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两大特点与要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两大特点与要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任务的规定性与表达的封闭性

任务驱动作文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这是对写作任务的规定。因此,考生写作绝不允许离开“任务”的规定性而天马行空。考生的说理应该紧扣此“事”,缘“事”而发,紧紧围绕材料这个“事”的内容及含意,选择最好的角度作文,抓住材料本身给人的启发展开。这类题型写作目的更加明确,写作要求更加单一,考生的思想是被“被关在笼子里跳舞”。

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多样性、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命题既继承了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比如2016年作文中“写信”“谁更有风采”权衡与选择等任务的规定,考生只能限定在这个“圈子”里发挥,考查学生的思想维度和深度。

任务的规定性让考生在文体、内容、立意构思以及使用材料方面受到限定,体现了表达的封闭性,这些封闭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材料作文对待题外素材,可以联想开去,旁征博引,甚至分段排列论证中心观点;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待题外素材,却强调适度引用,一般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而忌讳以“段落论证”的形式出现。目的就是让考生将议论聚焦到材料所指向的主题上,或就事论事,或就事说理,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考生个性表达,防止熟背课外素材后的套作。

第二,一般用议论性或者规定的其他文体形式(如2015年Ⅰ卷的书信)构思成文。

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向于让学生写论述文,而无论是学术型的论文,还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议论文,本质上都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也就是说,考生应该在掌握一定事例的前提下,针对所给材料提出问题,进而通过分析、归纳、演绎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其实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已经暗合了这样的要求,给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紧扣任务指令――事件和联想想象,就事论事,集中精力论透一点,论证通过自己的分析说理,最终给出解决方法。

第三,“暗示”也是规定,构思也要限定在隐含的范围内。

任务驱动型作文往往在材料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观点,它们的关系往往是相同、相反、相对、递进等等,比如“这三个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考生必须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说明其最具“风采”的原因及自己的思考过程。“更”字表明写法必须是比较、对比,从而确立、论证自己的观点。

这类作文要求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比较的内容、比较的点均来自材料,考生必须找到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必须有足够的事实支撑自己的观点,并作出入情入理的分析论证。

第四,文章既然是驱动作者自己表达,就要突出“你怎么看”,呈现考生的思考与认知。

高考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功能决定了高考作文命题要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考查学生的思维潜质。比如广东二模要求考生站在一方“回应人们的非议,表明你的态度”,理性客观地阐述“你”的看法。这样的作文题,材料叙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无异,只不过加了一个任务性的写作要求,驱动“你”去就事件或现象谈看法,做选择。

任务型写作要求考生去发表议论的主题,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所以,考生可以从命题者给出的论题里找到中心词、关键句,把握材料的含意和核心立意,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无论就事论事还是就事论理都要缘“事”而发,不能另起炉灶。

如果用放风筝来打比方,考生就好比放风筝的人,文章的思想就是考生放飞的风筝,思想飞得再高,它也不能离开手中的线――材料的核心立意,因为它是考生思想的根基。

二、观点的争议性与说理的思辨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所给材料容易激发读者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有些观点甚至截然相反,水火不容。比如下面一道作文题: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二十八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个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女教师”是小题大做还是防微杜渐?学生是自作自受、吃堑长智还是得不偿失?家长是越位干预还是敢于发声?学校是审时度势、顺应民心还是游移不定、缺乏担当?每一方力量都有正与反的双向选择。

比如2016年的漫画作文,通过对内容的鉴赏和分析,通过对现实的联想和想象,人们对事件产生无限的争议也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从奖惩标准看,高分被责打,低分却被奖励;该表扬的被苛责,该批评却被赏识。评价标准岂能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但如果从奖惩的对象看,100分到98分也是退步。对一个医生来说,这2分误差可能就是2条人命;如果对航天飞机来说,2个零件的损坏可能就是一次灾难。责打有没有道理?表扬和批评也不能机械操作,要看对象,评价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如果从评价的目的看,苛责是为了创造一流,严格可以做到精益求精;赏识有利于信心增强,宽松可以做到激励进步……快牛需要鞭策,慢牛更需要喂草。

这些矛盾的、对立的观点不能不激发考生深刻思考:制定标准是一个问题,如何按标准行事又是一个问题;社会公正需要统一标准,但不要用一把尺子量天下;简单对比可能事与愿违,因人而异反而产生奇迹;真理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是真理,标准的差异不一定危害社会公正,奖惩的灵活带来生机与活力……

材料越有争议性,就越有启发性,越能激发考生思考,而对命题者来说,考查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了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一般要“指令”考生写成什么文体,写作什么内容,指令问题的焦点和写作的着力点。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写作的要求,考生作文应该紧扣材料内容,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深入探究和思考,按“规定动作”行动,“在钢丝绳上跳出最美的舞蹈”,在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真实表达、个性表达和理性表达。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