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吴昌硕人物画鉴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吴昌硕人物画鉴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书画大师吴昌硕(1844~1927年)诞辰170周年。吴昌硕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曾言自己“三十始学诗,五十始学画”。且金石、书法、诗歌、绘画“四绝”,又融为完整的一体。其篆刻、书法和绘画水平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公认为艺坛泰斗和“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

纵观中国书画中的人物画发展史,其从宋元之后便开始走向衰落。尽管明万历时期学者利玛窦(1552~1610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郎世宁(1688~1766年)这两位意大利传教士为其注入了西洋人物画技巧等新的血液,但总归是难挽颓势、影响甚微。相较于清代山水花鸟画的繁荣,人物画日趋没落。直至吴昌硕时代,中国的水墨人物画开始呈现崭新的面貌。

吴昌硕人物画的题材、画法与特点

吴昌硕绘画师从清末画坛“海派四杰”之一的任伯年(1840~1896年),他与任伯年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吴昌硕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大写意花卉,而人物画并不多见,并且也非大师所擅长。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在吴昌硕书画的相关研究中也较少评及此方面。但实际上,从大量吴昌硕的画集、画谱中不难发现大师的人物画在清末画坛可谓自出新意、独树一格。

笔者研究发现,他的人物画基本上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如1915年创作的《无量寿佛》、1920年画的《竹林七贤图》等;另一种则是以表现人物为目的的绘画,并且以此类作品的创作为主,如1914年创作的《十八罗汉图》,1920年画的《布袋和尚像》等。

综观吴昌硕的人物画,不难发现大师人物画的画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其一,人物只勾衣纹不渲染。其二,只渲染不勾衣纹。其三,勾纹也渲染,双管齐下。凡勾纹者,其线条必可见吴昌硕的书法用笔,不同时期的风格还存在着变化,即中年运笔多为篆籀,尤显古拙凝重之意;晚年下笔则爱用草篆,更有粗犷苍劲之感。

总的来说,吴昌硕的人物画有三个特点:一、其人物画多师法古人。吴昌硕早年学画时,曾在陆心源、顾文彬、吴云等处观赏了不少名人手迹,这对他的绘画当然也包括人物画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其人物画创作也借鉴了前辈画家的画法,如任伯年、徐渭、朱耷、扬州八怪等。三、其人物画在题材方面多是佛教人物,如观音、达摩、弥勒以及罗汉、布袋和尚、老僧等。另外,吴昌硕也特别偏爱绘画钟馗题材,如1891年他48岁所作的《醉钟馗图》《钟馗见喜图》,和1893年50岁时所作《临金农醉钟馗图轴》,以及1921年78岁高龄时创作的《钟馗图》等。

吴昌硕时常以佛教为题材进行创作的原因,除了民间普遍崇佛外,还因为大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及修身养性、一心向佛使然。这从他创作的《观音渡海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老僧图》(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达师航海图》(现藏于朵云轩)、《自写小像图》(现藏于吴昌硕纪念馆)、《寿佛图》(现藏于荣宝斋)、《达摩面壁图》(现藏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画作中可见一斑。

谨防陷入人物画鉴定误区

据笔者分析,鉴定吴昌硕的人物画作品首先可从四个方面大致进行综合判断:第一,看作品中的金石、书法、诗歌、绘画是否融为一体。第二,观察其人物画画面是否不重形的描绘,只重意境的表达。第三,判断其书法入画的手法是否为篆籀或草篆。第四,感受其人物画运笔风格是否厚重朴拙、浑然大气。还有需要了解的是吴昌硕人物画作中的题款。早年其书体多用仿钟繇的楷书,兼带行笔,或行书和篆书并用。至69岁后题款大多以行书落之。

值得注意的是,在鉴定时我们还应该观察吴昌硕的人物画作品所反映的整体气息。如果作品的气息给人一种振奋的力量则是真品,反之令人颓唐不爽则必为赝品。再者,了解大师人物画作品的“石鼓”笔法十分重要,吴昌硕此笔法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写字绘画都是笔走中锋。吴昌硕用墨一般都是用手磨的墨,水墨交融。另外,大师的人物画与书法、篆刻、诗歌的气息十分匹配,同时诗画相映,相得益彰。

对于吴昌硕人物画的真伪鉴别,除了掌握画作自身的特点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考证是否为的问题。吴昌硕晚年的人物画有一部分为其好友――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著名画家王一亭(1867~1938年)的人物,吴昌硕加以长款。这类画实际上可以视为两人的合作,亦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妙。一般来说,吴昌硕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雍容而简率,运笔速度、节奏较快,有如行云流水,苔点则方硬。王一亭爱用硬毫创作,而吴昌硕则喜用羊毫运笔。王一亭的绘画特点是“以硬写柔,笔势刚峭”,而吴昌硕的绘画风格则“以柔写刚,金石情味毕现”。由此看来,在笔线和水墨的深度及内蕴上,吴昌硕比王一亭稍胜一筹,而更耐人寻味。

目前在吴昌硕人物画作品的鉴定上存在一些误区,即有人言大师39岁以后得到了一个他很喜欢的缶,便自号“老缶”,故如其题款为“老缶”的作品,必为39岁以后所作。但据业内权威人士介绍,大师32岁时即自号为“缶”。此外还有人说大师40岁时才始用“昌硕”之名,但其后代那里就有幅大师39岁时所题“昌硕”的作品。另外有人认为大师70岁后题“吴俊卿”的都是伪作,但有人所见他在75岁题的“弟吴俊卿”。白石先生曾认为有一幅吴昌硕的作品画得很好,但有人据“老缶吴昌硕”的题字就认为它是赝品,其实大师的作品中题“吴昌硕老缶”的尽管不少,但是题“老缶吴昌硕”的虽然不多却也有,故不能绝对化地用它来判断真伪。特别是印章,我们也不能想当然地单独把它作为鉴定根据,大师早期的印风较杂,而现在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印章造假亦非难事。 责编 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