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培养,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的德育教育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只有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题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04-01

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从学校走上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学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广大中职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学生中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就多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育者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教师都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职工只是配合而已。古人说的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还有传播道理、道义、道德,让学生树立“道”的信仰,提升个人品质内涵和人格素养。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读书、怎样选择性的看世界。每个教职工都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二)德育载体单调,内容枯燥

德育教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而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只是片面地强调了政治教育,忽视了道德规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很好的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德育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化,载体单调,内容枯燥,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效果较差。多数人进行德育教育,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空洞随口说教,没有认真结合一个时期和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实际,没有认真去研究学生的特点结合实际要求,与实际脱节,目标不明确,计划性差,盲目性比较大,效果也比较差。

二、抓好德育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一)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载体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有层次性的德育教育。德育过程与人的心理过程是大致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德育过程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班级、不同活动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内容和措施,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在十六至十九岁之间,我们应着重做好学生“五爱”教育,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培养诚实正直、积极上进、自尊自爱、坚毅勇敢的良好品质和较好的生活管理能力。当他们从一名中学生转眼成为一名中专生时,对新的校园,陌生的同学,他们心情激动,理想很高,对中职学习有新鲜感,对老师的服从意识较强,应以行为习惯的训练为重点。一进校门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训,通过军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常识,增强国防意识、规范言行、端正思想、强化“铁”的纪律,然后进行“学生守则”等教育,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其次,对中职学生还需要从情感和意志上下工夫,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班务会、演讲、参观、义务劳动、运动会等形式对学生寓教于乐。

(二)摸清学生实际,对症下药

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育。目前中职学生的教育对象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都被家人溺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愿吃苦,不愿付出,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材,除了在教学上狠下工夫以外,还得在德育教育上花大力气。我们要引导和帮助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整理内务、搞好卫生、在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价值,体验劳动的艰辛,学会珍惜劳动成果。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和良好的社会公德。

(三)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实践锻炼

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让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的每个环节,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让其自我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改进。只要学生有正确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有效的抵制各种不良现象和不良思想的影响。实践锻炼就是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强化对道德认识,坚定信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仅为素质教育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工作中应以育人为目的,不断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德育教育观念,寻求德育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获取最佳的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