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中的“多普勒现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中的“多普勒现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可能发现,当飞驰的火车接近我们时,其汽笛的轰鸣声会非常尖锐刺耳,而当离开我们时汽笛的轰鸣声会一下子低沉下去,汽笛轰鸣声的音调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同样的情况还有疾驶警车的警笛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这有什么奇怪的吗?难道这里还有什么奥秘吗?是的,科学家从这种熟视无睹的日常现象中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科学规律:这种由于声源运动而引起音调变化的现象,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多普勒现象”。

飞驰而来的火车……

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生于1803年,是萨尔茨堡一名石匠的儿子,父母本来期望他子承父业,可是他自小体弱多病,无法当一名石匠。他们接受了一位数学教授的意见,让多普勒到维也纳理工学院学习数学,毕业后又到维也纳大学学习高级数学、天文学和力学。

那是1842年的一天,多普勒带着小女儿在铁道旁散步时,就注意到了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会改变。经过认真思考,他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声波频率在声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声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在那个时代,根本没有精密仪器能够量度出那些音调的变化。反对的人不屑地认为:这不过是听者耳朵的一种错觉罢了。

面对权威的反对,多普勒想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实验来验证。在那个时代,没有仪器能够量度出那些变化,多普勒想出了一个“笨”方法:请有经验的乐手亲耳辨别。他请一些乐手在飞驰的火车上露天奏出一定音调的乐音,请另一些乐手在月台上记下火车接近和离开时听到的音调高度。反复实验以后,结果出来了:支持“多普勒效应”的存在!

那么“多普勒效应”的原理是什么呢?原来我们耳朵听到的所谓“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每秒钟声源振动的次数)决定的,频率高的音调就会尖锐,频率低的音调就会低沉。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1秒内通过观察者耳朵的波峰的数目(叫做“频率”)是一定的,观察者听到的频率等于波源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说:听到的是“原声”。

当波源向观察者快速运动(或观察者向波源快速运动)时,1秒内通过观察者耳朵的波峰数目就会增加,这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增加,频率高的声波音调就尖锐一些:反之,当波源和观察者互相远离时,观察者听到的频率变小,频率小的声波音调就低沉。其实,这时波源发出的声音频率始终如一,但在运动中观察者耳朵接收到的频率却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多普勒现象”的简单原理。

“多普勒现象”在医学上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超声诊断技术(B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与cT、核磁共振、同位素扫描一样,成为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之一。B型超声检查,俗称“B超”,是患者在医院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在临床上它被广泛应用于心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

超声多普勒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不断增多,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超声脉冲多普勒检查仪,当声源或反射界面移动时,比如当红细胞流经心脏大血管时,从其表面散射的声音频率发生改变,由这种频率偏移可以知道血流的方向和速度,如红细胞朝向探头时,根据多普勒原理,反射的声频则提高,如红细胞离开探头时,反射的声频则降低。通过精密电脑的分析,可以发现很多与病情有关的数据。

心脏彩色多普勒正是应用这种原理,把心脏血流描绘得惟妙惟肖,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心脏彩色多普勒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心脏病的重要技术之一,对病人无痛苦,无损害,方法简便,可重复多次,显像清晰,诊断准确率高,易普及推广,已成为现代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是诊断心脏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的有效方法。

你有没有过这样经历?静脉注射时由于血管不好找,只得强忍疼痛,被扎了一次又一次!普通人尚且如此,对那些患有脱水症、心脏病及过度肥胖者来说,静脉注射更是苦不堪言。还有当医师治疗严重外伤病人时,每一秒都弥足珍贵。然而,各种创伤、烧伤经常使人“血肉模糊”,细小的静脉难于被定位,用于挽救生命的药品难以注射。

现在好了,一种采用多普勒超声波技术的新型注射器试验成功了。原来,在我们的皮肤结构中,表皮、皮下组织等都是静态的,而血管中流动的血液则是动态的。利用这个原理,多普勒超声波能够探测到流动着血液的血管的精确位置,提供了关键的三维信息,这样就可以为针头定位。在注射时,这种注射器可以根据血液的流向判断出静脉和动脉,当发现静脉时,指示器亮,医护人员就可以进行静脉注射了。

“多普勒现象”用于测速

“射门!”绿荫场上足球比赛激烈进行,运动员抬脚射门,“中了!中了!关键的一球,足球以128千米时速,像飞火流星一样,射进大门!”解说员声嘶力竭地呼喊着。那么,解说员是怎么知道足球的速度呢?原来,这是“多普勒测速雷达”告诉他的。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定物置的无线电设备。电磁波同声波一样,遇到障碍物也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利用“多普勒现象”,可以知道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即时速度。“多普勒测速雷达”的结构,主要由电磁波发射器、电磁波接收器、微型电脑以及数码显示器(打印机)组成,当然还需要稳定的电源设备。有一种袖珍“测速枪”,外型极像一只手枪,可以非常方便地用手拿着,操作十分简单,它也有枪筒、手柄、扳机和电源等部件。有效测速距离为500~800米,误差小于2%。

测速雷达在城市交通管理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还可以测量几十千米外,甚至上百千米外的飞机和云层,在一定条件下反映出大气风场、气流垂直速度的分布以及湍流情况,这对研究降水的形成,警戒强对流天气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强雷暴的侦察率是96%,对龙卷风的发现率是83%,对龙卷风警告的平均预警时间是18分钟。

移动通信避免“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现象”的用途广泛,但是也有对我们不利的时候。在过去手机的使用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当汽车飞速行驶时,正在通话的手机会突然“掉线”。这个罪魁祸首是谁呢?正是大名鼎鼎的“多普勒效应”。

原来在移动通信中,当移动台(手机)移向基站时,频率变高,远离基站时,频率变低,这种“频率偏移”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成正比,很影响手机信号的质量甚至导致“掉线”,所以我们在移动通信中要充分考虑“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当然,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移动速度有限,一般不会带来十分大的频率偏移,但是在疾驶的汽车、火车上,就会给移动通信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影响造成通信出问题,我们不得不在技术上加以考虑。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实现了每小时431千米以内的速度下,移动通信系统的连续稳定通信。这是目前国际上完成的最高速度下的演示,也为全球通信业解决了一大难题。

在卫星移动通信中,“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了。这时无线电波的发射源和接收器之间,相对速度极快。这样,如果接收器移向卫星时,频率就变高,远离卫星时,频率就变低,而且由机或各种航天器的本身速度也十分快,这些“频率偏移”的变化非同小可!所以我们在卫星移动通信中,必须充分考虑“多普勒效应”的负面影响。

科学家深入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光波、电磁波甚至机械波,还有很多潜在的用途,在很多研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呢!(文章代码: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