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江苏省气象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状况还不能满足江苏省长久气象发展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尚待完善。专业科普人才缺乏、人才机制不完善、培训机制不科学等问题是制约江苏省气象事业发展、公民气象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究江苏省目前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现状是当务之急,是未来气象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分析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现状入手,对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的结构、体制等方面的现状进行探究,以找到适合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江苏省 气象科普 人才队伍 现状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0300215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起, 公民的科学素质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也因此发展起来。其中气象科普工作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气候多变、气象灾害频发的时代,气象科普工作显得格外重要。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就曾在气象科普联席(扩大)会议中提到“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提升气象软实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可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在气象科普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和知识需求的基本保障。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状况既影响气象科普工作成效,又影响当今气象科技竞争格局。但是由于多种复杂因素,当前气象科普状况并不能尽如人意,不能满足当下公众的切实需求。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气象科普队伍建设不健全,缺乏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高素质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江苏省位于亚洲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处在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过渡地带。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强对流、洪涝、雷电等等,全省气象灾害四季均有发生。江苏省在全国经济、政治、文化上处于领先水平,但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现状。据2010年调查,江苏省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标(Civic Scientific Literacy,简称CSL )发展中居第五位,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有较大差距,可见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气象科学知识科普是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江苏省公民科学素质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在全国31省每万人拥有科普专职人员人才调查中,江苏省共有科普专职人员13560人,每一万人拥有科普专职人员仅为1.72人,甚至和陕西、内蒙古等欠发达地区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

以下综合各种资料和数据,对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析,希望对未来江苏省气象科普事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各类气象科普人才普遍缺乏,制约着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

(1)气象科普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的成员主要是气象科普宣讲员、气象学会会员、气象业务有关人员高校与气象科技相关的教师、对气象科普感兴趣的志愿者等组成,其成员多为兼职人员,专职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极度缺乏,这制约着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气象科普队伍中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气象工作,业务人员多是忙于本职气象技术业务和科研工作,对气象科普手段、科普内容、科普主体、科普对象、效果评估的研究甚少。一个专业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自然科学素养还要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也就是说,气象科普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气象学知识,还要有基本文学素养、大众文化知识、文字(或语言)表达能力、受众心理学等知识。同样,一支健全的气象科普队伍需要的是科普场馆人才、科普创作与设计人才、科普研究与开发人才、科普传媒人才、科普产业经营人才和科普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人才[1]。显然,就江苏省目前的气象科普队伍来看,队伍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江苏省不仅面临气象科普人才紧缺与需求扩张的矛盾,高层次、复合型气象科普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前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就曾在全国气象部门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高层次、复合型气象科技人才缺乏,特别是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将帅人才、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团队匮乏”,这在气象科普人才问题上同样适用。一支高层次、高素质、一流的气象科普队伍才能对江苏省气象科普工作做出贡献。例如,在气象科技展馆内进行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对相关学科的科技知识的掌握,还要有较高的视野和人文情怀,运用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公众需求。根据《江苏省气象人才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截止“十一五”末,7人被确定为江苏省气象局学科带头人、16人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而在气象科普队伍中明显缺少相应的学科带头人,具备多学科交叉研究和业务能力的人才更为缺乏,尽管专业科普人才较往年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业务领域和科研工作的需要,而造成高层次气象科普人才紧缺,人才培养滞后是主要原因。

据统计,江苏省只有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设关于气象学的专业,且招收人数较少,能开展气象专业研究的更少,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无法满足气象事业顺利开展的需要。其中气象科普方向专业更是少之又少,远远无法适应江苏省气象科普工作的展开。

(2)气象科普创作人才缺乏。气象科普创作是气象科普工作的源头,只有创作出为大众接受的气象科普作品,气象科普工作才能有活水自源头而来,才能满足公众对气象知识的需求,是科普工作蓬勃发展。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气象科普创作人才奇缺。这种情况导致最直接的结果是,气象科普图书、气象科普展品等作品不仅数量少,质量也不乐观[2]。江苏省除了开设气象科普方向专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气象科普进行创作和传播外,气象学会、气象局等组织的气象人员在这方面的创作少之又少。长期以来,在评职晋级时,科普成绩不被纳入评估的考察因素,气象科普工作者的成绩和待遇不挂钩,导致科普工作人员本身科普工作的热情不够高涨,创作的作品精品较少。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当前和未来气象科普效果的提高和气象科普事业的发展。

(3)面向基层的气象科普人才严重短缺。在基层县(区)气象部门人少事多,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同志基本都是“半路出家”,而且身兼数职,承担许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任务,文字功底薄弱,敏感性不够,缺乏气象科普专业知识和经验[3]。江苏省已经建立了覆盖农村、城市、企业、学校、社区等各个领域的气象科普组织的网络体系,但是由于人力不足、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导致江苏省基层气象科普效果不理想,影响基层群众对气象的了解和重视。

二、气象科普人才结构不完善,影响全省气象事业的延伸和拓展

人才队伍质量与气象科普事业发展要求尚有差距,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偏低,仍缺少在国内有影响的高级专家、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人才队伍的总体竞争力不够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层次结构不平衡。根据颁布的《江苏省气象人才体系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截止“十一五”末,江苏省气象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79.6%、59.7%,处级领导干部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0.2%。市、县局人员结构有所改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62%和49.8%,其中具有硕士学位的分别有63人和6人。总体上高学历人才以及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大多分布在市级单位, 县级气象台站人才队伍学历层次相对偏低。

由于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苏北淮北地区面对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难题,但近年也取得一定成效。而苏中、苏南一些地区人才质量上则较高,其中苏南的无锡本科及以上学历达70.6%,苏中的泰州、苏南的苏州、镇江、常州均在60.5%左右。

总体来说,和“十五”时期相比全省气象工作者知识层次有显著提高,全省硕士研究生由“十五”末29人增加到136人,博士研究生由3人增加到14人,一人博士后出站。新增政府特津专家1人。

(2)队伍年龄结构不科学。总体上说,江苏省气象科普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后备人才明显不足。由于气象科普人员多是兼职人员,本职工作很是繁忙,加上气象人才数量已经很紧张,部分部门会让一些年纪偏大的人员参与气象科普工作,是造成气象科普队伍呈现老龄化趋势影响因素之一。

三、气象科普人才间缺乏协作机制

当前,气象科普工作的主导部门是气象部门,科普主力军也集中在气象部门的气象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中,同高校、科研单位、民政、新闻、国土等部门间的协作较少。气象科普队伍不仅需要气象知识素养,还需要新闻学、网络媒体、信息技术、公关宣传方法等跨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气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互利共赢3。但是江苏省还未建立气象科普浓厚氛围的各部门协作融洽的机制,没有做到各部门间人才资源共享,从而使气象科普人才与其他科普队伍脱轨(如:江苏省气象科普队伍与新媒体科普队伍、文化科普队伍、新科技科普队伍缺少沟通),无法学习新鲜、多元的科普手段和科普能力。而能否加强与各部门的配合协作,是影响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气象科普队伍受体制束缚,人才其未尽其用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上到中央党政部门, 下到城市、企业单位、农村,体制改革一直为大家关注。可是传统“事业单位”改革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干的好坏都一个样,多干少干一个样”的情况更是在部分事业单位盛行。事业单位改革意识不强,领导队伍大多固守传统领导模式,缺乏创新改革意识,存在坐等上级指示、政策。资金的“等、靠、要”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促使领导下的人才空有“尽其才”的想法,不能尽情发挥。正是因为在这样的体制下,气象科普工作者很难有激情投入科普事业。

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对人才的奖励体制不完善。气象科普人才受奖励体制影响,工作积极性不高。即使努力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或是进行科普创作,很难得到对工作的帮助。气象科普成绩不被纳入评估考察范围,对科普工作人员晋职提升没有作用,容易造成科普工作人员对科普工作的懈怠,不利于气象科普队伍体系的建设。

五、气象科普人才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

为了不断为人才输送新鲜血液,政府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培训活动,鼓励气象科普工作人员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科学的培训体系,培训活动常常组织松散、缺乏力度,没有相关部门对气象科普人才培训予以规范化、系统化。培训工作总是围绕上级具体政策、活动、任务而展开,培训内容缺乏有效性、针对性,不能对人才核心业务和技能的提升有帮助,缺乏连接性。再加上培训的时间不固定,没有固定的区域,每个单位按照各自的想法进行培训,导致组织活动松散缺乏连贯性。时常培训内容不符合现阶段生涯发展实际,不利于个体气象科普人才的发展。

另一方面,培训成果转化缺乏反馈。由于缺乏培训前的需求分析,导致需求培训与现有培训脱节。再加上气象科普人才培训回岗后,没有相应的评估与反馈体系,导致无法检验培训效果。气象科普人员参加培训后,没有能检验培训效果的科普活动或科普作品完成很难使在培训中学得的知识取得成效[4]。许多参训人员培训时很认真,但是回到岗位后,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很大的提升。培训需求分析和评估是培训的两条腿,缺少哪个,整个培训都不科学、不健全。

六、结语

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以上问题,需要我们研究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以便建设一支符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的对江苏省气象科普事业发展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延伸市、县的规模适度、专业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专家型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当然,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部门做出相应的科学方案和措施。

总之,要实现公民气象科学素养的提高,促进气象事业的更大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尤其气象科普队伍的建设,与时俱进地调整队伍结构。“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我省气象事业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情况,对江苏省“十二五”发展建设有重要影响。气象科学普及之路任重而道远,这条道路上的攻坚力量就是气象科普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重视人才,发展人才,培养人才,气象科普队伍才能逐渐科学化,气象科普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 吴中云.浅谈科普人才的基本素养与培养途径[J].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1.

[2] 郑念.我国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09(19):19-29.

[3] 蒋运至,秦艳芬,梁和生,方琼玉.浅析基层气象科普宣传队伍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7第五届气象科普论坛,2013.

[4] 任峥嵘,郑念,孙红霞.我国科普专职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科普研究,2012,7(4):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