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敦煌彩塑造型的特点及语言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敦煌彩塑造型的特点及语言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参照店代碑文的内容,可以知道敦煌莫高窟这类的艺术作品,其塑绘技术水准是极高的。正因如此,敦煌彩塑被视为我国最为珍贵的民族艺术资产之一,与此同时它也成为扬名中外的艺术瑰宝。

一、解析敦煌彩塑艺术产生的背景

白西方佛教文化传入我国那刻起,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注定不平凡,这是因为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化中存在很多共同点,尤其是两者对精神体悟都赋予了很高的重视度,此外佛教文化与道家对心灵哲学的认识上存在极高的一致性,与此同时佛教文化倡导并奉行儒家学派。乐天知命。等诸多儒学观念。总之,西方佛教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汇贯通,使敦煌石窟中的敦煌彩塑艺术迅速崛起,敦煌彩塑艺术可以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我国敦煌彩塑艺术发展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它在十六国起源,经历北魏,西魏,北周以及隋唐,西夏各个朝代的战火纷争,依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采。目前敦煌彩塑数量高达3000件,其中圆雕型的彩塑超出2000件,剩余的敦煌彩塑的艺术造型大多隶属于浮塑的范畴。有关资料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就有一批考古志愿者来到敦煌,对彩塑艺术作品开展考究工作。此外,以董希文,张琳英为首的美术工作者,不怕艰苦地来到敦煌,学习精湛的技艺,在此期间,敦煌彩塑艺术“推陈出新”的风格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彩塑艺术作品随着敦煌艺术家的成长而日新月异,得到不断成长与发展。

二、探究敦煌彩塑创作早,中,晚期的造型特点

1.早期

纵观敦煌彩塑全局,可以发现在早期敦煌彩塑大多数是以菩萨像或者是佛像作为主像,对其造型特点进行分析,这些主像都处于中心柱或者是南北壁的上层位置上,诠释着菩萨像或者是佛像高居“兜率天宫”的含义,在北魏这一朝代,敦煌彩塑艺术作品中数量最多的是257窟弥勒像(弥勒代表的是菩萨像或者是佛像),正壁上贴附着巨大型号的弥勒菩萨主像,它并非正襟危坐。而是扬臂翘首,双叉正坐于双狮座之上,在该敦煌彩塑艺术像左右两端,都有整齐排列的小号弥勒和思惟菩萨并坐,充当“守护者”的角色。佛经中对弥勒这一彩塑艺术作品有这样的评说:“弥勒之世,一种七收”,在佛教文化中,弥勒被广泛定义为“未来的佛”。

在唐代,敦煌彩塑艺术中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北大像”与“南大像”。前者像高33m,后者像高26m,“南大像”坐落于锥体形状的洞窟中,上面是小型下面以大型物件做依托,当欣赏者以敬仰的姿态仰视该敦煌彩塑艺术作品时,刹那间心中就会对其萌生崇拜之情。唐代是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时期,因而在这段时期中,佛教文化被大力推行与倡导,“北大像”就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被构建起来的。涅像也是敦煌彩塑艺术经典作品的代表,在规模上它与148窟大体一致,周边的菩萨,十大弟子以及各国,各族徒共72个,均是以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本文作者认为,敦煌彩塑艺术早期作品大多数是与常人等尺寸的群体正像。佛被视为最神圣的统治者,形体巨大,列居高位,神态自如,睡态安详庄重。

2.中期

这一时期包括隋朝和唐朝两个时代,此期间敦煌彩塑的外形结构大多数以方形佛殿式展示出来,以佛像为核心的群像陈列于正面大殿中,佛像的两侧分别伫立着弟子迦叶与阿难,观音菩萨和势至菩萨。隋唐时期的敦煌彩塑艺术,在造型上突显多样化的属性,群像主次分明,坐立有序,文武兼具,这都可以被视为对隋唐时期敦煌彩塑艺术作品最切实的描绘,这种深刻的描述使彩塑艺术造型特点毫无保留地彰显出来,从敦煌彩塑艺术区,我们可以发现,须弥坛在洞窟的中心位置,该坛上陈列着佛家群像。

敦煌彩塑艺术在隋代经历了长达30年的快速发展时期,“三世佛”“三身佛”“弥勒佛”等众多彩塑佛像在此期间被雕铸。427窟作为隋代建筑规模最大的洞窟,它的造型特点是别具一格的,首先该洞窟被分隔为前后两个室区,后室的造型设计是对上一个朝代中心方柱风格的参照,这一座敦煌彩塑艺术表现诠释的是对宗教以及神灵的尊重。该敦煌彩塑艺术作品在题材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洞窟中总会出现,这就使彩塑外部形态在设计过程中频繁地出现造型雷同的现象。但是在隋唐时代,能工巧匠云集,他们在彩塑造型设计工作上别出心裁,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他们的长期努力下,敦煌彩塑造型有以下的特点:风格多样且多变,神采各异,栩栩如生,这样的艺术形象无疑成为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上最为靓丽的瑰宝,尤其是在唐朝时期,敦煌彩塑艺术区的人物塑像风格各异,相同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洞窟里展现出不同的形态。有学者曾给予敦煌彩塑艺术作品这样的评价,称每一个雕塑人物在隋唐时代都有。情性笑言之姿。。这里我们以隋代的419窟这一敦煌彩塑艺术作品举例进行分析,419窟的老迦叶,在外部造型强有以下几个极为显著的特征:一是面孔为方形,牙齿残缺不齐,整个脸部布满褶皱,脸部肌肉失去活性,且暗淡无光泽,他的神态是疲惫的,呈现出一位暮年老者的形象。在这一彩塑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佛教人物雕像如柴的手指,将钵体紧紧地搂在瘦骨嶙岣的胸膛上,让我们联想到一个经受过岁月沧桑,饱经风霜的老者,正与迷途者交流的情境,

敦煌彩塑艺术之所以能在艺术领域中取得令人叹止的艺术成就,与其外部造型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工匠们在对群像进行雕刻创作时,打破了过去佛教造像上的请规戒律,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勇敢地将“”“将军”等实际人物作为雕塑版本,对其神情表态进行发挥,运用夸张等修饰手法,将社会生活元素渗透于彩塑艺术作品上,从而令佛教造像更具时代典型性以及艺术感染力。

3.晚期

这一时期具体包括五代,宋,西夏,元4个时代。五代末期宋代初期,敦煌在曹议金家族统治下,敦煌的社会环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谐稳定,在这一时期,画院在佛教文化的熏陶下成立,打窟工以及雕塑匠开始了开窟造像的雕塑工作,在敦煌彩塑艺术区打造了55个窟里,还有―铺外形完好的宋塑保存至今。佛像,菩萨,弟子,金刚力士等十余身的彩塑艺术仍在敦煌艺术区呈现,被世人所观赏与鉴定,对这些敦煌彩塑造型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很多人物的服饰与唐朝相似,形象上也散发着唐代的气息。在五代宋初时期,敦煌彩塑艺术区的规模得以扩建,甚至超过唐朝。

西夏和元代时期,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敦煌彩塑作品新雕的数量很少,具有代表性的有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其造型特点与宋代基本一致。但是在西夏小窟中的二身供养天女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别致的造型风格,发髻,桂衣、鼻梁与额头等宽的造型设计,彰显了西夏时代特色。在五代后期,尽管佛教思想仍在东方盛行,但是佛教艺术却一蹶不振,此时敦煌彩塑艺术作品的各种造型,均是在传播以及发扬佛教文化思想,这是封建社会中对佛教文化推崇以及倡导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对敦煌彩塑进行语言研究

1.它诠释了一种原生与超越脱俗的语言文化

由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敦煌彩塑的雕刻是建立在佛教文化基础上的。从语言学的方向对其进行研究,敦煌彩塑艺术作品在初始阶段照射出的是一N原生态的光辉。这里我们以佛像举例,敦煌初期的佛像与欧洲的佛陀大体相似,此期间佛陀,菩萨均是男性,而后期敦煌彩塑艺术风格日趋女性化,造型结构更加饱满,圆润。由此看出,敦煌彩塑艺术是在以塑像的形式,向世人传达某种从原始性到脱俗开放性的演变过程,以期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敦煌彩塑艺术传播出切实的审美价值

①民族性。因为敦煌彩塑艺术作品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又因为其大多数敦煌彩塑作品出自寻常工匠之手,所以它突显的是民族心理素质的高度,表达出中国西北地区民族的审美标准,与我国人民内向性灵的审美习性相匹配。

②时代性。在敦煌彩塑艺术作品中,众佛,菩萨像都是当代经济政治发展状况,人类以及审美格调的象征,例如早期的菩萨像是风貌圆润的,在脸形,衣着服饰上都有所体现。

③世俗性,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特别是底层阶级的人们的内心诉求无法表达宣泄,敦煌彩塑艺术作品的结构设计以及造型风格上都融入了当时人们的主观意念,认为雕塑工作是一种自我陶醉与自我安慰的途径,成为了阶级群众。呐喊。的号角。例如造佛之风的兴起,是世人对功德高就的祈愿。所以,敦煌彩塑艺术的语言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对其研究的脚步应该永远不能终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论是敦煌彩塑艺术的造型特点还是语言特征,它都反映出了佛教教理的精神,众多佛像以及菩萨像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工具,使广大民众服从统治工作;另一方面敦煌彩塑艺术作品有效地化解了阶级问的矛盾。总之,敦煌彩塑造像风格具有历史性与永恒性的双面特征,它不仅继承并传播了佛教文化,而且其造型的差异性还体现了各个朝代的统治面貌,本文作者认为,敦煌彩塑艺术宛如一本奇妙而高深的书籍,需要我们慢慢去品读,细细去体会。

(兰州交通大学科技支撑项目“基于动作捕捉技术的敦煌壁画舞蹈元素的动漫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C201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