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当前岩矿鉴定与选矿实验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当前岩矿鉴定与选矿实验之间存在的衔接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岩矿鉴定是选矿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交的岩矿鉴定报告是指导选矿试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领域,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由来已久。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当前岩矿鉴定选矿试验之间存在的问题展开简要的讨论,浅层次的提出解决方案,供各位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者参考。

[关键字]岩矿鉴定 选矿实验 代表性 矿物粒度 扫描电镜

[中图分类号] P57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30-1

0 引言

当前,岩矿鉴定与选矿之间存在较大的衔接问题,岩矿鉴定人员认为选矿者不认真阅读鉴定报告、不按流程设计实验;选矿工作者往往抱怨岩矿鉴定报告偏离实际情况,其实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误解。下面,就岩矿鉴定与选矿试验之间存在的几个衔接问题来提出解决和改进的方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样品代表性问题

由于岩矿鉴定与选矿实验的工作目的不同,在样品采集的过程中,岩矿鉴定样品需求量较少,为了保证切割之后能够有足够的目标矿物,往往偏向采集矿区品位较高的样品。而选矿样品的需求量较大,为了体现矿区的整体特征,往往需要采集矿区各个矿脉的矿石样品甚至围岩样品进行品位的配平。故导致岩矿鉴定报告中目标矿物与选矿实验的差异较大,具体体现在矿物粒度偏大、含量偏高、自形程度偏高、解离程度更优等方面,影响了岩矿鉴定报告对于选矿的指导作用,甚至产生误导。

1.2 传统矿物粒度描述误区

对于矿物粒度的描述,岩矿鉴定工作中普遍采用的描述方法为:粒状矿物采用其最长直接代表其粒径;柱状、针状矿物以其延展的长度代表其粒径。如图中所示的辉铋矿,一般地,其粒度大小为约120um,磨矿粒径约100目,但在实际的磨矿过程中,需要研磨至约1000目(约15um)时,才能较好的解离。注:辉铜矿(Cc)。故而对于柱状、针状矿物,其磨矿粒径等于其短轴长度,选矿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岩矿鉴定报告中也应当明确指出。

1.3 过于依赖现代电子显微镜导致的误区。

随着科技水平发展,现代化、智能化的电子显微镜被广泛的应用于选矿试验中。现代电子显微镜在精确度和清晰度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配备能谱系统的显微镜更能分析样品中各种元素的含量。这些优越性使得有的选矿工作的同事认为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失去使用价值,将样品直接送往电子显微镜进行分析,以节约成本。这种盲目送样存在较大的误区,往往造成样品区域无目标矿物、目标矿物含量异常以及样品缺乏代表性等问题,最终导致分析结果无效,造成更多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另外,现代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一般要求样品破碎且粒级小于1毫米。所以,其测定的矿物粒度等级较自然矿石的粒度等级偏低,不能够作为设计磨矿流程的依据。对于样品中目标矿物粒级较粗或者存在以两种、两种以上粒度等级的情况,必须先进行岩石、矿石的薄片、光片鉴定。

总体而言,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选矿工作人员对岩矿鉴定工作的重视不够;其次是岩矿鉴定工作人员在处理选矿样品时往往延用地质调查中的描述习惯。第三是从事两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反馈。

2 解决方法

2.1 重视基础鉴定工作。脚踏实地进行选矿试验

拒绝浮躁和盲目的选矿试验,从基础的鉴定工作做起,在充分了解矿石和目标矿物的各种特征之后,再进行设计选矿试验的设计,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

注重沟通,及时交流与反馈问题

在选矿样品送检之初,应当向鉴定人员说明需要观测的矿物种类,介绍矿区基本地质情况,说明需要重点鉴定的内容。获得岩矿鉴定报告之后,如有疑虑,应当及时的与鉴定人员联系,良好的交流与反馈,能偶化解许多不必要的波折,促进经验的积累。

2.3 相互学习基础专业知识

选矿、鉴定的工作人员应当适当的学习对方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的专业术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3 岩矿鉴定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作为一名岩矿鉴定人员,就岩矿鉴定工作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1)样品采集。对于以选矿为目标的岩矿鉴定样品,在采集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样品代表性为题,最好能够结合野外实地的地质状况,同时兼顾到品位上较为悬殊的矿体,适当加大样品数量,以确保样品的代表性。

(2)报告突出重点。相对于区域地质调查样品,选矿样品对于岩矿鉴定的要求有所不同,突出体现为其对于金属矿物的鉴定要求较高,需要详细描述目标矿物的粒度分布、形态和结构特征、目标矿物于脉石矿物的嵌布关系和易接粒度等。对于这些内容,鉴定者应当根据所见,以突出的位置和较大的篇幅重点记录。

4 结语

岩矿鉴定与选矿试验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经过多年的积累的。对于这些问题也有很多专家和人事提出过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但是这些问题到了当下依然存在,并随者检测技术的发展产生出新的问题,这就说明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刘云忠,成金华,陈军.中国地质工作发展与未来需求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28-32.

[2]汤志勇,邱海鸥,郑洪涛.岩石矿物分析[J].分析实验室,2008(10):18-19.

[3]罗华翠,付小方.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岩矿鉴定的有关问题探讨于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