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考生应注意的常见报刊错误概念拾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考生应注意的常见报刊错误概念拾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就高考考生注意的常见报刊错误概念展开论述,并列举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考 考生 常见 报刊 错误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一、“三甲”并非前三名

现在媒体经常把比赛前三名用“名列三甲”来表示,比赛的获胜者――冠军、亚军、季军用状元、榜眼、探花来代指;也有很多人认为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都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才出现“三甲”的说法。“甲”乃等级之意,是科举考试中进士的等级分类,是指“三个等第”,而不是指“前三名”。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分为“三甲”,即一甲、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是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剩下的约200人左右称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所以状元、榜眼、探花应该被称为“一甲”或“第一甲”,绝不能被称为三甲。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末等。

二、“压轴”=“最后”?

压轴原是戏曲术语,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是“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倒数第二出则为“压轴”,最后一出称作“大轴”。由于一场戏长达五、六个小时,许多观众等不及终场便离席,因此戏班常把头牌演员演的重头戏安排在倒数第二出,即“压轴戏”。

所以“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如今一些报纸杂志将“压轴”误用为“最后”,显然是不对的。

三、“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

“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语义不尽相同,常常被混用。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如:这几位老演员演得不瘟不火,恰如其分。

而“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这两个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被收录,但是《人民日报》中却多次使用了“不温不火”这个词。如:

“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1994年8月23日)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1996年1月18日)

结合语境,这两句话中的“不温不火”分别有“性情温和”和“销售行情不火爆”的意思。

“不愠不火”中的“愠(yùn)”指“发火”,现在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平和、不发火,例如:他对传言不愠不火。

因此,“不瘟不火”用于戏曲表演,而“不温不火”指性情温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不愠不火”指性格平和。“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是应运而生的两个新词汇,我们要注意这类词汇,通过实践灵活地掌握它们的用法;不过高考考生还是应该以词典为主,牢记“不瘟不火”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