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圆四主”善乐教育体系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圆四主”善乐教育体系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圆形思维”的理论支撑

中国人的圆形思维,首先是“虚拟的圆”――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以“无极、太极”等得到体现;其次是“对立的圆”――阴阳。北宋邵雍说:“是以万物皆反生,阴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无穷也。”对立统一,变动有序,循环往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一;第三是“互动的圆”――五行。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说》)。中国圆形思维明显的特点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循环往复”,但是,未能构建完整真实的圆形思维,或者说只有半实半虚圆思维,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积累仅限于经验的归纳而非抽象的演绎推理,不会创造;对事物的联系仅限于直观的猜测而非严密的数理论证,不能证明;对变化的反应仅限于顺从和适应而非积极改造和重构,不敢逆转;对事物的认知仅限于功利实用而非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不够全面。正因为如此,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人把获取知识看作一种客观积累的过程,也很接近于科学的态度。但中国人的探索最终半途而废,因为他们未能建立一个可以积累科学知识的框架。”

西方人认为,世界是抽象思维的反映。毕达哥拉斯说:“世界都是数。”柏拉图说:“大自然是上帝给人类的一封信,而且是用数学写成的。”赫拉赫利特说:“万事都是对立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三段论,这是一种圆形推理。西方科学思维发展有几个关键点:一是古希腊的抽象思维传统为文艺复兴奠定基础;二是天文学的发展推动宇宙观的变革和科学革命;三是数理科学为哲学发展提供证明的工具;四是注重实验成为科学发展的基石和方法;五是科学方法为西方科技和文明发展编织了框架。其中,最重要的节点是:近代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培根和笛卡尔等人在继承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把数量分析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融入到归纳演绎的抽象哲学思维当中,最终形成今天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者伽利略认为“……在对自然现象进行探讨时,我们不应该以《圣经》为出发点,而应该凭借经验和论证”(《圣经的权威》)。力学三大定律及微积分创始人牛顿认为“……把数学分析绝对准确的应用于实际的天文问题,一经证明这个精妙的(引力)定理后,宇宙的全部机制便立刻展现在眼前”(丹皮尔《科学史》)。所以,西方科学思维遵循另一种圆形轨迹:观察―分析―归纳―演绎―检验―结论。

中国教育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用中国的半圆思维,采取片面的“输入”方式教育学生,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产生无效教育和普遍性厌学抗学现象。输入型教育的突出表现为照本宣科、灌输填鸭、死记硬背、机械应考,而检验教育效果的仅限于机械的作业和唯分数论的考试。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圆形。首先是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的开端;接下来,是问题的讨论、交流、展示;最后是问题的解决。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保持课堂的完整性。有的课堂只走了一半,回不到问题的本原,学习中的问题就积累下来了。任何改革,都不是推倒重来。教改需要运用圆形思维,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半圆走向整圆,从虚圆走向实圆,实现“输入型”和“输出型”统一、融合的教学新形态。输入,就是“教师讲解、被动接受、机械吸收”;输出,就是“主动解决、自主发挥、独立创造”,强调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运用、创新求变,着眼于从“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来引领学生自由成长。

教学改革要遵循学习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为了让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成为完整的体系,而不是让教学步骤成为孤立的环节。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什么规律?它是有层次的圆形结构。首先,人有求知欲,有好奇心,这是学习的动力。课改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力”方面寻找策略,加强引领,重在提升。现在的课堂,一些教师一讲到底,唯书本,唯答案,唯考试,唯分数……没有探究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是简单的“听”与“练”,就是被动接受,机械练习,死记硬背。第二,人是有荣誉感的。荣誉能使人的心理得到满足。课改,要想办法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展示自我,展示学习成果,在学习中获取成功感、成就感。第三,人是需要压力的。因此,学习,需要学科考试和作业。第四是批评、惩罚,从反面敦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改的激励评价策略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小组捆绑扣分制度的建立就是一种“批评”。总体而言,人的学习过程不是直线的,是上述几个层面围成的圆圈,是“问题探究――成果展示――练习巩固――自我评价”形成的环形。

圆形,让教育回归到课堂的基本要素,回归到学生学习的本原;圆形,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的完全封闭,可以是螺旋式的梯度上升;圆形,不是简单地在固有的模式上兜圈子,而是继承中的课堂创新。

双圆四主”善乐教育的内涵

依据“圆形思维”理论及“系统教育,决战课堂”的战略思想,我们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为孩子的快乐成长精诚服务,着力培养具有好学、求真、崇善、尚美品格的新型人才,以期打造乐从教育的一张名片,不断探索出具有乐从特色的“双圆四主”善乐教育体系

双圆:从宏观愿景来看,双圆,表达了乐从教育人圆基础教育发展之梦,圆学生学习成长之梦的决心和追求,是发展目标的定位。从具体形态来看,双圆驱动,内外借力,全面推进课堂变革,促进教育发展。外圆为统筹之圆:“组织构建――培训适应――导学准备――教学执行――反思评价”,彰显教育之力;内圆为执行之圆:“目标导向――小组学习――展示交流――点拨引导,反馈检测”,完善课堂之形。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在内圆,有五条虚线,代表内环的几个基本环节可以任意组合,灵活调整,不必拘泥固定的课改模式和教学流程。在每一个环节,“师”和“生”互动交流,“教”和“学”同构互生。其中,“点拨引领”,既是教师“导学”预设的课时重点提示或示范,又是课堂参与学生讨论交流后的即时调控,显示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和课堂管理智慧;既是教师的引领,又是优秀学生的课堂示范。“反馈检测”可以是开课前的预习检查,课中主要问题解决的即时反馈,也可以是课堂结束前的集中测试。

四主:乐从教育改革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合作为主、以课堂为主、以方法为主”的原则;课堂教学改革要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为师生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质疑、主动交流、主动展示、主动评价”。当然,具体到某一学科的自主学习活动,一线教师可以有更多具体的解读,但是,“四主”是基本的内涵。

善乐:善――善教善学,教善学善。乐――乐教乐学,教乐学乐。“善乐教育”紧扣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从方法上看,要“善教”、“善学”;从情感和态度方面看,要“乐教”、“乐学”;从价值观看,要“教善”、“教乐”,“学善”、“学乐”。

“善乐”教育,放在“乐从”这个特定区域,并将“乐从”的“从”字拆为“人人”,取意“人”与“人”共学相长,“生”与“生”同学并行,“师”与“生”互学提升,最终促进乐从学子合作学习,善于学习,快乐学习,从“学”、从“真”、从“善”、从“美”――“乐”“从”真善美。(见图2)

“双圆四主”善乐教育的实践

高端定位:区域定位:用“名片”支撑教育品牌,用“四化”实现教育梦。课堂定位: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以“双圆四主”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1.“四化”之路,名片之思:走“城市化、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四化)的教育发展之路,让教育成为佛山新城、乐从镇的一张名片。2.立德树人,绽放生命。围绕“善教乐学”实施课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乐从每一个学生“从学、从真、从善、从美”,学真善美,达三维目标,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建章立制:建立“善乐教育”系列规章制度,重视镇、校、科组对教育的督查和科学评价。

1. 出台《佛山新城、乐从镇“善乐教育”规范指南》或《乐从镇高效课堂简明读本》,从模式构建与学科流程、导学设计与课堂使用、小组建设与有效管理、课改评价与效果监测四方面建制。2. 修订和完善《乐从镇中小学校综合评价方案》,推进镇域教育综合改革。3. 各校修改教师绩效评价方案,以评价促课堂教学改革。4. 引入第三方实施学校教育评价,加大家长、社会热心人士对教育的评价力度。

系统培训:建设三支队伍,加强培训课程建设,完善师生培训体系。

1. 建设好行政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及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全员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新教师入职岗前培训。2.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培训。3. 培训方式灵活,重视分类式、体验式、提升式的海量培训。培训自成系统,逐步丰富校本培训和镇本培训的内容,不断开发和完善培训教材。

措施配套:成立课改领导小组、课改研究工作室,建课改网络平台,重视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建立课改领导小组,高度认识和推进课改,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课改倾斜,在行政聘任、教师交流、职称评定、优秀评比等方面加大比重。2. 改革教研制度,部分学科教研员在教学工作量减半的前提下实行镇域教研包干制,以研促教、以研促改,以改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3. 成立镇域课改研究室,下拨课题研究专项经费,资助申报课改课题,实施问题研究。4. 加大学科组建设,分层次、分学科“晒课”,推出“优课”,评选“乐从好课”,展示课改最新成果。

构建思路:镇域“双圆四主”善乐教育体系+校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 镇域体系:“双圆四主”善乐教育体系。2. 各校变式:“六环三学”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五环”教学模式、362互助课改模式、“五环七步”导学模式、“问题导学”课改模式、任务驱动式“生本四环”课改模式。

小组建设:构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新形态,在分组、培训、评价等方面寻求质的突破。

1. 发挥班主任的能动性,以班级为单位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供组织保障。2. 明确小组建设的具体标准,重视小组专题培训和课堂即时训练的结合,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序和高效。

导学设计:建立“个人初案――科组共案――个性定案”的互备工作流程。

1. 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导案”设计要有所区别,突出自学环节的问题导向和学科点拨的价值取向。2.“学案”编制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思维主线、形式创新”的原则,体现课时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3.“导案”重点体现课前导学、课中点拨、课后拓展的重点,具有全程性、呈现性、全时性、全员性。

课堂流程:流程清晰,每一个环节都有清晰的课堂“学”的重点要求及“评”的基本标准。

围绕“目标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点拨引导、反馈监测”等基本环节组织好个体自学、结对对学、小组互学和全班共学,课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课时灵活性。教师点拨和学习检测要有机穿插在以上基本环节中。

成果反思:建立反思制度,及时解决课改中的具体问题。

1. 编辑镇、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探索及实践案例,不定期整理镇、校课改反思集,以此提高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2. 学科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反思,通过学生反思反馈学习效果,积累学习经验,提炼学习方法,体验学习快乐,提高自主学习的管理能力和学习效率。

活动展示:搭建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让师生积极参加课改,展示课改成果和风采,显示课改效果。

1. 召开课堂“真”问题研讨会,组织课改经验交流会,举办课堂教学开放活动,通过课改论文、课改感悟、课改故事、课改诗词、导学设计、作业创编等显示乐从课改成果。2. 制作影像、音像作品,通过课改歌曲、课改朗诵、课改表演、课改辩论、课改演讲、课改微课、课改微电影、课改绘画、课改动漫、课改摄影等展示师生课堂教学改革风采。3. 建设“乐课坊”,以网络平台推动课改。

课改评价:分类评价,以评促改。

1. 抓好评价的导向作用,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加大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实施“优秀课改学校”、“课改优秀教师”、“自主学习优秀学生”等评价。2. 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和家长评价学校教育。

文化建设:精心打造课堂文化,实现“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走向深处就是文化。以人为本,以“改”塑人,以“文”化人,推动校园外显文化和课堂隐性文化的同步建设,全面打造“善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