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节水中国行”探寻水资源集约型发展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节水中国行”探寻水资源集约型发展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当下,水资源紧张导致的发展掣肘,正在让许多曾经自顾在发展的道路上疾行的国家感受到了脚步的沉重。

在我国,由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供需矛盾正在不断加剧,正常年份全国缺水总量将近400亿立方米,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水的问题已成为维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建设节水型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已经成为一个破解水资源危机绕不开的课题。近年来,我国在解这一经济社会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矛盾的“发展方程”上,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GDP用水量下降20%两项节能减排指标按年度全部完成,这些成绩的取得缘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遏制了用水需求过快增长。

但是,多年来中国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水资源、水环境代价过大。一些地区没有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协调,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盲目建设高耗水、重污染的项目,人为地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形势。目前,我国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07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750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仅为41.6%。扭转粗放型增长模式,探寻新的水资源集约型发展之路的任务相当繁重。

近日举行的2009年度“节水中国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通过记者的实地走访,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了我国北方几座缺水型城市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走上节水型发展道路的。

北京:9年连旱 每年1亿立方米水是如何节约出来的?

“原来这块地要七个人两个月浇完,现在只用一个人浇七天就完成了。”在北京市怀柔区桥梓镇前辛庄村中天瀚海果园里,管水员吕廷怀做起了灌溉示范。“我们只要看水张力计上的数据,就可以根据情况来浇水:指针在黄区,表明植株不缺水,指针在绿区,表明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指针在红区则表明植株较为缺水。管理人员轻按手中的移动遥控器,就可以控制浇水过程。”

果园里的葡萄、草莓、樱桃等植物上方都架有细管,细管上众多滴下的水珠慢慢渗入地下,这就是滴水灌溉技术。

“这里的300亩果树滴灌系统采用远程遥控控制和实时监控精确施肥滴灌技术,对每个水源井及水泵的运行情况实行远程实时监控并保存记录,这项技术,每亩投资约为1500元,比传统灌溉方式节水40%以上。”北京市怀柔区水务局副局长常志来介绍说。

与农业相同,节约用水是工业企业降低能耗、调整产业结构又一重要法宝。在北京双鹤药业工业园区冷凝水处理车间,人们可以看到冷凝水通过专用收集管道,集中到中转处理设备,经过实时回收,送往车间进行重复使用。据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能源办主任于京路介绍:“仅冷凝水一项技术,一年就可以减少水耗2万立方米。除此之外,工业园投资263万元正在建设雨水回收系统,目前,蓄水池、雨水管线已基本铺设完毕,下一步就将做好引导各雨水管等收集到沉淀池,将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处理后使用。”

据了解,为克服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北京加快了以水为主导因素的产业结构调整,把节水指标纳入到首都经济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体系,以用水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培育起适应北京缺水条件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开展农业节水,全市85%的农田实现节水灌溉,集中连片设施农业采用滴灌、微喷等先进的节水技术。从2001年到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由93亿元增加到112.8亿元,用水量从17.4亿立方米下降到12亿立方米;颁布产业用水定额,对65种高耗水行业实行市场禁入,关停、搬迁焦化厂等188家高耗水、高污染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万元GDP耗水由2001年的137立方米减少到2008年的33 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

2001年至2008年,虽然连续出现9年旱情,但北京全市每年仍平均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密云水库当前蓄水量的十分之一。按照规划,到2010年,北京将基本建成节水型社会,全市万元GDP用水量比“十五”末下降30%以上。

河南:一个农业大省的节水之路

许昌市鄢陵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县的农业女强人王凤荣,2007年在鄢陵天艺园林艺术院承包了300亩土地,铺设微喷等节水灌溉设施开展苗木种植。苗木生长,根据品种和生长周期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灌溉形式,与传统的地面漫灌方式相比,节水灌溉改善了田间小气候,花木成活率和品质显著提高。戴着草帽,皮肤略显黝黑的王凤荣说“节水灌溉使得灌溉形式变得科学合理,花木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使得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同时,仅实施节水灌溉一项,年增加经济效益就有10万多元。”

利用节水灌溉发展花卉种植等经济作物是许昌的一个鲜明特点。现在,广大河南农民,开始对现代农业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高科技节水工程,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

作为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农业是河南省第一用水大户,占全省用水总量的52%。但近年来,河南粮食产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农业的用水总量却在以10%的幅度下降,这一升一降的关键就在于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实现了农业节水。

遍观河南全省,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河南省一年三熟、四熟的高效农业种植结构得到了较好推广,粮经比例得到合理配置。全省粮经比例由2001年的68.5:31.5调整为2007年的67.2:32.8,不少地方复种指数由原来180%提高到220%,粮经比例达到5:3。如南阳市引丹灌区,在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后,灌溉周期由17天缩减到12天,年节约水量1000万立方米,灌区内各乡镇充分利用引丹水资源优势,由单一的农业种植到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中药材和水产养殖。目前,灌区内的粮经比由6:4提高到5:5。

节水灌溉措施为推进农业增产、增效,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许多长期难以推广普及的实用技术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应用。科技型农业、效益型农业、集约型农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节水灌溉,让河南农业发展更加稳健。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水的有力结合,也似一柄“利剑”,为河南农业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西安:千年古城走出节水新路

几年前,陕西省西安市的市民很难想象,曾经垃圾堆积、沙坑遍布、河水黑臭的荒滩能够成为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会址。如今,这片荒滩已经变成树木葱茏、鸟语花香、清水环绕的沪灞生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