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星揽月占鳌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星揽月占鳌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秦岭脚下,一串串来白总装驻陕某基地的电波指令飞向太空。

一颗卫星逐渐偏离轨道,这些指令让它“迷途知返”;一颗卫星忽然姿态失控,这些指令使它恢复安全状态……

前不久,这个基地的科技人员又一次临危受命,经过数天的鏖战,成功实施我一重要卫星与他国火箭残骸碰撞规避,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

天路迢迢,星河渺渺。他们是一支追星揽月、厉兵九天的测控队伍。从神舟十号遨游苍穹、完美回归,到“嫦娥”飞天、“玉兔”探月,在通向苍茫宁宙的漫漫征程中,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中国航天测控事业的传奇,为中国梦、强军梦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锁定寰宇

2012年,美国“好奇”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标志着美国在太空探测领域取得又一项重大突破。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登陆并在火星表面驱动火星车的国家,根据报道,美国计划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宁航员送至火星轨道。”

思危于未形。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个基地的科技人员岂敢置若罔闻,他们时刻把眼眸锁定寰宁,密切关注着一丝一毫的进展和突破。

百舸争流、群雄争天,中国必须有一席之地。作为我国唯一的卫星测控与在轨管理中心,基地党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能力是左右天平的根本筹码,锻造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拳头产品”,才是赢得发展话语权、主动权的法宝!

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新型号任务和测控新技术不断涌现,不跟踪和掌握前沿技术就要落后,不加强任务关键技术攻关就会被动。在这方面,基地官兵有着切肤之痛:某重要型号卫星在轨道计算方面多次陷入被动,服务的某国外卫星定点控制不到位……

航天测控发展的新领域新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服务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航天用户需求,关键时候还难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认真而深入地剖析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按照满足当前、占领前沿的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项目的自主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基地核心竞争力。

卫星小型化、空问信息产业、深空探测技术……世界航天科技领域的每个新动向,都成为该基地党委“一班人”学习研究的重点。翻看基地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太空开发与国家利益”等10多个专题,无一不是站在航天科技前沿作出的战略思考。

面对测控精度和运算速度难以应对当前任务需求等实际,基地在盘活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突破口,组成以各学科前沿领域为研究方向的42支科研团队,重点攻克多星精密定轨控制、深空探测等关键技术难题,先后掌握了轨道维持、多星组网、多星共位、返回轨道精密控制和返回落点精确预报等核心技术,使同步和近地卫星的轨道控制计算精度实现了量级上的突破,卫星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面对一张张排得满满的任务时问表、一个个急需攻克的技术难关,他们持之以恒、接续用力,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圆满完成了数十次大型试验任务,长管卫星数量也成倍增多。

为战为赢

茫茫星空纵横捭阖,漫漫天际驰骋鏖战。

“北斗卫星第439罔跟踪,5分钟准备!”走进该基地在轨航天器长期管理部测控机房,笔者立刻感受到了一股浓烈的战场气息。

计算机前,工程师闫钢输入一串长长的指令,轻点鼠标,迅速完成任务界面切换,进入跟踪准备阶段。“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测控机房主控大厅,调度口令清脆有力,值班人员密切注视着屏幕上闪烁跳动的数据。5分钟后,一次精准完美的测控跟踪结束。

工程师曹继宏告诉笔者,像这样的测控跟踪任务,他们每天要经历近30次。面对如此频繁的测控任务,如果没有先进的卫星管理指挥系统,天上数十颗卫星很可能造成“追尾”事故。

未见狼烟起,此处战鼓急。“科研试验能力就是战斗力,走上测控一线就是上战场,圆满完成任务就是打胜仗。”基地官兵清醒认识到,落实能打胜仗的本质要求,就是把本职岗位作为作战平台,把提升科研试验能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力加强航天测控综合能力建设。

为战为赢,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到本领恐慌。基地刘建国政委常讲:“事业的发展、基地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强化忧患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精神,加压奋进、争创一流,努力成为航天测控领域的领跑者和代言人。”他们始终坚持成功才是硬道理,始终以追求卓越的理念、一次做好的标准、从零开始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科研试验任务,对待每一个细微环节,确保敢打必胜、连战连捷。

近年来,我国在轨卫星数量不断增加,卫星本体技术日益复杂,测控风险成倍增加,航天器在轨长期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该基地在探索实践中认识到:要想百分之百地完成好每一颗卫星的实时测控和长期管理任务,光凭增加人力来满足卫星管理能力的老旧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紧贴实战.闯出一条高效智能的管理指挥新路子。

为此,该基地紧扣在轨卫星运行规律和管理特点,研发出高度智能化的“卫星管理自动化系统”,使卫星总体指标始终保持在规范的精度范围之内和高效的工作状态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我国卫星的应用效益。长管部参谋长刘岩向笔者介绍:“新系统运行以来,保证了近百颗在轨航天器全时、高效、安全运行,实现了卫星长期管理由初期的‘单星经验型’到现在‘多星智能型’的转变。”

2014年以来,该基地还针对年度试验任务异常繁重的实际,重点突出在遂行任务中锤炼过硬本领,不断加大以卫星目标快速捕获和应急处置为主要内容的针对性训练,全面提升测控目标捕获和重捕、卫星与设备异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作战标准,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达到了目标卫星发现及时、捕获迅速、跟踪准确的实战要求,应急快速处置能力实现新的提升。

人才制胜

这是一组辉煌的数据――

承担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等重大研究课题92项,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申报受理专利19项。

这仅是该基地“十二五”期问上交的答卷!

人才是航天测控事业发展的根本支撑。他们始终认为,人是战斗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航天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才能始终充满动力与活力。

近年来,该基地在大力推进“创新发展、独占鳌头”战略中,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发展的“第一引擎”,人才建设的步伐铿锵有力,先后培养造就了以“三剑客”、“五小虎”、“十才俊”为代表的新生代高层次人才方阵。2011年,该基地测控技术部被评为“全军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然而,成绩面前,该基地党委保持高度清醒。拔尖人才数量不够充裕、人才队伍发展不够协调、有重大影响力的专家较少,从思想观念上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再到推进“创新发展、独占鳌头”战略的深层次矛盾……他们着眼新的形势任务需求,认真剖析单位人才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谋求新发展新突破。

瞄准前沿,他们突出抓好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全面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坚持个性化培养、开放式交流和重大项目牵引相结合,为11名“双百计划”培养对象量身订制培养计划,选派5名优秀人才参加全军、总装高层次学术交流,为3名重点学科骨干提供专项资助,有力促进了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才能赢得人才。他们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全力创建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机制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官兵中蕴藏的无限潜能,研究出台一系列制度措施:

――制定《2020年前基地人才发展规划》,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连接、便于落实的基地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健全国家、总装、基地三级实验室体系,实施“百名专家讲座计划”,大力推进技术研究、科技成果、学术交流、知识产权工作“四位一体”全面发展:

――拓展军地融合式人才培养渠道,进一步强化宁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智功能,扩大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改进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期制办法,研究建立专业技术干部流动机制,推动基地与测控站人才交流、联合攻关;

翻阅该基地新年度人才培养规划,一项项给力政策,一件件务实举措,为航天测控事业人才成长大幕描绘出一幅动人图景。

青春无敌

在世界航天科技赛场上,只有永远的拼搏,没有永远的冠军,科研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止。

有一则故事在该基地广为流传: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研究某课题时,前后五易其稿,初稿长达800多页,第五稿只有10页。当钱学森把论文封进文件袋时,特意在封面写上“Final”(最终定稿),又在旁边添了一行字:“Nothing isfinal”(科研无止境)。

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充满了辩证法。钱老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态度,激励着一茬又一茬年轻的航天测控人永不停歇地探索创新,用青春和智慧点燃中国航天腾飞的火焰。

“美国能做到,我们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说这话时,高级工程师吴功友才刚过而立之年。当时,他主持研制月球探测器定轨软件。这是我国首次探月,没有经验可循。

青春无敌,勇者脚下是坦途。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吴功友和同事们在月球轨道动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革新,开发出一套地月航天器定轨软件,成功将我国轨道确定水平拓展到月球航天器领域,不仅在“嫦娥一号”任务中作用突出,而且对于完成后续“夸父计划”、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王家松年纪轻轻就当上基地技术部总师助理、宁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谈起骄人成绩,他的回答总是简洁质朴:“只是想尽白己的力量,不让国家在定轨领域落后于人。”

2002年,我国“嫦娥工程”立项在即,远在英国留学的王家松听闻消息,恨不得立即回国。可他明白,学有所成才是回国报效的最佳时机。2006年,他谢绝导师的再三挽留和诸多优厚待遇,带着研究成果回到祖国。归来后,他带队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新研制的“奔月航天器轨道计算系统”在4次中欧联测任务中得到应用和检验,广受赞誉。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近年来,大批“80后”、“90后”青年成为部队主体,他们在“爱国奉献、求实创新、精测妙控、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航天测控精神激励下,早已与老一辈测控人心灵共鸣、血脉相连,不断续写我国航天测控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

“风雨十八盘,多少英雄汉。坚守星空显功勋,征战苍穹远。寂寞塬上花,独自开成苑。埋骨青山伴寒星,换得丹心暖。”这首词出白“80后”工程师章乐。我们不仅能读出年轻一代航天测控人的坚定信念,还能找到老一辈科学大师的艺术修养。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续写传奇的力量和希望。

独占鳌头,壮志在胸。事业崇高而神圣,责任重大而光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基地的广大官兵正意气风发、团结一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争取更大成绩、创造更大辉煌,为航天事业再立新功,让我们共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