形态建构的重要基础。文章试图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理论和相关的实践入手,分析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构成原理及方法,对城市建筑景观空间形态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建筑景观环境
图底关系空间形态 视觉结构 应用
一、图底关系
西方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通过对知觉组织一系列较明显的规律研究,深入揭示了“部分”与“整体”、“图形”与“背景”以及“知觉”与“记忆”之间的关系。其中,“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的背景之间的“图底”关系。
任何建筑景观环境都具有类似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底”关系,因为建筑景观环境不论大小,必然有限定它存在的边界线。由于限定空间的边界线的存在,若把由它所围合的空间领域作为“图形”来考虑,那么边界线以外的空间就可以成为“背景”。人们往往在习惯上将两者关系绝对化,而实际上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反相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正是这样,可以为论述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提供重要的线索。最初将“图底关系”理论具体、系统地运用于建筑领域的是丹麦建筑史家拉斯姆森,他认为把“图底关系”理论分析建筑景观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在建筑景观空间中应用“图底”关系,是在对原有空间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该空间赋予“图形”要素,或把一向作为“背景”考虑的空间,有意识地改作“图形”来考虑。通过对空间形态“图底”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建筑景观环境。毫无疑问,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图底关系”理论应用于现代建筑景观环境中,不仅具有美学和心理意义,而且具有设计观念上的提升,对塑造富有个性特征的城市建筑景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视觉结构
(一)视知觉
知觉的选择性是“图底关系”理论的基础。人的视知觉是一种直觉思维,它根据对事物的生动视觉印象,通过非逻辑的跳跃式思维,直接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看”即视觉形成过程并非是人对光线组成图像的被动反应,它是由大脑指挥的一个积极的探索过程,并且具有整体性和自动整合功能。
第一个对于“图底”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其著名的“杯图”就是一个“图底”转换的典型例证根据人的视觉经验,当人的视线注意图中这个杯形时,则此杯易成为视觉的主体,而两侧白色部分即成为背景;而当人的视线注意到的是脸形的轮廓,则白色部分的人脸成为主体,其黑色杯子部分则成为侧影的背景。此时,“图形”和“背景”通过视觉感知可随时替换,黑色与白色的交界线或成为杯的轮廓线,或成为侧影的轮廓线。在具体的建筑景观环境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是不间断变化着,没有人可以用一个单独的视点来完成对空间的描述,而是人在时间维内,通过先后的视觉刺激,对空间实体与实体之外的空间关系进行转换而综合成一个整体印象。因此,对“图底”关系的处理,是建筑景观环境设计中应用视知觉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空间比例
通常,视觉对象的大与小、长与宽都不存在绝对的标准,因为每一个视觉单元都是由视觉环境和正在形成的内部关系所决定的。人们对空间尺度的视觉效应是相当敏感的,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尺度要按人的感受来掌握。因此,空间比例也同样影响着“图底”关系转换的实现。
建筑景观空间中D/H关系的应用之一,是把建筑作为“图形”观赏时,从建筑到视点的距离D,与成为对象的建筑高度H之比。按照人机工学中对人视觉习惯的分析,人看前方通常成400仰角,如若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则建筑与视点之间的距离D同建筑高度H之比D,H=2,仰角成27。即能看到建筑的整体。因此,在建筑前有D=2H左右的距离,则可以充分观赏该建筑的空间构成。
三、空间形态的构筑方法
利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关系”理论,把建筑实体以外的空间作为“图形”,放在重要的地位,对分析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构筑时,通过创造“阴角”空间或下沉空间等方式,建立“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明确领域观念,对两个空间领域同样赋予“图形”的性质,并应用“动态构成”、“正负景观”等原理,这些都是建筑景观环境空间构成理论中的有力手法。
(一)内外反转
在建筑景观空间中,作为“内”与“外”的界线是十分重要的。当建筑实体与其空地问的界线较为清晰时,空地容易形成“图形”性格,建筑实体与建筑间距便有着“图形”和“背景”的反转关系。如从意大利中世纪城市某街道地图上看,街道和广场的铺装一直延续至建筑的外墙根,边界线非常明确,如若将地图进行黑白反转的话,仍会觉得是合适的布局。这说明该街道与建筑的关系,是以街道和广场能充分构成格式塔心理学所说的“图形”为其要素。因此,可以看出意大利这一空间区域的建筑物与建筑间距是有着十分明显“图底”反转关系的。
(二)阴角空间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内侧法则”,内侧空间形成的“积极空间”,具有更易形成“图形”的因素。如向内弯曲的墙壁,给予建筑外部空间以向心的收敛性,更加强调了该空间的重要性。“阴角空间”便是建筑景观环境中赋予“图形”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城市水边景观处理时,其水岸线的弯曲情况与空间所属有很大关系。如若水岸线向内侧弯曲时,视线的切线同时包含了水面和水际线,而沿岸的建筑、构筑物均可投影人水面,形成内弯景观,即水面的“阴角空间”,可以将水面视为“图形”。如若在水面上难设定边界线时,水面难以形成“图形”,只要在水面上设置目标,改变原有视陆地为“图形”的观念,把水面作“图形”考虑,而把陆地作为“背景”考虑,这就会使城市水边景观更趋趣味。
另外,在城市建筑景观环境中,可以通过改变原有控制天际线、标志性建筑在空间中主景的方式,变为由周边建筑物围合形成“阴角空间”的处理方式,来形成逆向的空间景观效果。比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正是运用“阴角空间”的处理手法,在城市中心辟开一块大面积的绿地,来对比周围高楼林立的建筑的天际线,而视周边建筑群为中心绿地这个“图形”的“背景”,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同样,下沉空间针对高于用地的“阳角”空间而言,由于下沉空间四角相对严密,在功能上可以起到闹中取静的作用,在形式上易形成“图形”的性质。建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的洛克菲勒广场,除满通功能外,还担当逗留、观看、进餐、活动等功能。该广场不但赋予了这个区域相当的人气,同时还创造出虽是室外却像室内般的“阴角”空间。
(三)正负景观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场内,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大,图底关系越易被感知,反之,亦然。如在城市夜幕中的建筑照明便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这里正负景观得到充分运用。白天窗子比外墙暗而起到“背景”的作用,夜间从建筑的窗子里亮起的灯光,使得建筑的外墙消失在昏暗中,灯火通明的窗子作为集中的形态则起到“图形”的作用,而建筑外墙反而成为了“背景”。这种“图形”与“背景”的反转关系,充分显示了对塑造城市景观视觉形象的作用。
另外,在城市建筑景观环境的空间形态构筑中,利用框景、对景等手法,也能形成空间形态的正负景观效果。如巴黎德方斯的新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都具有“门”的形式,和周围环境的对话不仅互相烘托气氛,而且模糊了“图底”关系。
(四)动态构成
动态构成主要是对20世纪初构成主义的复兴和发展。通过研究发现,构成主义是与同时期的诸多抽象艺术流派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几何化和抽象化。由于几何化和抽象化与建筑的特性十分吻合,构成主义很快从传统艺术表现走向设计领域。随着材料与技术的发展,构成主义突破迪卡尔空间体系,承认运动的多向性,发展出动态构成。而动态构成所表现出的外构表象正可以从视知觉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因为明确的“图底”关系可以使元素或系统加强各自的独立性、分离性和对抗性,为其产生动态创造了条件。
动态构成在建筑景观空间中的应用,是基于把人在空间中的活动变化和心理感受纳入设计,并且发现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既是功能的演进,又是心理变化的进程,呈现出动态的特点。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通过大面积的玻璃墙,使空间从封闭的墙体中解放出来,建筑在通透的环境中流动起来,颠覆了室内外空间的间隔,使人在建筑内外的空间感受得到不同的转换。
四、结语
随着城市建筑越来越密集,建筑与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其把它看成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不如作为建筑与建筑围成的内部“图形”空间来考虑。通过充实这些建筑的外部空间,使其具有格式塔特质,实现“背景”与“图形”的反转,给予人们以意象上的感受,从而使城市中的主体——人——有着更为新鲜而多样的空间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