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SWOT模型的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SWOT模型的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品牌建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对策,以期为通江县制定银耳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为通江银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江银耳;产业;发展;SWOT模型

中图分类号:S646;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9-5120-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9.059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material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remell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ongjiang were analyzed by SWOT model. Th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xpanding money input, strengthening the brand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for the industrial policy-making of government,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emella industry in Tongjiang.

Key words: Tremella in Tongjiang;industry;development;SWOT model

银耳,也叫白木耳、雪耳、银耳子等,真菌类银耳科,味甘性平,能强精补肾滋阴、润肺生津止咳、清热润肠益胃、补气活血强心、壮身补脑提神及嫩肤[1]。银耳在中国分布广泛,四川、贵州、福建、湖北、陕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西、青海、台湾等省的山林中都有生长[2]。

四川省通江县是银耳的发源地,其段木银耳知名度高,市场影响力大,市场前景好。但目前国内福建、河南、重庆等地都在大力发展银耳产业,特别是福建古田,代料银耳产量很大,发展很好[3]。因此,通江银耳面临着其他银耳产区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区位条件、科技水平、产业化水平、产业发展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如何找准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定位,突破发展制约,充分发挥通江银耳的自身优势,体现通江银耳产业的竞争力,保持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亟需探寻通江银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基于swot模型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制约因素、发展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通江银耳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1 通江银耳产业的比较优势

1.1 生态环境独特

通江县地处米仓山、大巴山中南麓,中低山区类型,属南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湿润季风气候,是中国南北气候带的分界线,地貌呈“三山夹两谷”之势,大小通江河汇聚而成的诺水贯穿全境,海拔介于306~2 089 m;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年均气温16.7 ℃,年日照时间1 299.2 h,年降雨量1 100 mm,无霜期280 d,是银耳生长繁衍得天独厚的理想环境[4]。通江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生态条件优越。其远离大中城市,境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大气、土壤、水源无污染。2001年经四川省土壤肥料监测中心监测,通江县全部达到A级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标准,部分地方达到AA级绿色食品生产环境标准,是绿色农产品生产的理想环境。

1.2 生产原料独特

通江银耳自人工栽培以来一直以青杠林为正宗寄主,其主要分粗皮青杠(栓皮栎)和细皮青杠(麻栎)。由于通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肥沃土质,通江境内的青杠树生命力旺盛,再生能力强,一般砍后所发新苗七八年又可长成直径10 cm左右的“边材厚心材少”优质耳棒资源,故有“坐七砍八”的耳林砍伐和培育制度。据调查,其他产地青杠由于地理气候条件不同,所产青杠质地坚硬,特别是高山栎要30~50年才能实现一个循环使用周期,树质“边材少心材厚”,不利于银耳菌(含香灰菌)的分解利用。通江拥有发展银耳产业所需的丰富的原料资源,有可利用耳林资源近10万hm2,可利用秸秆、木屑等代料资源45万t。通江县耳林资源遍布全县,分布在48个乡(镇)和8个国有林场。耳林分布状况如表1。

1.3 栽培方式独特

通江银耳人工栽培是先贤们根据野生银耳的生长环境与发育特点,总结出的段木银耳人工栽培方式,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其间栽培方式有一定创新,由最初的土墙耳堂向塑料薄膜遮阳网耳堂等方向转变,由传统的1 m长段木斜架式排堂向50 cm中段木覆瓦式排堂方式转变,但其基本生产方式没有大的变革,仍属于银耳的段木栽培方式。也正因为通江银耳人工栽培虽历经百年多的历史仍保持了传统的原生态段木栽培方式,才使得通江银耳的产品特质没有改变,也使通江银耳在众多银耳产品中得以独树一帜。

1.4 产品品质优异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生产原料、独特的生产方式,通江银耳一直保持着产品品质特性,素以朵厚、胶质重、色泽纯、易炖化、营养丰富、功效神奇等品质著称于世,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一直是高端银耳产品的代表,既是美味佳补的营养品,又是效力神奇的名贵中药,被列入《中华药典》。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而享誉海内外。与其他地区的银耳相比,通江银耳具有以下特征:①朵张大。鲜耳直径80~100 mm,大者可达180 mm。鲜耳大如芙蓉、牡丹,小似、鸡冠;干耳多鸡冠花状,少状。②肉头厚。鲜耳耳片一般厚度为1~2 mm,厚者可达3 mm。③胶质重。炖化后耳羹成糊状流质,黏稠度高,入口不腻。④色泽纯。鲜如银色,干略米黄,无黑斑麻点。⑤气味清香。鲜如苹果气,干似兰草香。⑥空松油润,故比重小。⑦耳基小,故比重小,且纯营养成分比例大。⑧膨胀率高。吸足水后,重量可增至16倍。⑨溶解快,易炖化、无硬块,便于人体吸收营养成分[1]。

2 通江银耳产业的制约因素

2.1 科技支撑不足

银耳生产,一靠良种,二靠良法。而目前在良种良法上,通江银耳生产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银耳菌种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特别是菌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抗病虫性还亟需加强。其次是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目前的栽培大多采取粗放式经营,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缺乏现代化、标准化的科学栽培技术作支撑。银耳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当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劳动力素质降低的情况下,亟需研究和推广适宜的种植技术。目前担负银耳科研开发和推广任务的科研机构、科研条件严重不足,设备落后,经费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5]。

2.2 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和运作

银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市场化运作。龙头企业不仅仅是银耳产业的带动者,而且是银耳市场的蓄水池和调节器。目前通江县龙头企业数量较少,整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还较弱。

2.3 缺乏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银耳产业要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投入。目前银耳产业化发展资金较为匮乏,地方财政实力不足,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商业银行对银耳产业的支持积极性不高,农户缺乏大力发展银耳产业所需的投资。特别是在研发环节,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科研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同时,既有产业发展资金也未能得到有效整合,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2.4 深加工不足

目前,通江银耳商品化包装和加工大多处在产业低端,缺乏精深加工产品。既有的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少、规模小、产业链短,难以充分挖掘产业价值。

2.5 品牌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通江银耳”品牌发展面临着“品牌大、效益小”的问题,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将品牌转化为效益。通江银耳区域品牌具有悠久的历史、优良的品质、较高的美誉度,但在“通江银耳”品牌的规划、宣传、利用和保护上,缺乏详尽的规划和策略,缺少精细包装、精细策划、精细宣传。

3 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机遇

3.1 政策支持有力

国家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秦巴山区发展,从支持西部地区巩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加快培育支柱特色产业发展、支持西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将西部连片贫困区域开发列入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框架统筹考虑。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通江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食药用菌产业发展机制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政策均为通江县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同时,通江县先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全省扶贫连片开发试点县,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食用菌基地强县等,为通江县加快银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项目支持。

3.2 居民消费方式转变及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居民膳食结构向合理化、营养化的方向变迁,高端食品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接受了“一荤一素一菌”的健康膳食理念[6]。通江银耳丰富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使其在居民生活高消费阶段面临更旺盛的市场需求。同时,银耳产品出口连年增长,国际市场前景明朗。有关资料显示,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5 kg银耳,而中国仅0.5 kg。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银耳市场前景一片光明。目前国内银耳总体产量有限,特别是高端段木银耳产量较小,因此整体面临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市场局面,未来产品价格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4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的挑战

4.1 国内银耳市场竞争逐步加大

尽管通江是银耳的发祥之地,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古田为代表的代料银耳异军突起,直接冲击了以段木银耳为代表的通江银耳的传统地位。目前国内福建、河南、重庆等地都在大力发展银耳产业,对通江银耳产业未来发展会形成较大的压力。特别是福建古田,代料银耳产量很大,也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发展较好。传统上不种植银耳的重庆市黔江区,也开始大力发展代料银耳,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将黔江打造成为全国银耳种植和深加工基地、“中国银耳之都”。如何在与其他产区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保持“中国银耳之乡”的影响力,是通江银耳面临的一大挑战。

4.2 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源约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被吸引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当前农业经营主体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推广没有对象,发展规模生产劳动力有限,严重影响银耳产业发展。

5 通江银耳产业的发展对策

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通江银耳产业特点和优势条件,确立银耳产业以段木银耳(通江银耳)为主的发展思路,以段木银耳(通江银耳)为发展核心,在段木银耳种植和通江银耳品牌打造上实现重点突破。政府要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遵循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认准目标,重点突破。

5.1 加强科技创新

1)新品种选育。充分利用通江县丰富的野生银耳种质资源,加大优良新品种选育和试繁力度,实现通江银耳的品种升级,为通江优质银耳产业发展奠定品种基础。在选育方法上,采用常规育种与杂交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等先进育种方法相结合,着力从通江野生银耳中分离选育新品种,在保证通江银耳本质特征不丧失的前提下,挖掘段木银耳的单产潜力,为通江银耳品质提供基础保障。在选育方式上采用分级和联合选育方式,县内科研机构重点采用传统的常规选育方式,依托科研院所的先进仪器设备和高层次人才,重点开展银耳的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工作,有序推进银耳品种的选育工作,促进银耳品种更新换代。

2)栽培技术研发。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创新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栽培基质分析和选择(包括树种树质研究、砍伐季节、砍伐方法等);菌龄、播期研究(趋利避害);种植密度研究;栽培模式研究(向有利于规模化、集约化、轻简、清洁化、标准化方向研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关键节点研究(场地、耳棚、温光水气等环境因子控制)等。

3)银耳产品加工技术研发。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银耳产品精深加工,在银耳加工产品领域做深、做细、做精。依托银耳精深加工企业,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加大自主技术研发力度,着力开展银耳即食性产品、银耳多糖提取与深加工产品研究与转化应用,切实提高通江银耳的产品附加值。

5.2 确保资金投入

1)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适商性强的项目作为招商载体,积极利用和拓展网络渠道,通过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委托招商、招商以及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精心包装“通江银耳”,推销“通江银耳”,狠抓招商项目的服务,以大招商促大发展,努力引进各类资本共同做大做强“通江银耳”产业。

2)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导向、金融平台支撑、社会资本和农民投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银耳产业投资体系。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通江县银耳产业建设,并给予多方面优惠扶持[7]。充分发挥各类社会资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银耳产业化经营;加大对银耳种植农户、银耳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对银耳种植农户、银耳专业合作社发展银耳生产贷款进行贴息。

5.3 着力品牌建设

建立“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专职管理机构,制定有关管理区域品牌的法规,依法建设和提升区域品牌。加强“通江银耳”区域品牌的管理,防止品牌滥用;凡需要使用区域品牌,必须向“通江银耳”区域品牌管理机构申请,经过质量检测认证、产品合格者方可使用区域品牌;严厉打击无证经营、以假乱真、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协调合作,建立共同保护区域品牌的联动机制和网络体系;鼓励、扶持集群企业成立保护区域品牌的自律组织,以增强企业参与保护区域品牌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4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通江银耳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大对银耳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扶持,形成规模大、带动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银耳龙头企业集群。重点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突出银耳精深加工,鼓励和扶持企业引进先进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高附加值的银耳产品。鼓励企业与耳农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和服务契约关系,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创新利益机制,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5.5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监测信息制度,并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防范自然风险。加强银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积极发挥专家大院的作用,开展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降低银耳产业的技术风险。加强合作社建设,延伸银耳产业链,加强银耳全产业链发展,强化管理,保障质量,提升品牌,降低银耳产业的市场风险。积极探索银耳产业政策性保险,由政府对银耳保险进行专项补助,保障银耳种植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建立银耳产业信贷担保基金,财政支持银耳产业信贷担保。探索信贷抵押方式创新,增强银耳产业主体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 曾星翔.通江银耳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2] 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银耳[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 李晓霞.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4] 四川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5] 彭卫红,王 勇,黄忠乾,等.我国银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食用菌学报,2005,12(1):51-56.

[6] 向尊荣.通江银耳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 张 娟.谈吉林省绿色产业发展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