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人漫游太空不再是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有一片名为“阿木古”的草原。阿木古,在蒙古语中意为“平安”。2011年11月17日的傍晚,这里一片寂静,云少风轻,繁星挂空。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群人在热切地期待着;在远离这里的神州大地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多人在急切地等待着。当时钟走到19时32分,平静的空气一下子被打破了,天空中出现了5个红点,直升机“嗡嗡”的轰鸣声直抵耳膜。“看到了,看到了!”身着橘红色服装的飞船测控人员、扛着摄影机的记者、承担警戒职责的武警边防部队官兵,都激动地喊了出来。
在“神八”返回途中,我们可以从推进舱外摄像机里看到它面前的地球――雪白和湛蓝相间,美得像是水晶,在缓缓地转动。2011年11月17日,在这个美丽的天体里,有无数的人在等待“神八”的归来:
18:44,“神八”姿态调整,推进舱微微地动着;
18:47,神八返回制动开始,船下点为经度16.88,纬度-20.27,高度337.92千米,之后经度逐渐增加,纬度逐渐减少,它一点点地下降,直到海洋和陆地变得清晰可见,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像是两个大翅膀的推进舱缓缓地与返回舱脱离,看着返回舱逐渐飞远。
19:19,返回舱主伞呼啦一下打开,稳稳地悬在上空,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返回舱在“黑障”中像是一颗最明亮的流星,划破长空,带着光,带着力量,带来希望。可是这种美,是需要用多少智慧、试验、艰难挫折和坚持不懈换来的啊!在浩瀚太空中遨游了17天的“神舟八号”(简称“神八”)安全着陆,暗蓝色的返回舱在阿木古草原上静静侧卧着,像是一个深沉又久远的故事。
“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并没有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满足而放慢探索的脚步,反而让这种不断探索的勇气更加增长,信心更加增大。
“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中德两国科学家将在“神八”上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与以往飞船发射不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飞船“零窗口”发射(“零窗口”发射是指在一定长度的发射窗口时间内,紧贴窗口上沿着最优时间实施发射。比如,发射窗口为5时至5时30分,“零窗口”就是指5时整。在这个时刻发射,就能把飞行器送到最佳位置,而且能在变轨过程中节省燃料)。中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飞船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和新增加的设备就占了15%,主要变化是两个方面: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比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
“神舟八号” 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太空180天的能力。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50%。现在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为了满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神舟八号”体现了中国人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每一个创新和改变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的,创新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反复的试验、更正,需要众志成城的合作。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八”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它带着中国人民的飞天梦想,直飞苍穹。“神八”发射升空后,在11月3日1时43分,用了不到10分钟,即与“天宫一号”在近地轨道成功对接。“神八”对接“天宫一号”是载人航天至今进行的风险最大的试验,这场由人类智慧制造的“太空约会”让人不禁惊叹科学的伟大。然而,在这场美妙的太空约会背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2011年10月22日16时,位于北京的“神舟九号”飞船在进行整船热试验时发生了意外情况。“神九”上的CTU(计算机核心单元)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段发出指令时,遥测信号丢失,这意味着如果飞船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收这样特殊的指令,飞船会瞬间与地面失去联系。
可是按照原定计划,再过两天,“神舟八号”船箭组合体将结束测试区的各项工作,运往发射阵地,火箭发射进入“倒计时”状态。根据《航天质量管理条例》,相同批次的产品出现问题,就要开展可复制的测试工作,及时剥离问题,确保飞行无隐患。而当这个消息传来时,距离“神舟八号”船箭组合体转运时间只剩3天了。此刻,“天宫”已经在太空调整好姿态等待“神八”的到来。一旦错过,下次“太空约会”就要顺延到2011年12月底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第一时间组织了“两总”(总指挥、总设计师)迅速研讨,并组织西安的专家迅速攻关。在问题发生当天,“神九”上的CTU被立即运抵西安,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的专家也连夜返回西安,进行集智攻关。大家达成一致,当前一方面要继续对该问题进行定位、复现,找到问题所在,另一方面要同时做好“神舟八号”的相关预案。
一场“三地大协同”的攻关战役就此打响:北京、西安迅速启动了对“神舟系列”其他产品的验证试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执行“神舟八号”任务的试验队员很快启动了“拆神八”的预案。
时间一分一秒走过,每个航天人都在等待西安试验的结果。原定在2011年10月25日上午10点举行的“CTU归零会议”被一推再推,从10点推到下午3点,又从下午3点推到5点,又从5点推到晚上8点,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晚上9点半,当北京、上海、西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四地的专家都悉数到场时,报告负责人带着“新鲜出炉”的报告还在路上。最后,经过来自4地150多位专家的“集体会诊”,作出了“不拆卸神八CTU”的决定,保持“神舟八号”的原有状态。当大家集体鼓掌通过报告时,人们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决定非常有价值。尽管该问题是由于我们的产品不够‘强壮’所致,但是从大家的应急反应来看,证明了载人航天团队特别能战斗,在关键时刻,基于对产品、系统的全面试验,做了一个非常果断的决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童旭东说,“只有工作做细了,才能有这种果断‘拍板’的勇气和自信。”
1966年,美国载人飞船“双子星8号”与“阿金纳”目标飞行器完成了世界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交会对接至今仍然是全球航天界公认的技术难关。国际上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曾遇到许多波折,甚至发生过飞行器相撞事故。航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业,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航天人,就是要勇于面对风险,但绝不盲目冒险。”
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飞行的科技理论基础主要是轨道动力学和控制理论,但在工程上实现绝非易事。国外的成熟技术从来不卖给中国,我们只能从零开始。周建平说,这给从未涉足这一领域的中国航天人提出了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测量。当两个航天器相距只有数十公里时,测控网无法对他们的相对位置提供更精确的支持,需要航天器之间互相配合,逐步接近。虽然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图像测量等技术,但地面无法完全模拟太空环境,所以能否有效对接成功还要通过这次试验来验证。
第二个挑战是控制。首先是控制精度,飞船必须在两个飞行器相接触前,将与目标飞行器的横向偏差控制到若干厘米的范围。其次,送入太空的每一公斤甚至每一克重量,都要精打细算、不可出现一丝偏差。
第三个挑战是对接。经过复杂的测量和控制过程后,两个航天器终于越挨越近了,这是最紧张的时候。航天器上的捕获机构像钩子一样,实现两个飞行器的捕获。此后,缓冲、拉紧、锁紧这一系列动作必须一气呵成。稍有闪失,每秒7.7公里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就可能会酿成重大事故。
周建平说,我们认识到并承认交会对接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风险最大的一次。“由于我们从没搞过、没有经验,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我们还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历史上的航天事故,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事先没有想到的那一点,航天故障及应急模式较为复杂,为了做到不冒险,中国的航天人准备了将近500个故障预案。周建平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证设计正确,保证地面试验验证真实、充分,保证产品生产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想到及没想到的各种意外,做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