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追寻常态课有效教学的“支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追寻常态课有效教学的“支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尤其是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等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精彩灵动的课堂教学画面,因此有些教师仅醉心满足于几节优质课,认为学生就能获得最大化发展。然而新课程改革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学生的发展应立足于平时常态课教学。因此教师必须重视、锤炼常态课教学,找准学生思维发展的“支点”,落实学生的有效学习,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化思维的舞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一、唤醒主体意识,建构生命成长的生态环境

教学活动存在于课堂这一特殊的环境中,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主要场所。而学生的有效学习离不开宽松、自由、安全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细心呵护,构建生命成长的生态环境。首先应尊重、信任每一名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顾虑感,使其敢于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尤其在面对错误和失败时更应如此;其次应鼓励、欣赏他们的每一次积极表现,激励他们大胆展示自我,使其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超越自我。

二、找准“支点”,扎实过程,促进学习活动开展

1.动手操作

新课标提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必经阶段,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数学资源,搭建自主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如教苏教版六(下)《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用圆柱形纸盒(小薯片盒),先通过剪、量、算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薯片盒的侧面积的方法,再集体展示思辨:沿纸盒的高剪开,计算展开后的长方形面积;或沿斜线剪开,计算展开后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直观经验,并沟通了两种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及时优化,接着媒体演示,抽取出转化后的数学模型,再通过集体摸索,感悟两者联系,使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完全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轻松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2.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凝神静思,化实为虚,抽取数学模型,锤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现知识的联结与组合,摆脱定向思维的羁绊,发挥其创造性的认识功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苏教版六(上)《圆柱体积计算》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学,初步理解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探索体积计算的方法,再通过多媒体具体演示: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切拼成长方体的过程其间引导学生两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圆柱底面等分的份数越多(如32份、64份、128份……),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渗透了极限数学思想。第二次在学生充分观察媒体演示后,引导学生集体想象切拼过程,在脑中画一画,摸一摸,比一比,找出切拼后的长方体与圆柱之间的联系,顺势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甚至有学生得出: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高来计算圆柱的体积,虽出乎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借助想象,使学生经历了一次有趣的数学“体操”,实现学生思维从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的整体提升过程,进一步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自觉反思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最佳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如教苏教版五(上)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时,在学生自主探索,将各种围法整理成表格(如上表)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自觉反思探索过程,探寻数学问题中所隐藏的数学规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与宽的和也是一定的。从而感悟出数学知识背后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即先确定长与宽的和,再有条理地列举出不同的长方形,深化了对一一列举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4.拓展应用

新课结束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已习得的知识经验,实现适度课内拓展或课内向课外延伸,促进深层次的应用、引导学生再探索,使学生沉静在“意犹未尽”的积极情绪之中,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课内向课外拓展题:三(上)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我安排学生放学回家后先掂一掂、估一估,再用弹簧秤、台秤或电子秤称一称身边常见物品的重量。

总之,只有立足于常态课教学,学生的有效发展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常态课更需要教师能以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实施教学,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地把握好教学的动态平衡,找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支点”,创新组织教学的实践过程,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实现学生的最大化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