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二语动机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依据Dornyei & Otto(1998)提出的二语动机过程模型探求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二语动机策略。希望通过量化研究使教师意识到课堂情境中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与应用需要考虑到动机发展不同阶段,重视二语动机过程观。

关键词:二语动机过程模型;动机策略;二语学习动机

在过去的50年里,因动机(motivation)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动机得到了深入而长远的研究。在国内的动机研究中,绝大部分为动机或动机策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而对于动机策略的阶段性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暂为空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教师需意识到课堂情境中二语动机策略的研究与应用需要考虑到动机发展不同阶段,因此,开展教师动机策略发生的阶段性研究很有必要。

一、研究概述

在二语动机策略理论研究方面,Drnyei(1994)依照二语学习动机的三个层面列出了相应的动机教学策略。Gardner & Tremblay(1994)认为有必要在二语学习环境中对这些策略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Drnyei(1996)进一步将动机教学策略提炼为10项宏观策略。

随着对动机过程的深入了解,Dornyei(2001a)提出了基于二语动机的过程模式,将动机策略的实施过程分为创建基本动机条件、激发初始动机、维持和保护动机及鼓励积极的自我评价等4个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给出了一般性原则和详细的操作策略。很多二语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动机过程观的价值,如Drnyei(2001b∶16)认为过程观对动机研究的影响有二:其一,学习动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多个子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类型的动机影响因素发生作用,这为动机策略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且要求研究者考虑不同阶段的动机策略使用可带来一定的差异性;其二,在整个第二语言的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实则强调了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在二语动机策略的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相关研究开始集中出现。此前二语学习动机研究者(Wu,2003:李楠,吴一安,2007)做了相当多的动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为动机策略理论和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现在Drnyei & Otto(1998)的二语动机过程模型是动机策略实证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定量研究,形式以调查问卷为主,数据分析技术以相关关系分析为主。Drnyei & Cs-izer(1998)调查了匈牙利英语教师动机教学策略并且对之前提出的10项宏观策略进行了验证。Bernaus & Gardner(2008)基于动机扩展模式的研究中主要是在方法上提供了参考如其采用的路径分析和等级线性模型分析等等。

综上所述,在高校外语教学这一大环境下,动机策略的实证研究尚缺乏对动机适用的阶段性的研究,教师是否能意识到其阶段重要性、能否恰当地运用阶段性的动机教学策略来激发或维持学生良好的动机,这些都是未解决的问题,需要相关的实证研究来提出解决方案。因此,关注过程模型下的教师动机策略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问卷调查对象为62名高校英语教师,他们来自湖南、广东及安徽三省的4所高校。总共发放两种问卷各62份,其中两种问卷的有效问卷均为60份。

2.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问卷的设计主要参考了Dornyei&Csizer(1998),Dornyei(2001b)问卷,并根据预测(pilot study)做了稍微改动。问卷根据动机过程模型将策略其阶段适用性及重要性考虑进来,每部分共设计40项策略作为选项。问卷1旨在研究受试对各动机策略重要性的认识,问卷2则调查研究策略使用频率,每一选项的回答选择根据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分为5档,问卷1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对应5-1;问卷2从“很不经常使用”到“很经常使用”,分别对应5-1。

3.研究过程与方法

问卷为无记名形式,问卷收回后将所有有效问卷输入电脑,并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假设性检验,旨在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根据动机过程模型,教师动机策略主要发生在动机策略的哪些阶段?(2)教师对动机策略阶段性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和在实际情景中阶段性策略的运用频度是否存在差异?

三、结果与分析

1.认识程度与运用频率

从表1可以看出,教师认为最重要的10项策略中有6项都是属于第一阶段,即创建基本动机条件阶段,而教师在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当中运用最多的也是发生在第一阶段,共计有6项。表2的数据表明教师认为最不重要的10项策略中有7项为第三阶段策略,即维持和保护动机,而在最不常用的10项策略中也有6项策略属于第三阶段策略。在策略重要性的意识上,教师认为第一阶段策略最为重要,其次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策略,最后为第四阶段策略。在策略的运用上,教师运用最多的为第一阶段策略,其次为第二阶段、第四阶段,最后为第三阶段策略。这与之前动机策略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一致。传统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行动前阶段选择动机的研究,而行动前阶段的动机并不能完全保证行动中阶段学习行为的持续进行(Dornyei & Otto,1998:44-45)。近年的多项实证研究(文秋芳,2001:周燕,高一虹等,2009)也都发现了二语长期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各种类型动机在波动变化上具有的差异性。二语学习长期过程中动机的这些复杂变化要求注重动机策略的动态性和阶段性。

2.认识程度与运用频率之间的差异

接下来进行的配对样本T检验数据表明(见表3,表4),在认识策略重要性及实际使用中,每个阶段都有其差异性。第一、二、四阶段中即创建基本动机条件、激发初始动机、鼓励积极的自我评价阶段中两份问卷的平均值差为-.0101,-.0845, -.0690,差值的95%置信区间下限和上限数据说明两份问卷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难看出,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也都大于0.05,表明这三组阶段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于第三组即第三阶段――维持和保护动机――其平均值差为-.1602,且置信区间包含零,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8,说明教师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认识上与实际使用策略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即教师普遍认为第三阶段策略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运用中则较少用到。教师动机策略主要发生在动机行动前阶段,而动机行动中后阶段采用策略相对较少。这表明二语动机策略研究其实仍处于起步阶段,以前相关研究仅限于策略的分类和策略有效性的检验,对于很多研究者以及二语教师来说这块领域是不熟悉的,相关策略是不了解的,很多教学方法与形式都是按照传统经验而来,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加之之前的大量关于动机的研究,很多教师或研究者只是把精力放在了创建基本动机条件上,把学生视为动机主体的唯一来源,而忽略了动机教学策略。

表3 各阶段认识程度与运用频率的差异

四、结 语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教师认为最重要和运用最多的10项策略多为第一阶段策略即创建基本动机条件阶段,此外,在动机过程模型四个阶段中,教师在第三阶段即维持和保护动机的重要性认识上与实际使用策略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研究二语动机过程是为二语动机教学策略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但是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教师在各种权威形象中居于相对重要的位置,二语教师的相应策略运用有可能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在中国外语教学的情境中,动机教学策略的研究不能忽视。二语动机策略对二语教师和学习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体现了二语教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本研究分析了动机过程模型的阶段差异,但二语动机策略不仅包含教师策略,还应包括学生学习动机策略,因此,基于过程模型的二语动机策略其阶段性的差异主要反映在学生身上又如何,对学生动机会有何影响?各个阶段差异所造成的学生反应差异在哪儿?学生更希望教师策略运用在哪些阶段?这些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研究者们仍需关注过程模型下的动机策略研究并对其做出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Dornyei,Z.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London:

Longman,2001b.

[2] 周燕,高一虹,等.大学基础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41(2).

[3] 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

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