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新时期工业园区外来工公共文化服务刍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新时期工业园区外来工公共文化服务刍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化是凝聚人心、维系社会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工业园区外来员工远离家乡来到工作地生活,更需要享受公共文化资源的平等权利,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是相关部门职责所在。让外来工享有更全面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是为发展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外来工 公共文化 参与与享受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提出的,党的十报告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征体现在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近几年,工业园区外来工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中强调“大力实施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 ”。当前的新形势,新生代的外来工不同于上一代的外来工更多地追求经济实利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和消费也与时俱增,面对外来工日益加剧的公共文化需求和供给不平衡的矛盾,我们作出如下思考和应对办法。

一、 改善工业园区外来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意义和紧迫性

(一) 外来工在劳动人口中的举足轻重

新时期工业园区外来工是一支农民务工流动大军,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外来工在第二产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按照这一比例测算,公共文化服务人群中外来工的比重最基本达到60%。以我工作的惠州仲恺高新区为例,常住户籍人口约12万人,外来务工人员达到37万,他们应该是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对象。

(二) 外来工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时尚性

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已不能满足当今新生代的外来工,与老一代外来工相比,他们平均年龄小,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喜欢泡网吧、唱K、玩微信、刷屏、开生日派对等,同时他们更希望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能享受到大量的文化信息、文化咨询、文艺辅导、参与有意义的群众文化活动等丰富的文化产品。

(三) 外来工的思想价值观亟待完善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外来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高中文化程度占8.7%,这一数据体现他们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的外来工敬业精神较弱,而且职业流动率高,难做到“敬业爱岗”。要通过外来工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溶入,创造正能量文化氛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升他们对工作的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新时期的历史条件下,做好这一点,更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

二、 新时期工业园区外来工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不足

(一) 服务对象区域定位不明

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开始出现城市劳动力短缺现象,社会经济学称之为“新时期”。目前,工业园区外来工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当地职工,是当代工人阶级的主力军。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人群中,他们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由于户籍、地域、外出创业等因素,无法享受他们在原住地应有的文化福利,也无法在打工所在地得到相应的文化服务,形成两头都不靠的尴尬局面。

(二) 轻文化重效益现象严重

外来工是一个特殊而又普遍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整个工作领域里大都承担着苦、脏、累、危险的劳动。但是,外来工却并没有因为这些劳动的低劣和危险得到相应的尊重与回报。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往往都是把生产和效益放在第一位,对外来工的闲暇文化生活单调,匮乏,文化消费意愿弱,身心压力较大,心理负荷较重等诸多困境避而不谈甚至置之不理。

(三) 管理体系滞后

外来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社会提供的文化供给不足存在诸多矛盾,政府相关部门体制不健全,普遍存在责任不清、保障不力、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致使 “大力实施外来工服务工程 ”的指令性要求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会遇到“政府一头热,群众受益少”、“部门忙得团团转、员工无处展才华”等困境,在输入地政府和外来工之间有一道墙阻碍双方的互动和双赢。

三、 保障外来工群众文化权益的几点办法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文化服务的执行力

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力量,要用大爱抹平界限,让所有人在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处于平等均衡的结构,让爱的阳光照亮公共文化空间的每一个角落。政府要转变文化服务理念,由过去主要面向服务当地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服务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的宽广层面。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实现外来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参与,特别是要引入“政府主导、部门搭台、社会参与、市场配置”的多条腿走路模式,建立开放多元的治理结果,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措施,依靠社会力量解决输入地政府与外来工之间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共享等问题,使外来工参与到文化权益中来。要突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将他们与市民同等对待,使他们享受无差别的文化服务,进一步完善对外来工文化权益的专门规定,建立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按照管理权限分级定期组织评价考核活动。与此同时,文化、劳动等部门加强指导,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章程和制度,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让文化服务和活动开展有章可循。

(二) 创新公共文化管理,加大文化设施的使用率

外来人口往往不会主动的参与当地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存在对本地文化设施、场所地址不清楚、服务项目不了解,文化权益不知晓的情况,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产业工人的实际需要,要重视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动态的公开,让外来务工人员及时、准确地享受到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通过网站、官方微信、政府公告、企业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公示文化设施的具体地点、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等,向公众免费发放《文化地图》、《公共文化服务指南》。要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的落实落细,要通过购买服务、专家治理等模式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和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推动文化设施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外来工日益丰富的需求。同时,规范和优化企业文体场所,要求每家企业建立职工书屋,结合企业自身特色,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至少建有一个主题文化体育场所。要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公布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同时通过文化指导员引导和带动外来工走进文化场馆,接受文化的启迪和滋养。

(三) 转变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外来工的工作生活场所活动半径基本不超过3公里左右,结合实际,我们为他们提供的服务必须便捷,合适。在服务方式上我们可以采用企业与政府共建,购买服务,委托民间公益性组织承办等方式来提供。同时,我们广泛开展多元性的文化产品供给,例如:公益性的交响乐演出、讲座、展览、电影、培训等,还可以在固定的文化点开展公共文化论坛、文艺沙龙、视听室、报刊阅读、群星舞台、免费书场、英语角、普及性文化艺术培训班等,并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信息查询。流动服务项目可设流动大讲堂、基层文化骨干不定期培训班,摄影流动大篷车展,流动书屋、区域性文化联系活动等。

(四) 转变文化服务理念,激发外来工文化创造活力

我们历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把服务目标人群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重点是“送”。在新时期,广大外来工文化创造力的挖掘和释放要求政府必须要尽快实现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角色转变和理念更新,将政府职能重点放在 “创”字上,也就是创造孵化的环境,并建立有效的机制和平台鼓励外来工创造。我们要减少官样文章,避免管得过多过细,重点履行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职责,激发外来工的文化创造力,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文化生长点。例如,有些企业的文化社团,他们编排的歌舞及爵士乐队等表演艺术水准较高,欣赏性很强,我们就可以推出辅导机制,派出专业的文化干部对他们编排整合,把文化之根 “种”入他们的“文化泥土”之中,使其枝繁叶茂。同时,以品牌性的活动为平台,例如举办“外来工风采”摄影大赛、“企业员工艺术节”等活动,引导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潜力,吸引他们走进文化艺术,并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进而让文化艺术成为自己文化人格的有机构成,全面提升外来工文化素养。

结语

文化是维系一个社会团结和谐的精神力量,同时,人们要通过文化来启迪心智,认识社会、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让外来工享有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为发展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强烈感受社会的爱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暖,是为他们带去激情与欢乐,梦想和前景,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理想,激发他们对事业的热爱,让他们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戴珩.公共文化服务120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P87;

[2](新)戈登,(美)珍妮特.思维的革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王敏(1979-),女,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曾参与组织新创作文艺作品35余件,其中打击乐《在希望的田野上》、《鼓韵》获广东省第八届、第九届少儿艺术花会金奖、银奖;歌曲《无声的誓言》、《寒露的微笑》获得2012、2013年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金奖、银奖;本人2011年荣获得广东省“基层文化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现任职惠州仲恺高新区宣教文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