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树种混交造林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树种混交造林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对实践中常用的树种混交造林类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具体混交造林方法进行了分类探讨,对于指导和促进当前林业健康、和谐、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树种;混交造林;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2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84-01

在造林地上混交方法不同,种间关系特点和林分生长状况也不相同,因而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和经济学上的意义[1]。常用的混交造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星状混交

星状混交的方法既能为其他树种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适度庇荫、改良土壤等),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原有自然植被,同时还可满足某些喜光树种扩展树冠的要求,种间关系比较融洽,可以获得较好的混交效果。据有关科研单位研究,以星状混交方法营造的落叶松、紫穗槐混交林,紫穗槐在幼龄阶段可以为较耐阴的落叶松庇荫,促进其生长,而至近熟林时期,紫穗槐的树高略大于落叶松形成侧方遮蔽,因而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木材材质良好[2]。目前,星状混交应用的树种有:落叶松造林,零星均匀地栽植少量水曲柳造林,适当混交一些杨树;云杉造林,稀疏地栽植若干柏树;落叶松造林,稀疏地点缀在锦鸡儿等的天然灌木林中等。

2 株间混交

株间混交方法造林施工较麻烦,且不同树种间开始出现互相影响的时间较早,若树种搭配不当,种间矛盾就比较尖锐;若搭配适当,种间关系以有利作用为主,可较快地产生辅佐等作用[3]。

3 带状混交

带状混交是指一个树种连续种植3行以上构成的“带”,与另一个树种构成的“带”依次种植的混交方法。带状混交的各树种种间关系最先出现的相邻两带的边行,带内各行种间关系则出现较迟[4]。这样可以防止在造林之初就发生一个树种被另一个树种压抑的情况,但也正因为如此,良好的混交效果一般也多出现在林分生长后期。该方法用于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矛盾较大的乔木树种混交。

4 行间混交

行间混交又称隔行混交,是一树种的单行与另一树种的单行依次栽植的混交方法[5]。该方法施工比较简便,种间矛盾比株间混交容易调节,但其树种间的有利或有害作用一般多在人工林郁闭以后才明显出现。

5 块状混交

块状混交又称团状混交,适用于矛盾较大的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一般分成不规则的块状混交和规则的块状混交2种。不规则的块状混交,是按小地形的变化,分别有隔间地成块栽植不同树种。块状地的面积目前尚无严格规定,一般多主张以稍大为宜,但不能大到足以形成独立林分的程度[6]。规则的块状混交,是将平坦或坡面整齐的造林地划分为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在每一块状地上按一定的株行距栽植同一树种,相邻的块状地栽种另一树种。块状地的面积,原则上不小于成熟林中每株林木占用的平均营养面积。

6 不规则混交

不规则混交是构成混交林的树种间没有规则的搭配方式,随机分布在林分中[7]。这是天然混交林中树种混交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充分利用自然植被资源,利用自然力(封山育林、天然更新、人天混、次生林改造等)形成更为接近天然林的混交林林相的混交方法。如在荒山荒地、火烧迹地和采伐迹地已有部分天然更新的情况下,提倡在空地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人工补充栽植部分树木,使林分向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或顶级群落类型发展,这样形成的混交林效益好、稳定性强。随机混交方法虽然人工协调树种间关系比较困难,但因为模拟和加速天然植被演替规律,所以树种间关系一般较为协调。

7 植生组混交

植生组混交是种植点为群状配置时,在一小块状地上密集种植同一树种,与相距较远的小块状地密集种植另一树种的相混交的方法。该方法种间关系容易调节,且种间相互作用出现很迟,但造林施工比较麻烦[8]。其块状地间距较大,块状地内同一树种具有群状配置的优点,一般应用不很普遍,多用于人工更新、次生林改造及治沙造林等[9]。

8 参考文献

[1] 陈际伸.混交林营造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J].江西林业科技,2001(2):26-28,34.

[2] 司红梅.混交林造林技术概述[J].现代农村科技,2012(12):48.

[3] 鲁昌华,高金利.浅析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7):213.

[4] 宋丽华,陈佰玲.浅析造林方法与混交林造林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367.

[5] 施兴全.海寨林场混交林营造实践与探索[J].林业调查规划,2004,29(4):62-65.

[6] 李良厚,谭浩亮.河南省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2002,22(4):30-32.

[7] 刘继锋,王旭东,王力刚.拟自然不规则式混交造林技术及应用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2(19):45-46.

[8] 俞白楠.营造混交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J].林业科技通讯,2001(8):5-7.

[9] 苏付保.人工混交林营造技术浅析[J].林业实用技术,2010(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