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全域旅游、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中国旅游发展步入产业结构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时期,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其重点在于以服务为先导,培养旅游人专注、专业的价值取向。文章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为研究案例,采集广东省内旅游合作企业评价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主观素质、特殊能力、人才培养总体质量等指标数据。结果表明,旅游教育需要扭转“速成”、“浮躁”的心态,重视旅游技能大师、服务大师的培养,优化专业化、个性化课程培养体系,组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名师团队,助推旅游业人才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新生代;旅游人;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82-04
新生代旅游人,是指由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旅游业从业者形成的特殊群体。新生代旅游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个性鲜明、创新意识强,但往往工作满意度、忠诚度较低,不喜欢固守成规的工作[1]。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从短缺型旅游到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转变和跨越。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旅游服务品质,特色体验和服务水平日益成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被赋予了现代价值意蕴,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核心旅游产业就业现状
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国内旅游收入是中国最主要的旅游消费市场,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5.8%。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 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自2012年起,中国就一直保持世界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2]。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学者,在抽样调查、企业调研和建模测算后公布了旅游业拉动就业情况。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口总数约为2 798万,直接和间接旅游就业人口总和约为7 911万人,其中,农家乐及旅游住宿业就业人数最多,其后依次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全国持证导游、旅行社业(详见表1),旅游业对全国就业的综合贡献率为10.21%。数据分析显示,旅游创业、创新拉动直接就业约为339.45万人,占全国旅游直接就业的12.13%[3]。
中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了创新、创业的热点阶段,旅游业正经历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升级。从宏观格局看,通过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优化旅游结构,可以提高发展水平;但从微观格局分析,则需要提倡旅游人的职业精神,从而培育软环境、树立行业人才长久竞争力[4]。旅游业导游员、计调员、旅游咨询师等旅游从业人员培育机制及标准、服务准则日益发展成熟,但旅游行业浮躁、追求即时成效与即时利益的心态,忽略了旅游产品竞争核心、品质灵魂及“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现。因此,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提升,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人才瓶颈,培养与重用专注、专业、乐业的高素质旅游人才。
二、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影响因素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养主要依托本科、高职、中职等旅游院校及专业,这批院校肩负着培育旅游业未来从业人员的使命。2015年国家旅游局人事司旅游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旅游类专业教育总人数为261 422人。其中,高职旅游院校承担了超过11万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任务,所占比例为42.44%,是新生代旅游人培养的主力(详见表2);中职占35.57%;本科占21.27%。对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而言,需要重点培育其扎根旅游行业的“敬业、乐业、专业”的职业精神,牢固树立守信、严谨的旅游服务质量意识。
当前,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受社因素、学校因素、学生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收入、社会地位普遍较低,对塑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专注度、忠诚度产生一定的社会阻力。学校因素方面,旅游院校往往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对专业及招生进行调整,并改革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与行业、企业充分对接。但从事基层服务的旅游类专业往往招生情况并不理想,与旺盛的旅游业人才需求不成正比。学生因素方面,旅游行业需要着重培养独立钻研、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的心态,尤其是中、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入学起点较低,主动学习能力较薄弱,这增加了学生职业晋升的难度[5]。因此,旅游院校、旅游专业需要与企业联动,解决“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问题,建立旅游业人才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并积极开展有效性实践。
三、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探索实践
(一)研究设计
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代旅游专业学生的有效培育途径,笔者以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2016年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评价实证研究。研究使用的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价法(很好5分、较好4分、一般3分、较差2分、很差1分),构建旅游人才培育涉及的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在反映人才评价指标客观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基础上,构建专业知识和能力等4项一级评价指标;并通过细化、具体化一级指标,形成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创新能力、服务意识、自我调控的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17项二级评价指标,从而构建递阶层次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3)。调查内容还设计了对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技术与专业、组织规划、沟通与表达、知识整合与交叉、想象力等5项能力进行重要性排序的调查,以期收集紧密合作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培育途径、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建议。
(二)评价与分析
1.数据统计
研究人员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到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河源市5个城市采集38家紧密型旅游合作企业访谈、调查问卷数据。问卷填报过程采取网络采集、纸质匿名填写两种方式;填报人来自旅游合作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要求熟悉校企合作、学生招聘与培养及人力资源管理事务,从而保证填报数据的有效性、客观性。调查最终回收企业评价数据38份,剔除4份无效数据,有效数据共34份,有效率为89.5%。
2.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模型,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专业知识和能力A、主观素质B、特殊能力C、总体评价D等4项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评价结果(详见表4)。根据分析结果可知,旅游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评价平均值为4.12分,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D1指标均值4.32分趋于一致,说明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体评价结果处于较好水平。二级评价指标均值靠前的分别是品德素质B1、工作责任心C5、团队合作精神B4、服务意识A5,评价均值都超过4.29分,说明学生的个人品德、工作责任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均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但分析结果也显示,外语水平A2、自我学习能力C3、自我调控的能力C1评价均值较低,需要重点加强这三方面的教学及能力培养。尤其是外语水平均值只有3.24分,一方面说明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英语能力非常看重。
观察旅游企业对学生能力的侧重排序,技术与专业能力E1、组织规划能力E2、沟通与表达能力E3、知识整合与交叉能力E4、想象能力E5等5个指标(见表5),对其平均排名进行判别,重要度评价排序前三位的是沟通与表达能力、技术与专业能力、组织规划能力。由此可见,旅游企业多为商业服务型企业,最看重的是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旅游行业技术与专业能力,如导游人员在带团工作过程中,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表达能力、专业素养将决定其职业成就。评价结果进一步论证了新生代旅游人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复合型、应用型旅游人才更能适应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策略
新生代旅游人的培育需要突破浓重且狭隘的经济色彩[6],转变传统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开展“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校企合作,重点开展教学改革实践。首先,依据旅游企业各任职岗位的素质、职业能力及行业标准设计人才培育方案,构建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其次,对学生岗位认知、专业常识、综合管理等行业能力进行系统培养,力争学生均衡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旅游英语的情境教学,提高旅游英语、导游口语、领队英语等职业英语素养。再次,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精神的培育需“以人为本”,应注重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精神、责任良知、敬业精神、外语应用等职业素养的全过程渗透。总之,旅游院校及专业应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的均衡培养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构建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行业名师组成的人才培养团队,与行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施学校课程、企业课程、活动课程多元融合的培育机制[7]。(见图1)
在中国旅游业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服务型人才培育是旅游产品质量、服务优化的关键。新生代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聚焦于职业思维方式及职业精神,重视其职业操守、职业态度的培养[8]。旅游院校及专业应主动对接旅游业人才需求趋势,构建务实、高效的人才培B机制,致力于“有行业担当、有从业技艺、对专业执着”的旅游一线服务型、技能型人才培育。旅游院校、旅游专业应牵头建立新生代旅游人培育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平台,从产业转型及竞争视角优化旅游人职业能力的评价机制,坚持以“专业、乐业、专注”的职业价值观培养为主线,遵循旅游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依托行业协会、优秀合作企业,解决“双师型”、专家型教师资源问题。与此同时,构建旅游校园文化,积极参与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致力于人才培养与旅游行业的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侯@方,李燕萍,涂乙冬.新生代工作价值观结构、测量及对绩效影响[J].心理学报,2014,46(6):823-840.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N].中国旅游报,2016-05-18(2).
[3]国家旅游数据中心.“双创”拉动,旅游就业综合贡献率达10.25%[EB/OL].[2016-07-22].http:///xxfb/jdxwnew2/201607/t20160722_778509.shtml#rd.
[4]魏小安.旅游发展更需工匠精神[N].中国旅游报,2016-06-08(4).
[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6]徐瑾.主体性:重拾古代技艺中的职业学习维度[J].职教论坛,2011(21):8-11.
[7]陈春燕.谈高职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N].中国旅游报,2016-07-26(3).
[8]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