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完善与拓展――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完善与拓展――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经历了逐渐完善拓展,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对皮亚杰、特里尔、科尔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发展过程、研究方法等内容,通过研究加深对道德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类

皮亚杰是首位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特里尔与科尔伯特在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相关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拓展,更加充分地彰显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魅力与作用。本文从道德类型、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对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启示。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

皮亚杰指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完成了知识的活动与得到的发展。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就是个体与外界直接的相互作用。

1.皮亚杰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道德构建的过程中,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亚杰在相关的研究中一再强调,只有强化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合作,才能够促使儿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帮助儿童摆脱无意识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为儿童建立自律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了关系的调节与规则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律道德并实现了内化。

2.科尔伯特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科尔伯特认识影响道德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智力发展,另一方面是角色选择,其中角色选择对道德发展的制约作用更为显著。科尔伯特所讲的角色选择实际上就是个体在彼此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注重了解他人的态度、思想、情感等。科尔伯特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了道德发展。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角色选择实现道德经验的结构化,最终形成新的道德经验平衡。

3.特里尔对相互作用的理解

特里尔认为认知结构中存在部分建构的现象,道德推理与一般认知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主要的原因是不同的个体在知识方面具有不同的边界,而知识方面的边界又决定了思维方面的边界。个体与社会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经验只能够在相应的领域内实现结构,就如同个体在面对不同学科的过程中会在不同的学科中实现知识经验的建构。特里尔将道德发展的研究建立在领域划分的基础上,主要包括道德领域、习俗领域与个人领域三个部分。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的演进

相互作用是实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建构的基础。皮亚杰提出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他也指出,社会因素或者人际互动对儿童个体发展所产生的仅仅是间接影响,从外部打破现有的平衡,再通过不断的发展实现新的平衡。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并未将社会文化的影响包含在内。总结来讲,皮亚杰指出了相互作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他将这种影响划为间接影响。

科尔伯特在皮亚杰建构观点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拓展,指出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建构的作用并非间接影响,而是直接的影响。科尔伯特强调角色选择在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又仅仅局限在这个方面没有实现突破。

特里尔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强调领域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环境中的事件与刺激对个体产生的不同影响。特里尔认为社会事件直接参与到了个体的心理建构中。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立论基础的发展核心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是否参与到个体得到建构中,从皮亚杰的否认到科尔伯特的狭隘引入再到特里尔的广泛影响,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拓展的过程。

三、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访谈法、对偶故事法

在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方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直接测量。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与执行情况的过程中采用了访谈法。在访谈的过程中注重对隐藏在内部的因果关系进行寻找,注重访谈对象反映背后的推理。同时,皮亚杰在研究的过程中依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情境故事的编撰,其中包含了道德价值内容,这些故事都采用对偶的形式,因此将其称之为对偶故事法。对偶故事法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向幼儿讲述一对对偶故事,让儿童对故事中的事故进行对比并选择更糟的一方,同时对儿童做出选择的理由进行了解,之后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2.科尔伯特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特在皮亚杰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形成了道德两难故事法。两难故事法中最为典型与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海因茨偷药”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赞成偷药从而保护生命与反对偷药维护法律都是合理的。让儿童在这种尖锐对立的价值中进行选择,并对选择的理由进行阐述,通过其回答对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同时,科尔伯特还改进了皮亚杰对偶故事的操作方法,实现了程序的标准化,答案不再局限于“是”与“否”,而是有了更为开放性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别调查者对自己的判断进行表述。

3.特里尔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领域与研究效度结合法

从本质上来讲,特里尔并未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法,他所提出的研究方法只是对皮亚杰与科尔伯特的方法进行继承。特里尔领域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方面。特里尔对皮亚杰与科尔伯特所采用的故事材料进行研究之后指出,这些故事材料仅仅是纯粹的道德情境或者游戏规则,通过这些内容来对个体道德发展进行推定并不可行。因此,特里尔在继承前人研究方法精髓的基础上提出了领域与研究效度结合法,成为了特里尔领域理论实证研究的亮点。

四、德认知发展研究演变带来的启示

对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发现,皮亚杰与科尔伯特所提出的理论虽然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是依旧保持着非常强大的生命。特里尔实现了领域理论的开创,将另外的一条道德主线展现在人们面前。对比研究之后发现,在德认知发展研究的演变过程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在心理学研究中应该提倡主体理性参与构建

在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理论始终都在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主体本身的建构形成了道德的发展,主体建构观念与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之间形成了内在方面的一致性。皮亚杰、科尔伯特、特里尔在实现自身道德理论完善的过程中,也都明显地突出了主体参与建构的特点。

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研究者一直都将实证主义作为最根本的哲学基础。在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首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可被量化、操作化与客观化的问题,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对在经验事实中形成的知识进行验证,导致研究者主体参与建构的机会被剥夺了。科学研究的建构过程中必须要有主体的参与。

2.道德发展过程中需结合文化背景

科尔伯特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缺乏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道德发展的解释。如果个体生活的社会中强调社会和谐与集体主义,将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至上,科尔伯特的理论被视为社会契约水平,这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中所认同的公正观念在个体身上的体现。特里尔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对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分析。但是,整个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始终都是西方社会文化,受到了西方哲学、文化与社会的重要影响。中西文化背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之下形成的道德主体与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道德主体始终存在差异。

3.注重实验情境的真实性与行为预测性

当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方法并不完善,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与科尔伯特的两难故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在这些方法中必须对情境进行创设,但是创设的情境与真实情境之间始终是存在差异的。因此,通过这些方法测量所得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水平肯定会有一定的距离。得不到准确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也就不能够对儿童的真实行为进行预测。因此,在道德心理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真实情境。

4.重视道德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特里尔的领域理论中,通过实证得出了道德与习俗的发展是可以分开的,而且两者的发展速度也并不相同。因此,特里尔认为科尔伯特的“加一”道德引导的教育模式并不合理。领域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其他领域的发展并不一定会对道德领域的发展造成影响,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供的认知程度的高低与学生道德领域的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关系。教师的引导虽然在儿童道德领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领域理论中更加重视同伴之间的道德问题反馈。

5.领域特殊性观的研究取向

在领域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关注的重点从普遍性转移到特殊性,这已经成为了当代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研究取向。特里尔的领域理论是领域特殊观在道德发展学中的具体体现。虽然,在领域特殊性的性质、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研究的方向也不同,但是领域特殊性研究者都认为人类不可能以某种纯粹独立于领域内容的方式形成认识。

五、总结

道德认知发展经历了皮亚杰、科尔伯特到特里尔的发展,这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拓展的过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经历了逐渐的完善与拓展,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生命力。道德心理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指出了社会环境因素在道德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要在更加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对儿童道德发展水平进行判断与考察。

参考文献:

[1]潘蕾琼,黄甫全.超越科尔伯格的男性认知逻辑局限――当代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进[J].外国教育研究,2012,5(23):83-90.

[2]韩亚丹.促进道德认知发展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探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有[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4(42):28-29.

[3]范琪,贾林祥.西方道德认知理论与测量方法的演进[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7):87-92.

[4]曹腾觉,吴瑾菁.道德认知的新视野――透视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9):83-86.

[5]史玉玲.道德发展认知理论对当前学生道德发展中知行矛盾冲突解决策略的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12,4(64):77-80.

[6]张卫,沈家鲜.认知发展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4):92-97+103.

[7]刘永弘.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3):113-115.

[8]谢惠媛.理性:道德认知的必要途径――由道德认知发展的分阶理论获得的启示[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1(45):137-141.

作者简介:张博媛(1989―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