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仿生学 第1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仿生学 第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碟中谍4》呢?在这部电影中,阿汤哥借助一副壁虎手套,一步一个“手印”地攀爬在世界第一高楼——迪拜的哈利法塔的玻璃墙上。这种飞檐走壁的本领,真是让人羡慕不已,我们不禁要问:这么功能强大的手套,究竟存在不存在,又是应用的什么原理呢?

答案很简单,这种手套确实存在。早在2008年,就有人利用壁虎手套爬墙了,只不过远没有电影中那么潇洒帅气,也没有广泛应用。至于这种壁虎手套的原理,当然要从壁虎说起了。

众所周知,虽然壁虎长得不帅,但人家可是飞檐走壁的高手,在天花板上玩倒挂,在墙面上玩攀爬,毫无压力。这些高难度的动作,早就引起了人们对壁虎的注意。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这种独特的“天赋”,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而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又提出诸如脚底有黏液、吸盘、静电等说法,但都被相继了。后来,随着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出现,科学家发现壁虎的脚底板上布满了细小的刚毛,这些看似小钩子一样的刚毛末端,实际上是开叉的,每根刚毛都分成了100根~1000根更细的绒毛。这些绒毛极大地增加了壁虎脚掌的面积,尤其是当壁虎攀在那些粗糙的物体表面时,这些绒毛更能填满那些细小的坑洼。数量众多的绒毛,增加了壁虎脚掌和墙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彼此“粘”在一起。借此,壁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摆出各种高难度的姿势。

大家的衣服或书包上,肯定都有一撕就开的魔术贴吧。壁虎脚掌与墙面的关系,就像是魔术贴的两片,原理也是一样的。我们所说的壁虎手套,正是通过对壁虎脚掌结构的研究和仿造,应用这种原理“盗版”出来的。而且啊,我们“盗用”其他生物的“超能力”,远不止这么一次,甚至形成了一门学科。

仿生学

其实,幻化多奇的自然界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思想、文化、技术发明的灵感源泉。为了生存和繁衍,自然界的生物不断地进化出各种结构与功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聪明的人类,在适应自然的同时,也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学习自然,为己所用。而这种向自然“取经”的方法,即为仿生学。

顾名思义,仿生学是一门模仿生物的学科,利用生物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和信息加工的处理过程等,来改善现有的设备、技术,或研制出新型机械、建筑结构等各种新技术。它算得上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古代就有鲁班从带齿的草身上获得灵感,发明锯的故事;也有通过模仿游鱼,凿木为船的佳话;还有观察万物形态,发明象形文字的事实。西方有模仿飞鸟制造飞行器的尝试,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科学家达·芬奇就曾画过飞行器的草图。在后人的努力下,这种对翱翔天空的向往,也随着飞机的诞生成为现实。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仿生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科技的发展,总是一次次地颠覆我们的想象,仿生学也不例外。由于自然界的生物形态本来就是丰富多样的,可供借鉴的东西数不胜数,因此仿生学将眼光放在了生物的各个方面,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研制出来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大体来说,仿生学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力学仿生、分子仿生、能量仿生、信息与控制仿生。

想必大家早被这些看似深奥的术语搞迷糊了,其实,仿生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你不妨往下看。

蝙蝠的启示——眼见为虚,耳听为实

估计大家都有过走夜路的经历,黑黢黢的天让人心惊胆战,一不小心还会摔一跤。然而,“黑夜精灵”蝙蝠却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在夜晚照样能敏捷地变换飞行方向和速度,快速捕捉飞虫,从不会撞到什么东西。

为了搞清楚蝙蝠的“超能力”,科学家可是挖空了心思,先是蒙上人家的眼睛,又塞住人家的嘴巴,后来还堵住人家的耳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发现,蝙蝠的眼睛简直是个摆设,人家是用耳朵和嘴巴来“看”的(难怪它的耳朵那么大)。原来,在飞行过程中,蝙蝠的喉内会产生一种超声波,通过嘴或鼻孔发射出来。遇到障碍物时,超声波便被反射回来,由耳朵接收。蝙蝠通过分析回声的声音特征,确定物体的方位和性质,并决定接下来的行动——若是食物便捕捉,是障碍物便躲开。人们把这种根据回声探测目标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得益于这个超强的定位系统,蝙蝠的分辨力和灵活性惊人!有人统计,蝙蝠能在几秒钟内捕捉到一只昆虫,一分钟可以捕捉十几只。同时,蝙蝠还有超强的抗干扰能力,能从杂乱无章的噪声中分辨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不受干扰。

蝙蝠的这套“回声定位”系统,堪称“活雷达”。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制造了盲人使用的探路仪。这种探路仪内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有了它,盲人也可以“发现”电线杆、台阶、桥上的人等,从而快速、有效地避开障碍。如今,有类似作用的“超声眼镜”也已制成。蝙蝠不仅要知道目标的距离和方位,还要知道对方的运动速度,这样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飞行路线,而用于监测天气的多普勒气象雷达运用的也正是这个原理。利用它,人们可以更为准确、及时地对天气和气象灾害进行预报。

爱“装”才会赢

若要向动物请教生存心得,它们估计会说:“装呗。”的确,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动物们必须进化出各种伪装术,来应付不请自来的袭击。它们或者随时随地变化身体的颜色来掩护自己,变色龙当属代表;亦或是模仿周围物体的形态,与环境融为一体,枯叶蝶便是一例;甚至会模仿比自己强悍的生物的形态,来“吓唬”入侵者,蚂蚁当仁不让。不过,任它们怎么伪装,还是逃不过科学家的火眼金睛,还反过来被我们所利用。五彩斑斓的蝴蝶在军事上的应用,就是一个好例子。

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苏联列宁格勒,一位昆虫学家和他的战友被困在列宁格勒。德军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对方,这对于没有任何掩护的城市和部队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一天,这位昆虫学家发现营地附近停满了蝴蝶,欣赏美景之余,他的目光突然停留在了蝴蝶的翅膀上——翅膀上各种各样的色彩,仿佛让蝴蝶“消失”在花丛中,这不是最好的防护服吗?他顿时心潮澎湃,恨不得马上搬来红、黄、绿三大桶颜料就往自己身上泼。于是,他在军事设施上覆盖了一层蝴蝶花纹般的伪装,给自己的军事基地“穿”了一件花色繁多的“隐身服”。因此,德军的阴谋变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列宁格勒安然无恙。根据同样的原理,人们生产出了迷彩服,使士兵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