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好的建筑设计不应脱离本国的文化,当今中国的建筑设计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更不能抛弃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古代也经历过多次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的先人在是如何应对的,对我们今天的建筑师如何发扬传统会有所启发

【关键词】佛教;佛塔;高坐家具;建筑空间;古为今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建筑不断的汲取着丰富的营养,最终孕育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建筑体系,以优雅、含蓄、博大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所有的这些都只是我们辉煌的过去,不代表着今天和未来,我们不能只是高举着祖先留给我们的光环,沉迷在昨日的辉煌中。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态度对待先人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从对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现今中国建筑处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的创作理念和先进的材料技术不断冲击着中国本土的文化,而中国自身的建筑发展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到了现在我们有条件发展我们自己的建筑时,慕然回首才发现我们已经丢失了太多自己的东西,迷失在世界建筑的丛林中,不知从何开始了。本文从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着手,挖掘在中国本土发生的受外来文化影响时中国建筑发生和发展的变化,希望能给广大的建筑设计者一点启发。

1 佛塔的中国化

1.1 佛教的传入

传统的说法,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项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1],于是,明帝派人求取佛经,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由白马驮经而来,并首建白马寺开始的。自此佛教就在中华大地上滋衍流布。[2]

1.2 佛塔的中国化

堵坡是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的实心“坟墓”建筑,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组成。到公元一、二世纪,犍陀罗的堵坡已将台座演变为三、四层的塔身。[3]堵坡是在佛陀寂灭之初,人们把释迦牟尼曾经在其下冥想参悟并最后得道的菩提树作为偶像崇拜而演变发展成的。人们绕树而礼把菩提树作为佛陀的象征来礼拜。堵坡经犍陀罗传入中国时的汉朝,正是这个时期,此时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兴起和盛行,取代了盛行于春秋、战国的台榭建筑。此时塔的传入很自然的与中国的多层木构楼阁结合起来,以木构楼阁作为塔身,将覆钵、宝匣和相轮大大缩小作为标志的塔刹,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此时的佛塔仍藏舍利,僧徒仍然可以绕塔而礼,很好的保留下了佛教的宗教传统,而且还增加了登高远眺和内置佛像的功能。这样的改变和演化符合当时古代人的审美习惯,又把宗教和民间的民俗风俗结合起来,更符合中国的国情,更利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先人们在进行设计创作的时候,设计理念是中外结合,设计手法是提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在当时佛塔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建筑类型的建筑,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为了使其区别于其他的建筑又能表征出是佛教文化,就把在印度广为流传的建筑形式堵坡缩小后放置在塔顶作为塔刹。同时也延续了原来堵坡的设计理念,把楼阁式塔身作为原来台座的变体。又因为楼阁式塔身增加了建筑整体的高度,更增强了塔的纪念性和宗教性,更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和宗教神圣。更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者很注重设计的系统性,在塔的立面上,采用了许多从佛经故事中提炼出的彩绘和雕刻、浮雕。在结构的选择上采用中国木结构的梁枋及挑檐。

1.3 古代设计理念在现代的运用

现代文化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经久不衰。相反,传统也要有现代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简单摘取古建筑群中建筑的片段,把一个亭子放在建筑的顶端是一种不妥的做法。把亭子放在建筑的顶端和佛塔中国化的过程有相似之处,但却没有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首先塔是宗教建筑,代表佛教寓意的堵坡作为塔刹放置在塔顶,很能表现出塔的身份和功能,远远看到塔刹就能知道这是佛塔的标志 。亭子更多的运用在园林中,是一种用于休闲娱乐的建筑小品。而把亭子放在不同功能的建筑顶部,它没有能发挥它标示性的作用,不知道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从古建筑中提炼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元素,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运用在不同的建筑上。其次现在的设计缺乏的是细部。中国的古代建筑是以群体空间取胜的,但落实到单体建筑时,更注重细部的刻画和设计。并不是只放置一个坡屋顶就能体现出中国特色,而应在建筑立面、建筑空间等方面增添细节,才能够体现出不同尺度中的设计。

2 高坐具的传入和建筑空间的改变

2.1 高座家具的传入

北方十六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大量移入中原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习惯,在原来汉族席地而座和使用低矮家具的传统中,增加了垂足而座的高座家具――方凳、圆凳、椅子等,在壁画、雕刻中可以看到这些家具的形象。为了方便人的日常生活,高座家具在宋代后取代了席地而坐的传统。由于家具的增高,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随之增高。

2.2 唐宋建筑内部空间的比较

高座家具传入后,提高建筑的空间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唐代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举高与进深之比约为1/6。宋代建筑为1/4~1/3,清代的某些建筑达到1/2。[4]由此可以看出屋顶越来越陡,室内的空间越来越高。唐代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殿堂型构架,辽独乐寺观音阁和应县木塔是典型的殿阁性构架,表明殿堂型构架在唐辽已是成熟的做法了。这种构架有良好的稳定性,但做法复杂,宋、元以后趋于淘汰。[5]在宋之后殿堂型构架逐渐被厅堂型构架取代,与当时迫切需要增加室内空间的高度的需求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殿堂型构架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叠垒而成。因此内外柱等高,又因为檐柱位于下平转下面,受屋面坡度的影响檐柱不可能很高,这也就导致了室内空间高度受到了限制也不可能很高。但是当高座家具传入后,室内空间就必须提高,厅堂型构架就显示出了优势。厅堂型构架不是水平分层的做法是梁架分缝的做法。它由长短不等的梁柱组成梁架。檐柱较低,金柱较高,为了进一步增加室内空间的高度,在金柱上的斗拱增加了出挑的跳数,这样室内空间高度得到了增加。

2.3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从唐宋建筑空间的变化可以看到,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古代的匠人是如何处理的。在保留了中国木构架整体三段式的同时,对建筑的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一旦这种形式不再适用了,必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的。宋代的建筑保留了三段式的立面,但是在各个构件的比例上根据结构的变化都作了调整。并没有僵硬的保留下唐代建筑的比例关系。而是把突破创新的部分勇于表现了出来。同样当我们面对新出现的高层建筑时,不能生硬的运用传统形式,因为它的功能与过去的有了很大的不同。我们因应该抽象地运用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该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空间组合,建筑的内部装修。正像开头所说得那样,中国的建筑从茅茨土阶发展到现在,其中蕴含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避开一些表面的形式,发掘深处的设计理念,对我们当今的设计师很有启发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魏书.释老志》

[2]王贵祥 《东西方的建筑空间》百花文艺出版社

[3]侯幼彬 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侯幼彬 李婉贞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