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的觉醒中审美的层次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的觉醒中审美的层次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艺术不断发展和觉醒的当下,人们对“美”和“审美”的问题始终孜孜不倦地在探索着。美是人发现的,在不同人的意象世界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如果没有人的照亮,美是不存在的,美因人而彰显。美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每一个人对事物切身的体验与感受。

关键词:审美;层次世界;审美体验;美在意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①如果用审美的眼光看,就是人类在不断地觉醒中,对自身和美的不同层次的认识。人在少年时代往往比较轻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世界的认识,人到了中年,相比少年时代沉稳了很多也懂得了谦虚,当人走过了半辈子步入了老年,对世间的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了,活的也不那么与世为争了。孔夫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其实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冯友兰也把人生分为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我们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美对于人的生活有一种指引和导向作用,它让人类不断地去发现、去追求。人人都喜爱美的事物,人人都有权利追求美并为之付出努力。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人们不仅仅要体验生活,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从而走向诗意美好的人生。

唐代青原惟信禅师有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③青原惟信禅师在最开始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层,在审美的世界里也就是审美的表层世界。到了后来,习得了知识,走进了山水,发现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这也就是审美世界中所说的审美的中层世界。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这个过程中,境界不断在提高,从是到不是再到是,最终达到了审美的深层世界。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三个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展开论述。

一、审美的表层世界

审美的表层世界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第一直觉,是一种美感的当下瞬间感兴,这种感兴触发了美感,在我们的脑海中生成一个美丽的意象世界。如果用于形容一个人来讲,我们常常会讲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那么究竟是外在美好还是内在美好呢?这个问题就好像问,一个人是知道重要,还是行动重要呢?我的回答是,“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知行必须要有效地统一起来。如果我们只是知道,而不去行动,那其实还是等于没有真知。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行动,不知道行动的方向,那岂不是南辕北辙。审美的表层世界不是简单的外在美,它只是美的一种表象,呈现给我们的不一定是事物本真的面貌,但确确实实引起了我们的美感。

二、审美的中层世界

审美的中层世界来源于我们对美的形式和内容的一知半解,或者可以说体会到了美感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的感觉到。就好像老师讲课经常会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说:“听懂了。”可是你让学生讲讲,学生却又什么都讲不出来。审美的中层世界仿佛就是停留在这么一种状态之中。这种感觉最难说得清楚。有一点像康德所说的,有一种美让人接触到了有一种惆怅感。美国的教育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经讲过一句话:“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相比,我们只苏醒了一半”。④这种审美的感觉就仿佛是“与我们应该成为的人”一样,只是苏醒了一半,朦朦胧胧的感觉。又仿佛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身在山中,却不识其山真面目,沉浸在美中,却又说不出美在哪里。

三、审美的深层世界

审美的深层世界来源于我们对一事物反复的欣赏、玩味。审美的深层世界是透过了事物的表象从而看到了真正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实面貌,并且由心底里引发出的一种对事物美的感悟与赞叹。审美的深层世界不是一般人能够简单发现的世界,这需要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才能体会得到。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往往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丰子恺先生画的一幅画叫做《大树被斩伐》,在叶朗先生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有提到这幅画。画面是一个姐姐和弟弟站在一起,姐姐用一只手正指向一颗被拦腰砍断的大树给弟弟看,树的周围抽出了很多枝条。在这幅画的右上方题了一首诗:“大树被砍伐,生机并不息,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简单的画面,却蕴含了强烈的生命感,这种强烈的生命感,就是审美的深层世界。

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即“洞察本质”,审美的深层世界也就是要挖掘美的本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方法首先就是要排除自然界独立存在的观点。这种自然界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一定是在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层面上而存在的。我们在美学里所说的自然美,那么一定也是人对自然的审美。胡塞尔讲对“本质的还原”是由个别的、事实的领域,进入普遍的、本质的领域。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去欣赏一朵小花,这朵小花不是一个个别的小花的存在,而是一个普遍的、本质的小花的实在。胡塞尔所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什么是纯粹的本质?这与我们在美学中探讨的纯粹的美有些相似。胡塞尔讲本质的直观不是事实的认识,要洞察本质必须把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去掉。他提出:“自由想象的变动”的方法。用在审美中也就是讲,无论你添加任何东西,或者减少任何东西,都不会改变美的本质,这种美即为纯粹的美。也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审美的深层世界。胡塞尔所讲的:“先验的还原”,即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从经验的自我达到先验的自我。我们在生活中去做某事,通常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做。但如果我们专注于一件事物,找到经验背后那个先验的自我,也就会发现事物的本源,我们也就回到了作为一个人的“纯粹的自我”。这种“纯粹的自我”也就是“纯粹的美。”胡塞尔认为,活动的主体――自我,是个别的,带有偶然因素的自我,经验的主体,带有许多个人独具的心理意识。这种个人独具的心理意识也就产生了审美的个性化,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审美的多样性。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实质就是,把客观存在的东西归结为意识的对象。这种意识的对象在我看来也可以是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在我们的意识中将如何呈现为美?我们把审美对象归结为离开个别的具体事实,靠审美直觉来发现美。在意象中生成一个美的世界,就像叶朗先生所说的:“美在意象,照亮人生”。在审美的深层世界里,我们不应该仅仅用感官观察外界事物,也不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来判断事物,应该像胡塞尔所说的:“要借助于无先决条件的描述、先验的直观去洞察本质,专注于先验的自我,依靠内心的直觉”。这样我们方能发现美的本质,也就是我们在审美深层世界所探寻的“纯粹的美”这种纯粹的美就是审美的深层世界。(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集》第一卷,第147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2]毛子水注译:《论语今注今译》,第17页,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3]普济:《五灯会元》下册(卷十七),第1135页,中华书局,1984。

注解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集》第一卷,第147页,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②毛子水注译:《论语今注今译》,第17页,重庆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③普济:《五灯会元》下册(卷十七),第1135页,中华书局,1984。

④转引自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第5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