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DVD,你准备好了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DVD,你准备好了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2年,CD的诞生把人们带入了高保真的数字化音乐世界。

1989年,可以刻录的CD-R诞生了,人们可以用光盘随心所欲地记录自己想记录的东西,这赋予了光盘完全不同的使命,也包括利用PC进行盗版。

时至今日,dvd影片的流行已经打造了一种在茶余饭后欣赏电影的小资生活方式,并被无数人所热衷。

然而,光盘还在勇往直前,无论你是否准备好接受这些即将到来的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它都将继续改变着人类社会。

蓝光光盘时代已经揭开序幕,两三年后就将走入你的生活,它将带来何种改变?你不想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吗?

DVD刻录设备在2004年骤然间就将普及,你不想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变化吗?或者添置一套刻录DVD的家当?

在此,我们为广大读者奉献两篇文章,为您在DVD时代做一份“生存”指南。

《DVD起跑》一文将为您介绍当前DVD领域的最新技术热点,并眺望一下即将到来的蓝光DVD时代。

《DVD加速》将通过多款最新16X DVD刻录机横向评测,为您了解和选购DVD刻录产品提供第一手的前沿资料。

天色由红转蓝,代表着时间已近中午,太阳开始最大程度地辐射自己的能量;激光光盘的记录光束由红转蓝,光存储的技术和应用也正走向灼热的正午。下一代光盘技术虽然还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它已经毫无疑问地站到了我们面前。

传统DVD技术,还有多少可为?

2004年是DVD刻录技术最富戏剧性的一年。

同时兼容“+”、“-”两种技术标准的“Dual”型DVD刻录机的全面出台,迅速打破了DVD标准的僵局。

刻录倍速从年初的4X迅速达到触顶的16X,其飙升步伐远比当年的CD刻录技术还要快许多。与之相应的是,驱动器和盘片的价格却是一路狂跌,主流DVD刻录机跌至500元,盘片更是跌至两三块钱。

消费者开始受益于这一利好形势的同时,不禁也要问:DVD刻录技术是否算完全成熟了,还有多少变化可以期待?光存储厂商们也在挖空心思:接下来还有什么新的技术王牌可出?

虽然处于最上游的那些厂商们早已在下一代DVD――蓝光DVD的技术标准争夺上忙得不可开交,但离技术标准的完善、产业的全面跟进、旺盛需求的产生尚有时日,人们普遍预计即使在2005年,蓝光DVD也难有太大作为。况且到了蓝光DVD风行的未来,基于红色激光的传统DVD也不会马上消失殆尽。一向富于动荡、戏剧性的光存储领域,在技术标准争执刚勉强完结、又要进入下一个轮回的当前,为注重实际的广大用户即将上演的最精彩剧目,还是基于传统红光DVD的技术更新、产品升级和应用深入。

IT领域:复写与双层刻录提速,DVD-SuperMulti发力

DVD刻录机虽然在主要刻录速度(即对一次性DVD±R盘的写入速度)上早已达到16X的极限,但在复写速度(即对可擦写的DVD±RW盘的写入速度)和对双层记录盘片的写入速度上仍保留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竞相填补这些空间,是2005年DVD刻录机市场的主调。

DVD±RW的速度长期保持在4X的水平上,这与DVD±R的16X相比落差过于悬殊了,甚至落后于已提速到5X的DVD-RAM。事实上,相关的技术标准组织在做着相应技术规范上的准备,而一些厂商则早已宣布其产品可以支持8X的DVD+RW刻录。

DVD+RW联盟在2004年10月之前了8X DVD+RW光盘的规范。据悉,在此之前推出的号称支持8X DVD+RW的刻录机基本符合该规范,并且完全符合该规范的产品在几个月内有望上市。

支持DVD-RW的技术标准组织――DVD论坛也并不示弱,它在2004年9月通过了16X与12X DVD-R规范、双层DVD-R规范,以及6X DVD-RW规范。此外,DVD论坛在2004年10月初宣布其支持的DVD-RAM将达到6X~16X的水平。

笔者相信DVD±RW也将与DVD-RAM所计划的那样冲击16X极限。在2005年,我们可能会买到全部写入速度支持16X的DVD-Dual(16X DVD±R/16X DVD±RW)甚至DVD-SuperMulti(16X DVD±R/16X DVD±RW/16X DVD-RAM)等机型。

提起DVD-SuperMulti机型,它可能是2005年的又一个亮点,并向DVD-Dual发起有力挑战。DVD刻录控制芯片与激光头的主力供货商――日本Sanyo公司表示,2005年将加大DVD-SuperMulti激光头的产能。此外,Panasonic、Renesas、联发科等重要的芯片厂商也表示将支持这一技术。

在双层DVD刻录方面,厂商推广产品的步伐更是超越了相关标准组织的规范制订:支持2.4X的双层DVD+R刻录的产品上市仅3个月后,又被Toshiba的一款型号为SD-R5372的刻录机提升到5X。据业界人士透露,双层刻录的最终速度会达到8X,届时,刻录一张8.5GB的光盘最多只需要14分钟左右。

复写与双层刻录倍速提升,是否会造成DVD刻录机的价格上扬?按照光存储市场一般规律,消费者不该有此顾虑。2005年,性能滞后的产品会持续降价,性能得到提升的主流产品顶多维持上代产品的主流价位。因为人们最常用的还是DVD±R刻录,高速的复写刻录与双层刻录若非价格合理,是难以迎合多数用户的。

消费电子:VDR以及双面光盘

DVD刻录技术还促生了一类新兴的数字家电产品――光盘录像机(Video Digital Recorder,简称VDR)。

这种以DVD为记录媒体的录像机在国外已经普及2年有余了,但在中国还没见到相关的产品大量上市。笔者与一些厂商的交流中获悉,业界普遍认为在中国市场推行VDR的时机还不成熟。首先是作为普及第一因素的价格问题。VDR当前至少在3000元以上,这些还是不带硬盘的低端产品,比一台简单的DVD播放机贵了不少。另一方面,VDR对广大消费者而言还是概念上过于新鲜的产品,并且它在易用性方面没有达到像普通家电那样让人得心应手的程度。

但是,VDR是业界的大势所趋,大容量、随机寻址、非线性编辑、记录媒介成本低等优点,使其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率先崛起。在中国的兴起只是迟早的问题,目前已有一些国内外的品牌开始问津中国的VDR市场了,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接受程度,它们目前多是些不配备硬盘、只以DVD为记录媒体的产品。

至于VDR市场为何在中国发展迟缓的问题,还有一种分析认为是中国的数字电视业务尚未展开。因为作为数字录像产品,VDR似乎与数字电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就未来的数字高清电视而言,采用下一代蓝光DVD技术的VDR的确大有可为;而就目前向数字电视过渡的这几年里,采用现有红光DVD技术的VDR作为一种过渡产品仍在中国市场很有前景,能否很快普及的关键还是回到上文提到的问题:消费者很敏感的价格。

不过笔者预计,在2005年随着关键配件(刻录机芯、编/解码器、TV接收系统)成本的降低,不配硬盘的VDR有望在中国开始普及。目前,中国厂商主要推行基于DVD+R/RW标准的VDR。若不出意外,VDR的先行者Toshiba与Panasonic也将在2005年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届时又将出现3种刻录规格同场竞技的场面,一向竞争激烈的影碟机行业再掀波澜。

此外,DVD-Audio(音乐DVD)也将在消费电子市场上继续开拓领地,但与CD-Audio(音乐CD)相比声势较小。毕竟有这种高端音乐欣赏需求的人并不太多――虽然现在有不少DVD播放机开始支持DVD-Audio。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双面光盘将会大规模上市,这种一面是CD内容(CD-Audio),另一面是DVD内容(DVD-Video、DVD-Audio等)的光盘有可能是2005年影音市场的新亮点。好莱坞的很多公司准备用这种光盘来制作DVD电影与相关主题音乐CD的集成品,这对于收藏者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2004年8月底,包括美国时代华纳、Sony娱乐、环球唱片在内的5家大型唱片公司共同宣布将采用双面光盘,并计划在2004年10月正式销售。

DVD的出现并没有让CD迅速消亡,蓝光DVD的呼之欲出也并非宣告当前DVD技术的快速终结。虽然DVD在1996年正式推向市场,但只是近2年才进入了它的青春期。只不过,市场上激烈的竞争让它的“发育”太快,以至于厂商还不太习惯将它从高利润产品行列中剔除。当现有DVD技术的后继者还是婴儿时,追逐利润的厂商只有在求变中等待。

下一代DVD,续演技术标准大战

当人们欣赏到极限版《终结者2》DVD套装中以WMV-9高清晰格式制作的光盘所带来的震撼性画面效果时(分辨率为1920×1080i),明显感受到现有DVD的画质(分辨率仅为720×480或720×576)逊色了许多。新旧两代技术为老百姓带来的悬殊感受,是促进下一代光盘标准诞生、普及的根本动力。

HDTV(高清晰度电视)在世界范围内即将普及,中国的HDTV标准也颁布在即。由于HDTV的高清晰节目内容需要占据更高的存储空间,现有DVD光盘的存储密度显然满足不了其要求,仅此一点,新一代光存储技术的成型已迫在眉睫了。读写原理基于蓝紫色激光波段的蓝光DVD技术,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HDTV时代需要新的光盘标准

2002年2月19日,9家厂商(Sony、Philips、Panasonic、Hitachi、Pioneer、Samsung、LG 、Sharp、Tomson)推出Blu-ray Disc(BD,蓝光盘)。2002年8月19日,Toshiba与NEC公司又联合向DVD论坛提交了AOD(Advanced Optical Disc,高级光盘)方案。2002年11月14日,中国的台湾工研院(ITRI)与高级光存储研究协会(AOSRA)也提出了自己的HD-DVD(High Definition DVD,高清晰DVD)设计方案。这就是下一代光盘技术的主要竞争派别。

虽然三大阵营的技术主张在细节上有很多不同,但都使用了波长为405nm的蓝紫色激光,因此也可统称为“蓝光光盘”。

如今, BDF(Blu-ray Disc Founders,BD创始人组织)已升格为BDA(Blu-ray Disc Alliance,BD联盟或称BD协会),并又吸收了Dell、HP、TDK和Mitsubishi。而AOD也已经更名为HD DVD,还得到Sanyo和Memory-Tech的加入,成立了HD DVD促进社团(HD DVD-PG)。当前竞争最为激烈的便是这两大派别,二者对蓝光光盘的基本技术主张已经基本确定(表1),接下来需要确定的主要是光盘类型的设计,例如HD DVD计划在2005年2月之前,按阶段完成其-ARW、-R、-File、-Video等光盘规格的规范制定。

BD贵族化,HD DVD平民化?

所有的蓝光DVD技术最直接面向的都是未来的高清晰视频节目。然而BD的设计初衷针对HDTV节目,因此率先的也是供用户可录制的BD-RW机型与光盘,近2年之后才公布BD-ROM规格。HD DVD则与传统DVD当初的发展路线相同,先开发了ROM规格,目标就是替代现有的DVD电影光盘。

在音视频编码方面,BD最开始的设计思路是沿用现有的MPEG-2编码格式,若按照好莱坞对影片时长为132分钟、码率为22Mbps的要求,BD的最低容量23.3GB刚好勉强够用。

HD DVD则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使用效率更高的新编码方式,其原型就是MPEG-4以及Microsoft的WMV-9,这使得同样时长的电影节目可以占据更小的光盘存储空间。大部分电影可以保存在15GB的HD DVD光盘上,这大概也是HD DVD提出15GB最低容量设计的原因。

BDA最近也追加了与HD DVD相同的编码格式,BD的容量优势再次显现,它可以以相同的码率保存更长的电影,也可以在相同时间长度下,采用质量更高的码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BD就占据了绝对性的优势。

BD技术先进,HD DVD有兼容优势

在盘片物理结构是否与传统DVD相兼容的问题上,BD不能兼容和使用现有的DVD生产线来生产光盘,但HD DVD却能做到。目前生产一张单面双层HD DVD光盘所用的时间为3秒,成品率高达90%~95%,而且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将传统DVD生产线转化为HD DVD生产线。BD方面的单面双层光盘生产速度则为4秒,成品率70%左右。另外,新设计的BD生产线的成本大约在1350万元人民币,而Sony的BD-ROM生产线造价则为2300万元,二者成本差异非常悬殊。

另一方面,BD光盘设计与现有DVD的不兼容,提高了BD激光头的设计难度与生产成本。与之相比,HD DVD激光头的设计难度则大幅降低,间接降低了成本。此外,由于BD的保护层过薄,目前仍需要一个盘匣来保护光盘,这会增加光盘生产成本,并不容易开发出针对笔记本电脑等设备的薄型光驱。

未来竞争充满悬念

展望未来的竞争态势,在消费电子领域,双方可谓势均力敌。但在比较综合的数据存储应用领域,BD则占据着上风。

消费电子应用 整体而言,由于BD阵营中有Sony、Panasonic这样的重量级消费电子硬件厂商,因此在消费电子中的应用较为领先。而在与ROM光盘相应的播放设备方面,二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BD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Sony早在2003年4月份就推出了BD录像机,而HD DVD最早要等到2005年年中才会有产品上市。Sony还推出了面向广播级应用的专业BD光盘系统,中央电视台在转播雅典奥运会时就使用了这种设备。最近Sony与Panasonic还表示要开发8cm规格的小型BD光盘,以及与之配套的便携式BD摄像机。

数据存储应用 Sony已经推出了面向企业应用的BD光盘存储系统ProDATA,2005年下半年将推出与当前光驱同样大小的BD刻录机。此外,两大PC厂商――戴尔与惠普表示将在未来的PC产品中采用BD驱动器。

NEC则计划在2005年夏天推出HD DVD-ROM驱动器,并最终推出用于笔记本电脑的薄型HD DVD刻录机。

业界的支持 目前有超过70家厂商加入了BDA,HD DVD-PG则仍只有4家。不过,很多公司可以不受约束地同时参加多个组织,因此完全不排除BDA里的成员今后也会成为HD DVD-PG中的一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还有很多业界巨头没有表态,例如时代华纳、Microsoft、Intel等。

内容支持 2004年9月中旬,Sony的唱片公司在并购米高梅公司之后,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片源库,近8000部影片无疑将成为推广BD应用的有效动力。另外,Sony还宣布将在新一代游戏机PS3中支持BD。在对HD DVD的内容支持上,据悉Microsoft会在XBOX-2中使用HD DVD,并且它表示将在下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中支持HD DVD。

综上所述,BD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使它看上去更适合数据存储领域。所以,在企业存储市场,BD更有可能成为当前DVD的代替者,因为这些应用领域对成本的敏感性要低于消费电子市场。

与传统DVD的兼容性良好,使HD DVD在理论上更适合于取代现有的家用DVD影音设备,有可能的话(例如一些专业器材厂商的支持),甚至可以在专业影音应用中与BD一较高下。

红光DVD扩展技术

祖国大陆厂商并没有积极参与到未来蓝光DVD市场的争夺中,而是纷纷提出了基于传统红光DVD技术的扩展高清设计方案,希望能以出色的性价比来对抗蓝光阵营。这些方案分别是EVD(Enhanced Versatile Disc,增强型通用光盘)、HVD(High-clearness Video Disc,高清晰度视频光盘)和HDV(High Definition Video,高分辨率视频光盘)。中国台湾的ITRI还推出了一个FVD(Forward Versatile Discs,前卫通用光盘)。它们的主要技术规范见表2。

中国厂商提出的这些技术标准还普遍面临片源支持的问题。目前支持EVD、HVD与HDV的影碟仅约上百部,价格在12~28元之间。

当HDTV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时候,蓝光光盘技术将加快发展,虽不能迅速向市场普及,但终究是未来大势所趋。现有的红光DVD技术在容量上意味着不可能采用较高的码率,从而在画面质量上不是蓝光光盘的对手。因此,HDTV时代将是蓝光光盘的天下,基于现有红光DVD的高清解决方案只能算是一种过渡。如同现在的DVD播放机支持VCD格式一样,这些基于红光DVD光盘的标准将很可能成为未来主流设备支持的一个附加规格。

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高清晰的电视画面,是蓝光光盘配合相应的显示设备所带来的最大享受变化,但短期内大部分人还无缘看到它。就像当初DVD与VCD的竞争一样,价格将是关键的制约因素。目前,各方组织都在为降低蓝光光盘的设备与光盘成本而努力,但即使到了2005年,也将只有少部分人能欣赏到新一代的蓝光光盘技术。

DVD推出至今,CD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蓝光光盘的上市,绝不意味着DVD会迅速退出舞台。相反,DVD还大有可为。面对世界上众多的标准清晰度的电视用户,现有DVD以其极具性价比的产品,虽不会是HDTV时代的主角,但必将成为蓝光DVD时代的重要补充。

下一代光盘的专业应用道路

时至今日,虽然磁性存储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但光盘依然是单位存储成本最低的随机访问存储介质。

在可记录光盘诞生之初,许多存储厂商迅速推出自己的光存储战略和产品线,并试图在企业存储市场上与磁带机/库、光盘阵列分一杯羹。

结果事与愿违,今天除了传统的5.25英寸MO磁光盘在某些存档应用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光盘塔应用于图书馆检索之外,大量的光存储产品都只是服务于个人备份和数据分享,难以进入企业应用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光存储比磁带的单位成本低,但传输速度不如硬盘快。

很长的数据保存期限是光存储产品最鲜明的优势,这让它在归档应用中赢得了自己的位置。蓝光DVD技术是否有望改写上述历史?

CD、DVD都是首先面向普通个人用户推出产品,而第一款登陆中国市场的蓝光产品则是Sony的XDCAM专业光盘――从蓝光光盘中派生出的一支。

Sony将其应用在自己有着统治地位的专业广播电视制作领域,于2003年8月推出全系列的专业光盘媒体、产品和系统。

XDCAM专业光盘与蓝光光盘有着密切的渊源,它同样采用波长为405nm的蓝紫激光技术,可以在12cm的光盘上记录和重放视频音频以及元数据,记录容量高达23.3GB。其专业之处更表现在读写速率上,专业光盘可以达到72Mbps的读写速率,满足演播室级图像质量的记录和重放;采用双光头时,读写速率可达144Mbps,实现素材节目的高速读写。

由于专业光盘本身就是一种非线性的存储介质,音视频信息一旦记录在光盘上,就可以通过FAT文件分配表检索,和实际的位置无关。因此,用户可以在使用中快速定位素材。同时,专业光盘能和计算机很好地兼容,通过IT网络快速访问。

与传统磁带记录材料相比,专业光盘继承了高容量、低成本的优势,同时实现了随机访问、高速读取和大量的附加功能。在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报道中,专业光盘产品大放异彩(参见本刊第18/19合刊第198页,或.cn/)。

蓝光光盘是光盘存储取代磁带技术的开始吗?蓝光技术巨大的容量和出色的读写速率让厂商对其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充满了信心。Sony在2004年推出了基于蓝光光盘的BW-RU101 ProData存储备份系统。此外,HP已经面向归档应用推出了StorageWorks超密度光盘库(UDO),采用了蓝色激光技术,每张盘片30GB。其中,HP StorageWorks 3800/7100ux光盘库存储容量达3.8 TB~7.1 TB,可以满足大型企业机构的需求。

当前市场上的两类VDR

当前多数的VDR还内置有较大容量的硬盘,录制节目时先保存在硬盘上,只在备份或与别人交换共享的情况下转录到光盘上。这种产品在发达国家是主流,例如Sony在2004年9月中旬,在日本市场一口气了5款高端VDR,它们配置的硬盘容量从120GB~400GB不等,折合成人民币的价位在5400~11000元之间,有些机型还将游戏机、VHS录像机等功能整合在一起。Toshiba几乎在同期的旗舰机型RD-X5,则配置600GB容量的硬盘,能以最高画质录制和保存140小时的节目,而在最低画质模式下可连续录制1071小时,其价位在13000元人民币左右。

此外,为了降低成本,有些VDR省略了硬盘,直接向光盘录制节目,国内市场当前为数不多的VDR中,主要是这种产品。例如价格率先降到2000元以下的万利达VDR,通过一张DVD+R或DVD+RW盘片,在高画质模式下最多可连续录制约1小时的清晰电视节目。

DVD加速-苏锋 季冰

2004年9月,DVD刻录机突然爆发,BenQ、Asus、Philips、Pioneer、Samsung等等品牌集中火力先后举行了其16×DVD刻录机新品的活动,一夜之间,似乎DVD刻录机已经成为了光存储领域惟一的焦点。DVD刻录时代是否已经全面到来?现在的16×DVD刻录机和盘片使用起来怎么样?今后的DVD刻录还会有哪些热点?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高速低价时代到来

谁都没有想到,DVD刻录的技术、产品与市场的发展速度,在2004年会如此之快。在今年4月份我们进行的DVD刻录机评测专题中,8倍速的DVD刻录机才刚刚站住阵脚,半年过后,16倍速的产品已经无情地淘汰了过去的旧型号。刻录速度的提升,或许对大家来说还是意料之中的,但主流产品价格的迅速下降,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半年之前,8倍速的主流机型普遍的价格是1300元左右,而如今的16倍速DVD刻录机,价格普遍在千元以内,BenQ的一款双16倍速机型DW1610(未参加本次测试)甚至报出了699元的低价。据我们掌握的消息,国际上为各大品牌做代工的OEM厂商,16倍速DVD刻录机的报价普遍只有60~70美元。由此可见,DVD刻录机在提升速度的同时,生产成本实际上是在同步下降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可以用更少的钱买到更高规格的产品。

那么现在购买DVD刻录机时机是否成熟了呢?如果再等几个月,是不是购买起来更加划算呢?我们的看法是,如果你需要DVD刻录,那么现在就已经是比较好的购买时机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DVD刻录的速度不会无止境地增长。对于DVD+R/DVD-R来说,16倍速已经是终点。在CD-ROM/CD-RW时代,其读取速度和写入速度最终都停留在了同样一个位置――52倍速。众所周知,当前盘片规格的DVD-ROM光驱读取速度早已经达到了它的终点――16倍速,刻录速度自然也会停留在这个水平,这是由盘片的旋转速度极限决定的。在以16倍速刻录时,盘片最高的旋转速度已经接近了1万r/min,每秒钟旋转约180圈,如果大家对于这样的角速度还不是惊讶的话,我们可以把它转化为线速度:在盘片外沿(一张光盘的盘片直径是12cm左右),旋转的线速度超过了200km/h,在这样的速度下,还需要保证一个个直径只有零点几微米的数据凹坑被准确地烧录出来!目前的机械、电子机构水平,1万r/min的盘片旋转速度已经到了极限,要知道在相对密闭的空间旋转的硬盘盘片,主流的转速也不过是7200r/min。

虽然双层刻录、DVD±RW的刻录速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但由于盘片成本的原因,此类刻录应用相对于普通的单层DVD±R来说,所占的比例较小,其规格的提升对用户的吸引力相对较弱。

根据过去的规律,当平均价格接近500元的时候,这一代光存储产品就会进入爆发性的普及阶段。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夏,中国市场上的DVD刻录机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仅仅在4%左右,远远低于CD-RW的15%、DVD-ROM和CD-ROM的30%以上的市场份额。Combo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仅为8%,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中国用户对Combo认可程度较低,把它看作是过渡性质的产品,购买需求被一定程度地压制以等待更为成熟的DVD刻录产品。2004年最后这一个季度,是将DVD刻录机的市场份额提升至10%以上的关键时期,一些品牌的DVD刻录产品出货量开始出现10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自然少不了各种降价促销的狂轰乱炸,在这种情况下购买DVD刻录机自然会相当划算。

就在本次评测专题即将结束,统计各个产品的最新报价时,从Samsung那里传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2004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Samsung 将对TS-H552这款产品进行强力促销,促销期间售价仅为599元,并赠送10张三菱8× DVD+R盘片。由于截稿时这一促销活动尚未开始,其他厂商也未针对此活动作出反应(Samsung降价促销的消息在截稿时仍处于保密阶段),但是可以预料的是,一定会有相当多的厂商跟进降价,尤其是那些自己掌握研发制造核心技术的厂商。在2004年底,或许我们真的可以买到500元的16倍速DVD刻录机了。

盘片的困扰

为了进行这一次16倍速DVD刻录机的评测,我们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找能够符合最高刻录速度规格的各种格式DVD盘片。恰好,来自台湾省的铼德科技(Ritek)在北京举行了其双层DVD+R盘片的会,为我们展现了强大的DVD盘片生产制造能力,在会后,我们与铼德科技取得了联系,询问关于16倍速DVD+R以及双层盘片的供应情况。

经过紧密的沟通联络,铼德科技表示愿意为我们提供所有格式、所有当前最高规格的DVD空白盘片,并且数量充足,对此我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其实Ritek标志的盘片在CD-R时代就已经大量在市场上出现并销售,品质相当不错。通过这一次产品和随后的交流,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到铼德科技在盘片技术、生产制造方面的实力:成立于1988年的铼德科技是台湾省第一家光盘制造厂,曾经生产出台湾省第一张CD、DVD盘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盘制造厂,月产能超过2亿张,可以提供几乎所有格式、规格的盘片产品。

在这次测试中,虽然我们收到的测试产品只有5款,但仍然表现出了显著的盘片兼容性差异:在BenQ、Philips、LG的产品上,铼德16× DVD+R盘片能够顺利地以16倍速刻录成功,但是在Asus、Samsung的2款产品上,就只能以8倍速甚至4倍速进行刻录。即便是随某产品附带的16× DVD+R盘片(应该是威宝公司出品的三菱盘片),也同样不能够在所有的产品上做到完全兼容。

我们的读者可能会疑惑,买了高速的DVD刻录机,却没有盘片可用,这该如何是好?究竟应该是先有鸡(刻录机),还是该先有蛋(盘片)?其实无论是刻录机的生产厂商也好,盘片的生产厂商也好,他们在最高速产品的研发生产方面基本是同步的,具备高速规格的产品可能早就有了样品,但需要时间来进行彼此双方的验证兼容工作,在与铼德科技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16× DVD+R盘片的生产能力其实早就不成问题,但需要将盘片样品送至各大光存储生产厂进行详细的测试验证,经过大量测试认为刻录品质稳定可靠后,光存储厂商会将该盘片的信息及写入策略更新至DVD刻录机的Firmware(固件)中去,今后就可以识别出该盘片并以对应的速度进行刻录,这就像是主板需要刷新BIOS来识别和支持新推出的处理器一样。我们本次测试的产品虽然现在可能无法识别出盘片的最高刻录速度,但今后随着Firmware的更新,很可能改变这一局面。

评测方法简介

针对用户对刻录机比较关心的重点,我们定制了本次刻录机的测试方案,并修改了以往刻录机较为繁琐的测试体系,凸显出本次专题测试的小巧和高灵活性。但对产品来说,这些测试也是我们实际应用时最容易碰到的问题,相对来说更有实际意义。本次专题我们共得到了5款极具代表性的产品,它们来自Asus、BenQ、LG、Philips、Samsung。

首先,在性能表现上。我们将对所有16× DVD+R的模式进行刻录时间考察,并对相同速度模式下的DVD-R模式进行时间考察。而对DVD±RW模式和其他模式来说,各家产品刻录方式基本相同,耗时也基本都在15min左右,所以用户也无需过于计较,本次专题不再考察这些时间;

其次,在兼容性方面。从以往的测试来看,主要的兼容问题都集中在刻录光盘的识别上,而刻录好的成品盘在其他刻录机、DVD-ROM中相对都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很少立刻出现整盘无法识别的现象。另外,到截稿时本次专题中的16×光盘并未上市,各家厂商都视其为凤毛麟角,所以盘片相对很少,甚至有些产品到截稿时还没有相关的盘片到手,这让我们在兼容测试和质量测试中都增加了不少难度。本次专题中,我们得到了Ritek公司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16× DVD+R、8× DVD-R、4× DVD+R DL以及4× DVD±RW多种盘片。同时我们使用PioData 8×、Maxell 8×的DVD-R盘片作为测试基准盘片,另外多数刻录机厂家都提供了随机的16×盘片,我们的16×测试将以各家送测的盘片为首选。通过对不同盘片的速度识别,得出每款产品的兼容性指数,对刻录成功的盘片,我们再进行不同刻录机和DVD-ROM的读取测试。

相对价格来说,各款产品所提供的功能、配置高低,也将成为我们考察的重点,一款优秀的产品应该具有更加实用的功能、性能价格比。

测试结果分析

本次测试以最为常用的Nero CD-DVD Speed 3.30为惟一的测试工具,通过软件模拟或真实刻录,得到光盘刻录模式、刻录时间或刻录稳定性的客观数值,并得到相应的刻录曲线。在软件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刻录模式和刻录时间,其中黄色部分为角速度、绿色部分为线速度。不过由于刻录标尺均以16×为准,没有调整为17×或18×,致使部分最终超过16×线速度的产品在最终刻录阶段没有绿色记录线(主要针对Z-CLV产品),但这并不影响其真实成绩,具体的终结速度和刻录时间已经记录下来,只是图线略显不全。

性能冲刺 从测试结果看,目前16×产品已经具有了不错的“终极速度”,最快的产品仅用5min52s便完成了刻录任务,而其他产品也在6~7min左右结束刻录,这要比以往的8×刻录提高了1~2min。相对来说,采用CAV模式的刻录机要优于Z-CLV的产品,由于Z-CLV需要多次提速甚至长时间处于中速状态,部分产品在性能表现上不尽如人意。从刻录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动态功率调整的产品(无论何种技术),会造成刻录驱动器的频繁启动或减速,使得曲线并不好看,出现明显的连续震动。但动态功率调整为CAV带来了实际的优惠,让刻录盘能够以更高的质量和稳定性刻录成功。不过,Z-CLV刻录模式本身就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在测试中,大多数产品都能够顺利完成测试,并得到了正常的性能得分。

超速驾驶 到了16×的速度,一些刻录机厂家推出了“超速刻录”产品。Asus和BenQ是较有代表性的2款产品。所谓超速刻录,就是使用低速的盘片来尽可能的达到高速的刻录速度,同时保证刻录质量。当然,这类刻录产品都具有双16×的刻录实力,超速是它们的附加功能。从测试结果看,超速刻录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是“试刻”性质的,这点在Asus的Z-CLV模式下表现得格外突出。也就是说,产品会在刻录过程中进行刻录能力的判断,如果在高速度下能够达到质量要求或写入成功,则进行该速度的刻录。我们会看到,Asus在刻录Maxell 8× DVD-R盘片时,虽然已经识别为12×盘片,但在从8×冲刺到12×时失败,于是回到了8×继续完成刻录。而BenQ产品在识别为12×的盘片后,采用P-CAV方式将升至12×的刻录速度保持到了最后。

既然是“试刻”模式的超速,那么就肯定会有成功与不成功。从测试中的几种盘片来看,能够实现8×超12×的盘片较多,而真正能从8×超到16×的盘片则相对较少了。不过这种盘片还是存在的,但我们并不能判断哪种驱动器对哪类盘片、哪个型号的盘片就一定能够实现超刻,目前的光盘数量也不足以让我们得到准确的成功率高低的统计值。总之对用户来说,如果您选择了超速刻录这个功能,那么一定要记住,能否超速要看您选择的光盘质量了,相对来说,名牌和质量高的品牌,能超的机会多些。

兼容缺陷 不知道是标准不够完善,还是各家产品的质量问题,总之在本次测试中,16×盘片的兼容性成了一大败笔。当然,由于16×盘片还没有大批量上市,各家拿到的盘片很多也都是没有贴牌的盘,所以我们也无法得到最准确的兼容比例。但就厂家自己送测的盘来说,基本上是“仅此一家、别无他用”――自家的盘只能在自己的机器上使用,别人几乎无法识别正确速度。而我们得到的Ritek盘片,虽然无标但也是Ritek正式出品的产品,但仅有Philips一台机器能够完美识别其所有型号盘片,BenQ也可以识别多数盘片,其他产品甚至将16×盘片仅识别为2.5×。

由于盘片非常紧张,所以我们没能够完完全全地做一做16×盘片的兼容测试,不过就目前来看,兼容性一时间成了16× DVD刻录机的心病。当然这不一定是刻录机的问题,光盘制作工艺也有待考察。不过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希望用户面对的将是今后如何买到自己能用的16×盘片这样的问题,希望光盘、刻录机厂家都能逐渐调整产品,增强兼容性,给用户营造一个更好的16×环境。

整体来看,目前的16× DVD刻录机应该算是渐入佳境,单16×产品在功能上略显不足,双16×的产品则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成熟的身影,部分产品在兼容性、功能、性能上都颇具特色,让我们耳目一新。当然,整体的兼容表现需要光盘厂家和驱动器厂家共同打造,而双16×、Super-Multi也将成为各家停泊的最终港湾。

产品点评

Asus DRW-1604P

在推出了双8×产品0804P后不久,Asus便加紧脚步推出了DRW-1604P,作为一款双16×并具有4×双层刻录实力的DVD刻录机,并可读DVD-RAM,成为市场中着实不多见的顶级产品。测试表现中该机的超速能力较为强劲,但刻录性能不像我们预计的那样好。

Z-CLV是Asus一贯采用的DVD刻录模式,同时,该机也具有超速刻录(Over-Speed)功能,使用其自带的8× DVD+R盘片,我们得到了16×的刻录体验。从图线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该机在线速度6×时启动,保持线速度恒定,在刻录约400MB后第一次提速,提速成功后以8×继续刻录,在约2GB时第二次提速,然后进行12×刻录,在即将终结的4.1GB时再次提速至16×直到刻录结束。整个过程需要提速3次,而大部分刻录速度都是以8~12×刻录的,平均速度只有10.13×,所以1604P在刻录时间表现上没有什么太多优势,一张DVD+R刻录耗费时间7min15s,成绩一般。对于DVD-R来说,由于对Ritek DVD-R 8×盘片无法正确识别,我们的DVD-R测试是通过PioData 8×盘片得到的,最终它以12×刻录成功,耗时6min32s。

1604P的超速刻录模式通过逐步提速达到超速效果,在使用Maxell DVD-R 8×盘片刻录时,在刻录至近2GB时,光驱开始提速,但提速过程失败,无法实现12×刻录,所以该机继续回到8×将刻录完成,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刻录曲线有一个明显的降速初始化过程,为新的速度重新启动的步骤。可见,这种刻录方式还是比较安全稳妥的,对无法实现的速度,刻录机会自行调整以减少损失,但对不同盘片的超速能力也有很大差别,甚至是同一品牌型号的不同盘片。至于4×的双层刻录,到最后我们也没能实现,无论是4×的DL盘片还是将2.4× DL盘片超到4×,都没有正确识别或刻录成功。

1604P依然提供了FlextraLink(缓冲欠载保护的废盘终结刻录技术)、FlextraSpeed(智能型刻录速度调整技术)以及DDSSⅡ(第二代双层悬吊防震系统)等技术,可更好地节省系统资源并保护刻录稳定进行。

BenQ DW1620

在DW1620的包装盒上,我们就能看到醒目的“特别提示:可使部分8×盘片以12×或16×刻录”,能超速刻录便是这款双16×刻录机的特色之一。DW1620同时具有支持D9双层刻录(Double Layer、DL)的功能,是目前DVD刻录机中的尖端产品。测试中该机表现出很好的性能和不错的兼容能力。

和BenQ一贯的刻录机型风格相同,DW1620也支持黑、米、银3种不同色彩的面板,造型朴实圆滑,用户在购买时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来与机箱搭配。该机支持双模式的16×刻录,在DVD+R测试中(Ritek 16×盘片),我们会看到DW1620采用CAV模式进行刻录,角速度恒定在9000r/min左右,而线速度最终达到16×,整个刻录时间为6min4s,表现出16×刻录的高速特性。由于采用了WOPCⅡ(Walking Optimal Power Control Ⅱ)技术,在刻录时该机会随时调整刻录功率,以满足线速度跨越增加时不会出现刻录异常,正因如此,我们也会在刻录曲线上看到不停“跳水”的线速度和角速度,调整功率会让刻录速度有所改变,不过这不但不会影响刻录质量,反而会让光盘具有更好的可读性和稳定性。16×DVD-R测试则表现得非常平稳,同样采用CAV模式,耗时6min24s。

超速刻录是DW1620的招牌功能,我们采用了PioData和Maxell的8× DVD-R盘片以及一张8×DVD+R盘片测试,结果基本让人满意,DW1620对PioData直接识别为16×盘片,并采用CAV模式刻录成功,而Maxell 8×和另一张DVD+R盘片都以12×刻录成功。刻录后的盘片在质量读取测试中,表现都很正常。理论上说,如果刻录机能够识别到正确的速度,那么刻录将不会因为速度不当而造成失败,由于盘片数量有限,我们无法证实该点,但显而易见的是,DW1620在刻录过程中的转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8×、12×等提速阶段,如果盘片校验失败,那么DW1620会转为P-CAV模式,降低角速度保持线速度直到刻录终止。不过,超速刻录并不代表刻录机的盘片兼容性会有所提高,测试中DW1620对一些16×盘片也只能识别为12×刻录,可超的盘片需要较好的质量。

DW1620采用WOPCⅡ动态激光智导、BLER OPC增强外圈刻录品质、Lossless Link防刻死、Tilt Control保持光束90°刻入光盘等技术,让刻录变得更加高质量。同时Book Type Management易容术也是BenQ一贯独有的高级兼容性软件,可让DVD±R/RW盘片变为DVD-ROM格式,从而被更多的DVD播放机识别。

LG GSA-4160B

这是本次送测的惟一一款Super Multi刻录机,LG GSA-4160B在支持DVD±R/RW的同时,也支持DVD-RAM刻录,也就是说它支持所有DVD刻录格式,购买该机可谓一步到位了。

测试中LG对16× DVD+R采用Z-CLV模式进行刻录,通过多段提速的方式最终实现16×刻录,但它的提速模式快而密,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平均速度。该机6×起刻,200MB后便进入8×,800MB进入10×、1.6GB进入12×、2.5GB进入14×、3.9GB进入16×完成刻录(以上均为线速度)。可以看到,4160B的提速分布相当细密,经过5次提速,使用6种速度进行通盘刻录,保障在各种不同的速度下,线速度不会失去稳定性而造成刻录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虽然提速细密,但其主要刻录阶段都集中在10~14×之间,所以平均刻录速度已然达到了11.68×,整体耗时仅6min11s,在Z-CLV的产品中算是佼佼者了。8×的DVD-R刻录相对更加稳定,6×进行400MB,然后8×刻录完成,同样采用Z-CLV方式,耗时7min46s。5× DVD-RAM格式可算是目前的顶级速度,不过我们没有找到这样的光盘配合测试。

Super Link防刻死技术有助于LG GSA-4160B提高刻录品质,减小缓冲区欠载带来的危害。针对噪音问题,LG具有CSS动态双悬挂减震系统,减少了盘片震动,不仅能提高刻录品质,还使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减少,更加人性化。

Philips DVDR 1620K

与众不同的面板继续保持着Philips刻录产品一贯的闪光点。在光存储领域中,Philips一直以其高品质的姿态示人,此次送测的DVDR 1620K是其16×产品中最为高端的一款新品,虽然不是双模式16×产品,但其较好的性能和出色的兼容、稳定性,都表现出高端的大厂风范。

1620K支持16×DVD+R刻录,在测试中,该机可以很好地识别Ritek DVD+R 16×盘片,在角速度6×左右初始刻录,并采用CAV方式直至刻录完成,由于采用了随机功率校正(RUNNING OPC)技术,该机在写入时为了保证一直提升的线速度数据准确、写入稳定,会随机调整刻录功率,从而让刻录的速度和刻录信息更加高质稳定。整个刻录过程耗时5min52s,是送测产品中表现最好的一款,充分体现了16×刻录的优越性。采用P-CAV 模式刻录的DVD-R 8×方式表现一般,虽然从7×起刻角度速恒定,通过400MB升入8×到刻录完毕,耗时8min5s,相对同类产品或Z-CLV产品表现一般。

1620K采用了随机功率校正(RUNNING OPC)技术、热平衡刻写(THERMO-BALANCE)和无缝连接(SEAMLESS LINK)技术。热平衡刻写在刻录时会对试刻过的一段刻痕长度做出精确测量,并定出刻痕长度误差和刻录功率的对应关系,这样适当地动态调整刻录脉冲(pulse)以改善刻录质量。 而无缝连接是一种断点连接和防刻死技术,Philips实现的断点间距小于0.03mm,是相当高级别的防刻死方案,可保证更佳的刻录质量和更高的读盘速度。

Samsung TS-H552

“金将军”系列刻录产品在市场中以高端自居,金色的机身和面板式样,让我们再次领略到Samsung在光存储领域中的实力。不过在测试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麻烦,由于缺少光盘,我们无法测试其标称12×的DVD-R性能,而16× DVD+R性能也因为兼容性问题没有得到最后的解决。

TS-H552采用P-CAV局部恒定角速度的刻录方式,同时还采用了SAT智能速度优化技术,对于各种盘片可自动优化刻录速度,保证最佳刻录效果。在DVD-R刻录中,我们仅通过PioData 8×光盘进行刻录,该机从5×起刻,保持角速度恒定线速度提升,在刻录至1.3GB数据时,达到8×线速度,至刻录完成,整个过程平稳流畅,不过相对较慢的提速和起速,让其在速度表现中略逊色于同类产品。由于DVD+R产品紧缺,同时在惟一的16×盘片中,该机刻录至外圈时出现问题,没能最终完成测试,所以该机的16× DVD+R性能测试暂缺。但我们通过残存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它采用CAV模式进行刻录,曲线非常平稳,平滑上升,速度较快,没能得到最终结果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希望这是测试产品个体上的差异所致。

Double-OPC双路激光智导技术根据盘片不同状况可自动优化激光功率,保证最佳刻录质量;TAC智能倾斜补偿技术,全程保持激光束与盘片垂直,保持最佳的刻录条件;还有先进的防刻死技术,确保由于多任务操作或PC性能引起的缓存欠载情况下,仍能保证刻录可靠性。再加上速度调节技术、倾斜传动补偿、双倍最佳功率控制、寂静脉宽调制自动滚珠平衡系统等等诸多技术,让TS-H552具有更加优秀的刻录特性。

DVD刻录未来看点

在很快就要到来的2005年,我们还能够在DVD刻录机上见到那些变化?除了价格上的变化以外,DVD刻录机是否真的已经走到了终点?当然不是。首先在刻录规格上,目前的产品还有提高的余地,例如DVD±RW和双层DVD±R盘片,都有望继续提升速度至8×。高速盘片的普及降价也是未来几个月最重要的看点之一,三菱、铼德、BenQ等品牌的盘片都有可能伴随着刻录机的促销而进行捆绑赠送或者大幅降价。为了满足小机箱台式机的需求,DVD刻录机还会进行瘦身运动,这一次参加测试的Samsung TS-H552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其体积(机身长度)和重量都明显小于其他几款参测产品。

除此之外,在DVD刻录的软件应用方面各大厂商也会做一些文章,因为DVD刻录的一大用途就是DV影片到DVD影碟的制作,通过更加智能化的应用软件可以大大简化用户的操作,提高用户的使用积极性。

Best Buy

由于对产品规格的严格要求以及国庆假期带来的进度压力,来得及参加本次评测的产品只有5款,但都是业内的领导厂商,并且代表了不同的阵营。在评测过程中,由于对应最高规格的盘片兼容性还不是很理想,测试结果不是非常全面。此外,由Samsung降价促销引发的价格体系变化尚未看到结果,我们很难挑选出一款最值得大家购买的产品,因此我们的Best Buy大奖暂时空缺。但这并不代表本次参加评测的5款产品不够优秀,换种角度说,我们认为这5款产品在价格成熟稳定时都值得考虑。var _userid = '';var _siteid =2230;var _istoken = 1;var _model = 'Model03'; WebPageSpeed =172; Urchin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