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足于传统的求新之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足于传统的求新之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彩与油画一样,是外来画种,但在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在这块土地上牢牢地扎下了根,而且茁壮成长,硕果累累。富有智慧和灵性的中国画家不满足熟练地掌握来自欧洲的水彩技法,在艺术实践中或融合中国传统水墨的观念和技法,或尝试、探索新的技法手段,以加强和丰富水彩画的表现语言,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赋予水彩画以民族特色。张俊秋先生便是这群画家中杰出的一位。

张俊秋于上世纪50年代受教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生时代他就钟情于水彩艺术,得到过许多名师的指导。作为该校客座教授的水彩画大师李剑晨先生和具体授水彩课的金立德、杨云龙先生对他的艺术成长均有不小的影响。他喜爱英国水彩画家自不用说,对苏联水彩画家克里玛申的作品也很有兴趣。在他敬慕的中国水彩画家中还有张充仁、张眉荪、樊明体等前辈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张俊秋不断摸索水彩画的创作原理,不断钻研传统水彩技法,掌握水分的干湿渗化和画面透明清新以及水色融合产生的滋润效果。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他更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吸纳国内外艺术革新思潮的成果,在水彩领域大胆求新。他从两方面着手:革新观念和革新技法。在观念上,他认识到艺术语言不应拘泥于具象写实,而应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写实、写意、表现、抽象等等。尤其水彩语言有它的特性,创作者面对客观物象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水色在纸面上渗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捕捉意想不到的、稍纵即逝的偶然效果,以扩大画面的表现力。作者的情绪、激情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笔端会自然地流露出他内在的激动。不用说,水彩画表现语言的这一特性与传统写意水墨颇多相似,因此水彩画天地具有某种写意性,这也激发起张俊秋从传统水墨艺术中吸收养料,赋予水彩以更多中国民族艺术的写意特色。不过他也清醒地意识到,吸收其他画种的长处,决不能抹煞水彩画本身的特色。他反复强调水彩画从题材和手法上都要保持自己的特点,强调它的“轻音乐”、“抒情诗”的功能。他的这一学术见解,对当今中国水彩画创作仍有现实意义。张俊秋敏感地认识到,绘画工具材料的变革会影响到绘画表现语言的创新。为水彩画的表现语言更为多样、丰富,他不遗余力地探索新的技法,包括运用新的纸张或布面材料、发挥肌理在纸上痕迹的作用、利用水的不同流淌和冲洗效果、在画面上进行摩擦以及采用转印法等等。值得称道的,张俊秋并没有因技法创新而忘记水彩艺术的根本宗旨:表现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他坚持写生,虔诚地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他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赋予作品以充足的文化内涵和纯正、清新的艺术品格。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赢得声誉。1989年他的水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的革新精神和技法创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之后,他也在美国成功地举办了画展,同样得到人们普遍的赞誉。在张俊秋近几年的许多新作中,我们看到他更加自觉地在画面的整体性和水彩语言的丰富、含蓄上下功夫,作品更重视意境的营造,更有艺术感染力。

水彩画大师李剑晨生前为张俊秋题字:“治艺之道,贵在创新”。确实,张俊秋走的是一条正确的创新之路,即立足于传统的求新之路。古人说:“艺无涯”。献身于水彩艺术50余年的张俊秋还在勤奋地探索,他还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新的奉献。

张俊秋艺术简介

张俊秋,1939年生,196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张俊秋40多年来专攻水彩画。从1981年至今先后在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北京中国美术馆、美国洛杉矶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其中《晨炊》、《茫雾初开》、《三峡归帆》、《花》、《东方威尼斯》、《花与果》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被收录《当代中国名家书画宝鉴》、《中国美术年鉴》、《世界文化名人录》、《中国文艺家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个人传略1997年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

撰写并出版《水彩画技法探》、《张俊秋水彩画技法》、《张俊秋画集》等,并在《美术》、《美术丛刊》、《造型艺术》《人民中国》、《江苏画刊》、《水彩艺术》等全国性专业杂志和报刊发表作品200多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