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聚焦《无间道》美学娱乐的人文理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聚焦《无间道》美学娱乐的人文理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被华语影坛誉为神话的港影《无间道》最大的创新性表现为在电影美学娱乐旗帜下人文理念的更加深化,将香港电影特有的人文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港片经久不衰的原动力和娱乐美学的内核。影片在表现特殊警匪斗智斗勇的同时,也再现了两位身份错位的“卧底”的心理矛盾焦点以及无奈与彷徨,是导演出类拔萃的艺术造诣让《无间道》成为经典电影之一,也是本片获得200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众多殊荣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无间道》;美学娱乐;人文理念;艺术造诣

香港电影自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转型以来,经过了70年代和80年代的缓慢发展,到了90年代才达到了顶峰。但是此后的不景气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处于下滑趋势。到了20世纪末,几乎到了谷底,滑坡的因素固然很多,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创作上的俗套与守旧。

2002年的华语影坛,有两个巨片“神话”:张艺谋的《英雄》和由香港四大“影帝”(梁朝伟、刘德华、曾志伟、黄秋生)共同“炮制”的《无间道》。《无间道》上映以来,票房额惊人,为当时走下坡路的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强心剂,是电影新生的风向标。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电影内容为人文整体关注。电影中的人物多以符号性出现,具有某一类典型人物的特征,充斥着说教的味道。如旧的《黄飞鸿》系列影片中典型的传统的家庭关系等。后来,内容变迁为个体意识,代表作如李小龙的《醉拳》和成龙电影与福星系列作品,都体现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思想归宿。80年代和90年代后期,兄弟情义又成为港式人文关怀的主要内容。80年代后期,由吴宇森执导的《英雄本色》和后来的“英雄”主题的系列电影侧重表现兄弟情义的描述,跳出了传统道德的窠臼,更直接地从“人的个体”与“人的情感”入手,把人文关怀拓展到了新的深度。

《无间道》和以后的影片,进入人文关怀的更高阶段,即关注“夹心人”更复杂的心理层面,使得港式人文理念通过影像的表达更进一层。后来,经济的复苏使香港跃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港人对自我身份后来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优越感随之增强,土生土长的新一代香港人产生了有别于祖辈的强烈本土意识与归属感。但是另一方面,中英两国对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以及有关协议的草鉴,使得多数人患上了严重的“身份焦虑症”。香港人面临着夹缝中求生存的困惑。《无间道》便将视点对准了港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影射出香港普通民众对自我身份不确定性的独特的“夹心人”情结。正因为如此,影片上映后,便收到了票房与口碑双佳的反响。

一、“卧底”双面人的“无间道”

“卧底”难,难“卧底”。无论古今,这个职业都肩负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使命,背负着不为人理解的奇耻大辱,有着撕心裂肺的心痛与顷刻丧命的隐患,但又有着改变历史走向,主宰政权变迁的机遇与光荣人生。

《无间道》中在警方卧底的刘建明(刘德华饰演),是黑帮老大韩琛培养的拔尖人才,从警校毕业后佩戴上了人民警察的光荣勋章;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因为有极其特别的观察力,被上司黄警官和叶警官派到贩毒集团卧底做情报窥测工作,其特殊身份唯有他俩知道。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陈永仁卧底已经10年了。他已经在黑帮贩毒集团中成为韩琛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刘建明也因为捷报频传成为警校楷模。当他们偶尔相遇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时,谈话还滔滔不绝、非常投机。然而,特殊的使命让陈永仁不得不掩盖真情与心痛。当上司叶警官去世后的灵车经过他身边时,他只有默默敬礼,热泪簌簌。

香港某建筑大厦。黄警官与陈永仁接头,送他生日礼物(手表)和完成任务所需的窃听设备。陈永仁告诉了他贩毒集团与泰国人接头的地点和暗号,让警队开展大规模的抓捕行动。然而,刘建明又迅速通知了毒枭韩琛,用暗语告知了警队的行动计划和联络频道。当陈永仁带泰国人与韩琛接头、验货、确定交易后,黄警官发现韩琛可以收听警队的内部频道,才知道警方也有韩琛亲信。当陈永仁得知交货地点在龙虎滩通知了黄警官时,刘建明也将情报传递了出去,马仔傻强马上销毁了,警方行动以失败告终。

当双方都知道有卧底存在心照不宣时,刘建明发现了黄警官使用摩斯码联络(手指敲打传递情报)卧底的秘密,开始研究,黑帮扬言要杀死黄警官。毒枭韩琛命令刘建明查询警方卧底接头时,陈永仁尾随。因手机声响放弃了目标,模糊中只看见了对方的背影。对方也知道自己暴露了,非常焦躁。

陈永仁也因工作受挫而困惑,他顶着沉重的压力,几乎与外事隔绝,唯一可以说真话的是心理医生,他告诉了他自己的警察身份。刘建明佩戴着真的警官证,一边接受任务要他查出贩毒方的警察卧底,一边要查出警方的毒枭的卧底,他忧心忡忡。使命、良心、道德、生命等不断交错,萦绕脑海。

陈永仁又与黄警官接头,同事大B尾随其后。刘建明提供了黄警官与卧底接头的情报后,韩琛堵截并派傻强通知陈永仁参与其中以试探卧底真假。此举逼黄警官与陈永仁没有退路且必须做出残酷的抉择。走投无路的时刻,黄警官掩护陈永仁走消防通道而选择了牺牲自己的生命,尸体被从高空抛下。警匪双方激战后,傻强把陈永仁接走。

陈永仁迎来了致命打击。刘建明利用黄警官的手机继续寻找追寻的目标。面对危险与机遇共存,陈永仁几次三番犹豫,对方用摩斯码敲打出信息后,陈永仁最后终于回拨与刘建明取得联系。刘建明堂而皇之地提出条件,要对方帮助他提供黑帮的作案情报,陈永仁义不容辞地答应了。

因为黄警官的牺牲,刘建明在重案组被下属埋怨和怀疑,但是他说已经与卧底联系上了,大家才相信他,与他继续追踪毒枭的货源。陈永仁提供情报,刘建明对韩琛的计划了如指掌,布置了最佳缉拿方案。当韩琛无路可逃向刘建明求救时,他深情地望着警官证,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警察的身份对待毒枭。不可否认,黄警官的死,震颤了他心灵,他想做真正的警察,杀死韩琛灭口。

案件侦破后,陈永仁来到警察局渴求刘建明帮他确认身份,告别人鬼混淆的特殊称谓。但他在无意中发现以前给韩琛留资料时自己替傻强签写的一个错字“标”居然在刘建明这里,又回忆起那天影院被跟踪者的身影和拍打文件的习惯动作与刘建明有惊人的相似,他忽然明白刘建明就是韩琛的卧底,于是离开警察局。刘建明见身份败露,昭然若揭,把陈永仁的资料删除了,为警方鞠躬尽瘁工作的陈永仁仍然被警方严查通缉。

暮霭朦胧。刘建明以让陈永仁交出他是毒枭卧底的证据为条件帮他恢复警察身份。俩卧底相遇,分外眼红,陈永仁缴了对方的枪并送以手铐。千钧一发之际,另一毒枭卧底大B开枪击毙了陈永仁,他含着恨与期盼命归黄泉。大B表示以后追随刘建明,但是被刘灭口,伪造了他与陈永仁同归于尽的现场。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重演。

最后,陈永仁的档案在遗物中被李医生发现了,他真正的警察身份被恢复了。他被安葬在黄警官身旁长眠,警队为这位伟大的人民警察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刘建明对着他的墓碑敬礼,回忆起刚进警校的情景。或许有机会,他会选择“有间道”,翻过峰峦叠嶂,领略人生的无限风光!

二、“夹心人”的心理“无间道”特征

不可否认,“卧底”(夹心人)在扮演双重身份时,也要饱受心理的煎熬。影片把重点从黑社会的事件描述转移到卧底的内心世界中来。两个卧底的使命决定了他们无法选择命运的归宿。作为卧底,他们只能按照上级的要求获取情报,并且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两个人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果敢的行为方式同样得到了上司的欣赏与认可。陈永仁三年内成为黑社会组织三合会头目韩琛的得力助手,刘建明也在从警校毕业的七年内晋升为警长。或许,这对同窗好友,如果没有“夹心人”的使命,将会重新改写人生。但他们坚守承诺,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独自承受身份迷失带来的痛苦和压抑。刘建明在职期间可以提供获得犯罪分子的可靠情报,为警局立下了不少功劳。屡次身份错位让他疲惫不堪,他无法摆脱这种无底洞般的生活,想毁掉过去的一切,重新选择做一名好警察,这也是他最终选择杀掉毒枭的内在动机。陈永仁在黑社会做了十年卧底,更是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受尽了非人的,动不动被警察带走问话,在街头被小混混袭击,甚至连自己的上司出殡也无法送行。他多么渴望警察身份的重新被确认与正常生活的回归,当看到昔日的女友成为他人的老婆时,他十分痛心。黄警官的死,意味着他的“黑锅”永远无人揭。他由此产生的绝望、混沌、消极的态度促使他只能选择与刘建明合作,哪怕危机四伏。影片对于两个卧底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实,陈永仁性格中的坚毅与脆弱的矛盾通过细节表现,使得人物脱离了英雄主义的大义凛然,显得十分生动。刘建明这个人物的自私、冷酷、足智多谋,通过他选择正、邪立场上的心理转化暴露无遗。他的选择也不单是对黑社会的反叛与对正义的向往,而是从自身出发,以理性的眼光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两人作为卧底的处境与当时香港民众的境遇非常相似,普通香港人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紧张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介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间身份的迷失感以及充满压力的社会气氛早已令他们疲惫不堪。他们此时更渴望来自母体的关怀与包容,从心理上获得解脱,继而摆脱由工作、生活、社会压力带来的长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因此,在推进故事的过程中,影片将“夹心人”的生存环境交由观众自己体会,通过片中人物的际遇将当时香港人共有的“身份迷失”等深层心理状态外化显现,引起心灵的共鸣。

三、《无间道》的艺术造诣

影片通过成熟的电影语言,从画面、节奏、音效等多个方面将镜头对准“夹心人”的心理状态,通过观影体验引导观众体会人物精神层面的复杂,让电影的主题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意更加深化。

(一)人物形象于东方美学手法中升华

俩卧底谈判的镜头很奇妙。毒枭卧底刘建明以警察身份与警方卧底陈建明黑帮身份针锋相对的谈判中,镜头偏离了主角的位置,画面影射的是对面天台玻璃上的影像,比较歪曲,映衬的景色是滚滚的热浪,人物表情急躁不安、愁眉紧缩的样子。紧接着一个远景镜头不仅让大部分天台入画,更是使远处的港口和对面山上的群楼一览无余。无形中,再现了画面人物的渺小与孤立无援的表象。从远景、中景一直到人物面部特写,刘建明的紧张、挣扎在四个镜头之内被极具张力地表现出来。而后,一个手部持枪特写,将陈永仁引入,造成双雄对峙的场面,此后镜头一直停留在两人对峙的近景或特写上。当刘建明被卸掉枪和被铐起来的时候,其神情倒有点释然。他开始使用极为擅长的心理战术,企图让对方给自己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但是对方以警察的神圣威严不可侵犯为由回绝了他。此时,刘建明也以“无人知道”的事实回击陈永仁。镜头突然间转换为全景镜头,容纳了整个天台画面,也连着香港掠影、船只、狮子山、天空……几乎吞没了人物的位置。这个镜头以独特的“留白”式的东方美学手法将陈永仁此时的绝望、孤独、矛盾以及近乎崩溃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引领观众去思考、发现、感悟……同时将影片对“身份迷失”中人物的情感关怀的高度与深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多种音乐风格与剪辑艺术

《无间道》为了突出剧情、表现“夹心人”复杂多变的心理视角和不同时空中的不同形象,把各种音乐风格的最佳特色和绝妙运用融为一体,融会贯通,相得益彰。通过佛教气氛浓郁的开场音乐引起观众对于宿命、轮回和“无间”意味的思考;反复吟唱《被遗忘的时光》,在怀旧的情歌中不仅巧妙地使人物的生命轨迹有了交集,更成为影片流畅叙事不可缺的必要手段,让故事情节更具变幻莫测的神秘感、诱惑感、新鲜感;陈永仁死亡时奏响的《奇异恩典》又将基督教中的救赎与原罪命题植入影片当中,让观众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而片中的处处静默设置也让影片更加节奏鲜明,从外在节奏到人物内心独白的音乐转化令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丰满。从剪辑上来说,两个人物的视点清晰明快,便于观众理解影片和人物的思想变化归宿;整部影片有张有弛、节奏感非常强,开篇简洁明了,短短的几分钟便将前面的历史交代完毕,利用交叉剪辑与多个“闪白”画面,通过对比快速完成两个叙事时空中的人物对接,手法干净利索,不枝不蔓,条理清晰,有利于主题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王海洲.《无间道》与香港警察电影的轨迹[J].电影艺术,2003(04).

[2] 李小白.香港难以改写的身份记忆――电影《无间道》的叙事分析[J].艺术评论,2004(07).

[3] 让-皮埃尔・戈兰,郝钟秀.剧中人――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是本年度上佳之作[J].世界电影,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