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并且从假定性、剧场性以及综合性三方面向其吸取丰富的营养,这种借鉴和回归传统的做法并不是复古,而是站在戏剧观念现代化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精华之所在。
关键词:先锋戏剧 中国戏曲 假定性 剧场性 综合性 借鉴
中图分类号:J80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出现在剧坛,它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进行了大胆的反叛,其反叛的策略是“东张西望”。“东张”即向东方戏剧――主要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营养,“西望”即向西方戏剧--主要是西方先锋戏剧汲取营养。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东张”做法表现得非常明显,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受益者,高行健说:“戏剧这门艺术既源远流长,现今其生命力又远远尚未充分得以发挥,向传统戏曲汲取复苏的力量,正是戏剧发展的一个方向。”林兆华说:“我是在传统戏剧里成长的,又在传统厚实有风格的剧院里走到今天,从一开始就没有进入与传统决裂的状态,我没有这种想法,更不想反戏剧。”
由于对中国传统戏曲的高度重视,中国当代先锋戏剧的标新立异大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戏曲中找到存在的影子。我主要从假定性、剧场性、综合性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中国当代先锋戏剧身上所体现出的中国戏曲元素。
一、假定性
关于假定性的界定,谭霈生先生曾解释说:“假定性的含义在于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变形与改造,使形象与它的自然形态不相符,在戏剧艺术中,诸方面的假定性程度唯一的限度是与观众之间的约定俗成。”
从戏剧本体上看,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假定性追求非常明显。除了程式化的表演和虚拟性之外,在舞台设计方面,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只注重内在意蕴的真实,而不注重外在形式的逼真,因此经常运用夸张、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孟京辉导演的《思凡》舞台设计非常抽象,用白布以软雕塑手法在黑色墙面上勾勒出远山形态,一盏孤灯悬挂在舞台中部,舞台侧面有粗大的蛇形水管及水盆,从而渲染出小尼姑色空和小和尚本无的孤独寂寞心态。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舞台设计上体现出的假定性深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
通过创作主体和戏剧文本两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假定性特征方面明显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营养。
二、剧场性
剧场性是戏剧艺术的重要特征,“剧场”一词起源于希腊的小剧场,含有把原来的舞蹈场所当作观看场所的意思。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试图冲破第四堵墙理论的束缚和局限,改变观众只能消极地处于接受地位的状态,同时也改变台上对观众冷漠的态度,力争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尽可能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进行艺术创造。高行健说得更直接:“这第四堵墙把台上台下一隔断,台上的演员关在屋里,哪怕再激动,台下的观众照样打哈欠。”
构成戏剧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演员和观众。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对双向剧场性的追求体现在诸多方面,最明显的方式是演员跳出角色直接对观众说话。在此,演员显然推倒了“第四堵墙”,直接与观众进行交流,从而有利于调动观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营造出浓烈的剧场性。
在中国当代先锋戏剧所探索的双向剧场性中,我们还要特别提到游戏性。一部戏就是游戏,中国当代先锋戏剧所主张的游戏性是观演双方共同参与的游戏,这是一种真正的游戏。
三、综合性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这种综合性可以表述为:从构成要素上说,戏剧是文学、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美术等艺术成分的综合;从存在形式上说,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综合;从观众的感官上说,戏剧是视觉和听觉的综合。
就构成要素来说,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话剧突出的是文学性,这主要体现为对剧本和语言的高度重视"在剧本方面,强调剧本是一剧之本。
中国当代先锋戏剧追求的是高度的综合性,而在这一点上,讲究唱、念、做、打的中国传统戏曲无疑给了他们以很大的启发。林兆华说得很明白:“戏曲的唱念做打绝对精彩,具有永不消失的魅力,它全面,它是全能的戏剧、未来的戏剧,我想还是要回到戏剧的本源,以演员当众表演为中心,从这里开始,综合其它因素去开拓现代戏剧的各种可能性,这才是戏剧灵魂之所在。”
当代先锋戏剧对中国传统戏曲借鉴并不是说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就把中国传统戏曲当成了自己艺术革新的终极目标,从而进行一场现代复古运动,因为中国当代先锋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程式化”。在话剧的舞台演出创造中吸收中国传统戏曲的养料,绝不是简单地对戏曲表演的“唱念做打”的挪用,而是在一个共同特征之下对传统戏曲的内在艺术精神的摄取。
正如董健所言:“新一代的改革者们在艺术上迈出的步子更大,其作品既吸收传统艺术,又更有现代意味。他们既与五四时期的国粹派不同,也与三十年代末以来的民族化派不同,他们是站在戏剧观念的现代化的高度上重新来审视传统的。”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3]董健.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