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姜世谭:村官35年常陷争议“以结果服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姜世谭:村官35年常陷争议“以结果服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任山东省蓬莱市北沟镇大姜家村党支部书记

试想,一个人凡事都“不出心裁”“老是知足”,他还能有所作为吗?要改革,要前进,唯有像姜世谭那样,锐意进取,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必须看到,“知足常乐”的哲学严重阻碍着我们民族的振兴。姜世谭精神的可贵之处首先就表现在这“老不知足”上。

―――1984年在《农村青年》发表文章《让姜世谭们“弃盾舞双剑”》

姜世谭,1977年至2011年任山东省蓬莱市北沟镇大姜家村党支部书记,是改革开放大潮中在蓬莱涌现出的一批农民企业家典型。1984年,姜世谭带着村民将粮田变葡萄园,冲破当时全国“以粮为纲”的藩篱,使村民收入7年涨了6倍,却由此也引来各种争议。

1978年冬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不久的一天,山东省的“鱼米之乡”大姜家村党支部办公室发生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28岁的姜世谭刚上任村支书一年多,他提议:“我的意见,马上整地,把100亩粮田改种葡萄。”此言一出,支部委员们炸开了锅:“小书记这是要大逆不道。”

有人质疑:“现在国家提高了粮价,为什么反而种起葡萄?”“毁田种葡萄,上级怪罪下来,谁负责?”

“我负责!”在一片发问声中,姜世谭用自己担责的方式暂时平息了争论。

第二天,姜世谭就让林业队长姜永周套上犁具在村南头这片粮田里整葡萄园。村民们听说村里要压缩良田面积,拿出100亩地栽种葡萄,有的摇头,还有的吹冷风:独出心裁,有好戏看。

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姜世谭以支部名义把整地任务分配到村民。那个冬天,姜世谭白天带着村民整地、插苗、打桩、架棚,晚上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

农村的核心是村党支部,党支部的决策执行能力决定了改革能走多远。村党支部支委有10个,姜世谭上任后发现人数不少,却人浮于事,非常涣散。“这怎么能行?村党支部应该打出去的是拳头,不是沙子。”姜世谭明知缩减支委会得罪人,但经上级同意,义无反顾将支委从10人压缩到7人。

村党支部“瘦身”后团结一心,做好了种葡萄的各项准备,迎来了1979年的春天,100亩的良田改成了葡萄园。

1979年,葡萄还没有收入,有人骂姜世谭是败家子。1980年,还不见收成,姜世谭照样挨骂。告状信接二连三飞向公社,公社领导对姜世谭的大胆之举,意见分成了两派。有的说“这么大一片葡萄园太打眼”,有的则采取“不反对、不支持、不干涉”态度。

1980年,姜世谭又做了件“火上浇油”的事:把100亩已经长出麦苗的麦田毁了改种葡萄。大姜家村彻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附近村庄的村民都赶去看新鲜:他们到底能折腾个啥模样?

其实,姜世谭那时候已经与当地知名酒厂联系好,在那个葡萄货源紧缺的年代,酒厂允诺大姜家村产多少葡萄就收购多少,收购价一亩至少2000多元,而种粮食只有一两百元。姜世谭心里清楚,大姜家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来临只是时间问题。

1981年秋天,葡萄园如期丰收。一筐筐葡萄被拉走,换回大把大把钞票。姜世谭特地在葡萄园开村民大会,1981年全村总收入达到68万元,人均收入增了两倍,各项付清,全村还剩9万元现金。正如姜世谭所料,此前所有的争议和质疑,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大家纷纷称赞“小书记为村里办了大好事”。

但刚消除争议不多久,姜世谭又陷入了议论纷纷。姜世谭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一个又一个项目上马。他列数了那几年村里的“狂飙突进”:1982年开罐头厂,1983年开果汁厂……

大姜家村的财富由此滚雪球式发展,到1984年全村总收入达到150万元,其中九成都是工副业收入,人均收入达到800多元。

姜世谭声名鹊起,上级找他谈话,准备调他担任镇领导。姜世谭这时在村里干得正是热火朝天,有些犹豫,征询父亲意见,父亲说“是人才在哪都会发光”。姜世谭想,要干番事业不一定要去镇里、县里去当官,在村里也有一番天地。这一干,就是35年

在北沟镇,记者走访10多位熟识姜世谭的人,多年来的争议让大家对他的评价不一,但是大家都承认“老姜这人不错”。姜世谭说,这就够了。

(摘自《长江日报》,马振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