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与“情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与“情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沟通,是学生语言与文本语言的沟通,是学生情感与文中人物情感的沟通,是学生思想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当然也是师生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立体式、交互性的沟通,绝不是单一的、浅层面的沟通。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这种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张扬个性的对话,就是洋溢情感的沟通。

一、 对话,激发学生在感知中进入情感参与

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知也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面对文本(即阅读材料),必须完成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这一“心理过程”必须是学生情感参与的过程,如果阅读教学中只有认知,没有情感,就如同油绿的树叶榨干了水分,绚丽的鲜花抽调了色彩。因此,阅读教学要用响亮的朗读来刺激学生的语言直觉,以对话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引导学生充分感知阅读材料之后的对话,教师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读准哪个字音,理解哪个词语,而更重要的是关注:读了这篇文章,学生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学生因何而激动、悲戚、忧伤和喜悦。要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分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对人物情感的感受,对作者思想的体会,使学生进入乐作者之乐,悲人物之悲的阅读心境,并以积极的情感参与阅读的全过程。

如学习《我的战友》,在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之后,师生围绕“读了课文,想到了什么”这一话题进行对话,学生可能想到了被“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的危险处境,可能想到了“像千斤巨石,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惊人毅力,可能想到了“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我忍不住不看”的复杂心情等等。学生能够想到,就一定会围绕他们所“想到的”,以丰富的情感去阅读文章,去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在“对话”中与大家一起交流。这种建立在学生大胆揣摩文本语言和积极的情感参与的对话,把学生带进了阅读的空天阔海,使学生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 对话,促使学生在感受中进行情感体验

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初步的感知,并伴有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带入文本的殿堂去感受,或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这种“揣摩”、“体会”、“领悟”都应引导学生去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上的对话、情感上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师生间的一问一答。费尔巴哈说过:“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为感情只能为感情所理解”。如果没有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特感受,没有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情感体验,那么,即使学生有发展,可能发展的只是学生的语言,淡化的就是学生的精神培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被人为地割裂开来,就谈不上二者的统一,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就难以在语文教学之中实现“同构共生”。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要引导学生在弄清地震中父亲与儿子分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基础上,师生围绕“父亲和儿子为什么这样想”的话题进行对话,学生联系自身的某些经历,进行换位体验,便能较好地揣摩父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去领悟“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感受他们之间的无限亲情。

三、对话,帮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情感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过程,也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所谓感悟,即受到感动而醒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抓住能触动学生内心、引起学生情感共振的话题进行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去悟语言之妙,悟亲情之深,悟友情之真,悟自然之美,悟生命之贵等,使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情感得到升华,胸怀得到荡涤。

学习《“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要引导学生围绕“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展开议论,学生从“我”的“得意洋洋”到“扑到床上痛哭起来”,从“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到“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去内掘文章内容,外联生活实际,悟出“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的真正含义,从而帮助学生从生活的多个层面中体验亲情,使学生悟出在人生道路中“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的意义和方法。

“沟通从心开始”,“对话从情开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要以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以学生之情感受文本之情,再以文本之情陶冶学生之情。在学生、老师、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共同荡起情感的涟漪。让学生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贵起来,用文中凸现出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充实自己的思想流脉,支撑自己的人格大山。从而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并以此促使自己走向真、善、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