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颜之乐”:心灵停泊的港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颜之乐”:心灵停泊的港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活着的意义,要呈现出人生的高尚境界,这也许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关于人生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人生有三境界,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人生有四境界。无论是王国维的“三境界”还是冯友兰的“四境界”,现在都已经成为人们反观自己生存意义的镜子。

当今确实是个好时代,人们可以尽情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使人生的境界得到显著提升,人生意义获得新的阐释。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中,一些人迷失了人生方向,失去了应有的人生境界,物质生活趋向富裕,精神生活却渐渐空虚。人们四处寻找快乐,得到的却是焦虑、躁动和不安,心灵上真正失去快乐的人被膨胀的物欲无节制地异化和扭曲成了一头“怪兽”。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一首佚名僧尼的《悟道诗》,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寻觅觅,不见春色,春在哪?春在枝头,更在人的心中。正如这首《悟道诗》所提示的那样,那些失去精神家园而又在四处寻觅人生快乐的人们,可以暂时离开名利场,来到“孔颜乐处”体悟“孔颜之乐”,为无处安放的灵魂找到一个宁静的安放之所,为失去目标的人生找到一个高尚的存在境界。

什么是“孔颜之乐”

“孔颜之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虽然“孔颜之乐”典出《论语》,汉、唐时期一些儒家学者对此有所关注和讨论,但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宋代学者周敦颐十分钦慕孔子及其弟子颜回的道德修养功夫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程颐、程颢去细心体悟“孔颜之乐”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孔颜之乐”作为一个文化命题正式提了出来。从此以后,“孔颜之乐”成为儒家学者做学问的根本和做人的最高追求。

什么是“孔颜之乐”?若从字面理解就是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但是,在周敦颐等儒家学者眼中,“孔颜之乐”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也不是无欲无求的自得自适,而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一种有品味的道德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

孔子之乐是求道之乐。《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孔子的一段自述,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虽然不反对富且贵,但富和贵必须符合道义。如果是不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孔子视若浮云,宁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自得其乐,这就是被宋明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孔子之“乐”。

颜子之乐是清虚自守之乐。在众多学生中,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之中,所以,孔子赞扬颜回“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篇中记述了一则孔子对颜回的称赞,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的意思是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食,一瓢水,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和环境,颜回却没有改变他人生的快乐。颜回身处陋巷之中仍然不改其乐并受到老师的赞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道的颜回之“乐”。

从表面看,孔子之“乐”和颜回之“乐”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孔颜之乐”是一种清贫之乐。按照常理来说,“不堪其忧”的陋巷,“曲肱而枕”的卧睡,本身是没有可乐之处,生活的清贫不可能成为人的快乐之源。但是,孔子为什么认为“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呢?颜回在“人不堪其忧”的简陋环境下为什么能够做到“不改其乐”呢?由于孔子和颜回都没有明确表示他们所“乐”之事,所“乐”之因,所“乐”之方,宋代以来的学者们纷纷根据自己的体悟,对“孔颜之乐”的内涵各抒己见,议论不休。周敦颐说“孔颜之乐”是乐在“诚”中,程颐体悟到“孔颜之乐”是“仁”者之乐,朱熹则认为孔子和颜回能够甘于贫贱,是因为他们能够循理乐道,王阳明说孔子和颜回安然处泰,是因为他们的“乐”早就存藏在心中。无论学者们从孔子和颜回之乐中体悟到什么,“孔颜之乐”已成为儒家学者心中最崇高的人生境界。

“孔颜之乐”中的三重人生境界

《论语》中没有直接记载孔子和颜回的“乐”之所指,但从宋明理学家们的体悟和阐释来看,“孔颜之乐”中起码蕴藏有三重人生境界。

第一,“孔颜之乐”中求“道”的精神境界。有句名言,“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为人有了精神,就有了追求,就不会被尘世间的浮云遮蔽双眼,迷失人生方向。精神又是人生的支柱,人有了精神,就等于有了脊梁骨,在各种诱惑面前就能昂起头,挺起胸,否则,就容易患“软骨病”,在各种名利的诱惑下丧失骨气、志气、锐气和勇气。那些失去骨气的人,人性就容易被扭曲和异化。

孔子并不仇富,甚至承认追求富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他自己也曾经公开宣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有机会求得富贵,就是拿着鞭子为人看门之类的事,我也愿意做。如果可求的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应该按自己既定的人生目标去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孔子既愿意“求富”,也能够“安贫”,粗茶淡饭,曲肱而枕,乐在其中。其实孔子并不是要人们安于贫困,甚至以苦为乐,而是孔子因为心中有“道”,以道为乐,正如周敦颐所说,颜回能够“见其大而忘其小”(《通书・师友上》)。周敦颐眼中的“大”就是“道”,“小”就是富贵利禄。有了精神追求,内心充实、平静,对于富有与贫贱能够处之如一,能够超越现实的利害冲突和物质的感性享受,获得很好的精神满足;有了这种精神追求,人生有了精神支柱,人生快乐与贫富就没有关系了,人活着就有骨气,就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第二,“孔颜之乐”中求“善”的道德境界。宋代学者程颢说:“若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在程颢看来,颜回生活在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心中的那份快乐,保持内心的安静,其根源在于颜回心中的“仁”。也就是说,“孔颜之乐”的本质是“仁”,是一种“仁”者之乐。周敦颐所理解的这种以“仁”为内核的人生之乐决不是一般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道德境界。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善,修身行仁,物质的匮乏、简陋的环境都不能扰乱其心志,不能扰乱其人生的快乐。周敦颐体悟到,心中充满善意的人,就会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外在的物质对于人生就不再具有重要意义。周敦颐在《通书・富贵》篇中说:“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说的意思是,如果人若能真心修身行仁,自然会超越对功名利禄的庸俗追求和计较,获得一种高度、持久的精神快乐。如果心中没有“仁”,不能诚心向“善”,就不可达到“孔颜之乐”的人生境界了,这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所说的那样,“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第三,“孔颜之乐”中的理想人格境界。粗茶淡饭,贫困的生活,简陋的环境都不能改变孔子、颜回之乐,可以肯定的是,“孔颜之乐”绝对不在于生活的贫困,而在于其他地方。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谈到,孔、颜“乐亦在其中,此乐与贫富自不相干,是别有乐处。”按朱熹的指引,可以找到“孔颜之乐”就在于摆脱名利场的束缚而执着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论语》所记的孔子之乐和颜回之乐来看,他们都不是乐在外在的物质,而是乐在纯精神性的终极体验。周敦颐、程颐、程颢和王阳明等理学家们对“孔颜之乐”这种纯精神体验的人格理想境界向慕不已,一直在思考和寻求孔子、颜回所乐何事,所乐何处,如何得乐。其实,“孔颜之乐”是一种理想人格,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获得这种理想人格的终极体验。孔子、颜回所乐之事,所乐之处,所乐之方虽然可以找寻,但不可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故此,周敦颐总是教诲学生去寻找“孔颜乐处”、体悟“孔颜之乐”。通过对“孔颜之乐”的终极精神体验,就能达到心与理的合一,天与人的合一,涵养出具有“圣人气象”的理想人格。

体悟“孔颜之乐”的当代意义

在改革开放的激励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双重作用下,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市场经济“发财原则”与“道德原则”在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社会获得较广泛的现代性,人们的心灵获得自由,独立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增强也拓展和提升了人生的意义。与此同时,这种社会的现代性也给一些人的人生境界带来了种种严峻的考验,物欲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虚无主义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内在的物欲驱使和外在名利竞争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沦为物质的奴隶,失去了人生应有的幸福感,增加了人生的压力、焦虑和无奈。在精神家园逐渐失守的过程中,一些人的心灵无法找到安放之地,人生境界被不断庸俗化、物质化,人生意义失落在灯红酒绿之中。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诗中这样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些生命虽然已经终止,但还活在人们心中的人,不是其生命有多强大,而是其人生的境界高尚、生命的意义丰富。而那些虽然生命还活着,但精神已经死了的人,都是些利欲熏心之徒,在他们身上难以读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孔颜之乐”中蕴藏的多重人生境界经宋明以来学者们阐发得到彰显,也给当代人们对于快乐的追求提供了意义前提和超越范式。“孔颜之乐”提倡人要有精神追求和道德提升,要在求仁向善中完善理想人格,以获得真正的、永恒的、深刻的快乐,这种高尚的人生境界追求对于治疗当代社会的物欲膨胀症和精神迷失症等不良社会病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虽然肯定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但他主张以义为上,反对见利忘义。正是因为“孔颜之乐”乐在求“道”,追求的是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不会因为物质利益诱惑而失去独立人格和操守,这也是治疗当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一剂良方。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工具理性无限扩张、商品意识极端泛化,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无穷无尽,对利益的获得竞争激烈,忽视了对人类生存意义思考和人生价值的关怀。人们在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并不感到快乐,反而觉得精神空虚,精神家园失落在无限膨胀的物欲中。我们要在物质的追求与失落的精神之间,在身体与心灵之间找到平衡,“孔颜之乐”无疑能给予我们丰富的智慧。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而乐在其中,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他们追求精神的完善和完美,而不是荣华富贵;他们体悟人生真正的快乐,获得理想人格的终极体验。“孔颜之乐”对于那些沉溺于功名利禄的争夺而又无法获得快乐的人来说,无疑是有益的人生指引。

【李传印,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