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洲曲》是《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假如我们删除《荷塘月色》中关于引用《西洲曲》句子(从“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到“是不行的”),结果发现:由上文的“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到“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竟然衔接得十分紧凑、自然,是完全可以读得通的。据此,有人甚至认为这还减轻了本文过于雕琢的成分。如此一来,引用的《西洲曲》岂不成了《荷塘月色》的骈拇枝指了?难怪多年以来,在诸多奉《荷塘月色》为经典散文的赏析文章中,要么将两处引用的作用混为一谈,要么对其迥然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视而不见,避而不谈。更有甚者,脱离文本,无视作者行文思路,断言此处之“江南”乃作者之江南故乡,从而推出朱自清在本文中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撇开颇有争议的内心“不平静”的原因,作者深夜出门观荷塘以排遣心中抑郁和愁闷当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无边的荷香月色”,即便是暂“且受用”,作者获得片刻的宁静也算是得到了一时的自由和解脱。然而“蝉声”和“蛙鸣”打破了这一切,“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于是作者由“热闹”联想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因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并大量引用《采莲赋》具体展现当时的热闹情景。从联想角度上看,这属于相似联想。那生机盎然的“鱼戏莲叶间”,少男少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美丽的江南水乡醉在他们阵阵的欢歌笑语中,这也正是作者神往不已的美好世界啊。如此热闹风流,如此自由自在,正反衬出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寂和抑郁,反映了作者对自己当前处境(或现实)的不满。从这个角度来说,由“我什么也没有”的孤寂和抑郁到“热闹”的采莲情景,又当属对比联想了。

然而,作者在一番心驰神往后,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这是一个凄清哀婉的画面,一个柔情似水的采莲女子,正痛苦地思念着她的情人。虽然地处热闹的江南,她却同作者一样被关在热闹之外。当然,她是自愿的,恰如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中的那个江南女子――“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她心里只装着自己的情人,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东西,包括别人的“热闹”。可是作者呢,既非身在热闹的江南,又是被迫游离于现实的热闹之外,其伤感和无奈可见非同一般。

与《采莲赋》相比,两幅情景一冷一热,一静一动,内容和风格迥异,形成强烈对比,所以由《采莲赋》想到《西洲曲》,属于对比联想。那个“低头弄莲子”的水乡女子相思着,痛苦着,美丽着,对作者此时的心境恰好起着正衬的作用。这里,读者不妨想到戴望舒的《雨巷》(与《荷塘月色》同写于1927年),想到那个“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不正是旧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彷徨、茫然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写照吗?

虽然有“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的遗憾,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时候,作者由采莲情景又想到江南。因为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此次联想,显然与地域有关,当属接近联想。从全文看,此处之“江南”是作者之江南故乡,还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呢?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东晋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世人神往不已的“桃花源”了。

全文自始至终,除了采莲的旧俗,作者没有提到任何与现实中的故乡有关的人或物。如果仅仅因为作者的故乡在江南,而无视行文思路,硬说此处“江南”指作者故乡,显然有些离谱。有人不仅据此推出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感,还臆想说作者想到了当年在江南故乡和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参加文学研究会的一些往事,还特意用到了“战斗岁月”这个具有某种暗示性的短语,简直把朱自清想象成了《沁园春・长沙》中的叱咤风云的年轻革命家了,实在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