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华礼仪中的敬与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华礼仪中的敬与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始终把“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标志,看作是德之全体。礼是仁的体现,两者是表里关系。我们要懂得尊重,要懂得自谦,要懂得礼尚往来。

礼仪是世界上各民族都有的文化现象,任何一个民族,当它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出现属于自己民族的礼仪。世界上的礼仪是千姿百态的,由于地理、历史、生活等原因,不同民族的礼仪无不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然而大多数民族的礼仪都只是人跟人交际的一种形式,只有中国的礼大到无所不包,而且其背后蕴含着很深的思想。

中华自古有“礼义之邦”的美誉,从国家制度、人跟自然怎么相处、人跟人怎么相处、人何以自处,都渗透着“礼”。中华礼仪体大思精,典雅理性,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五千年文明熏陶出来的礼仪,在形式上给人非常典雅的美感,而在这些形式背后都有道德理性在支撑。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叫“礼者,理也”,前面是礼貌的“礼”,后面是道德理性的“理”。

一、礼是仁爱之心的体现

礼是什么呢?在中国人看来就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典章制度行为规范。道德理性无所不在,所以礼也无所不在。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富于仁爱之心的民族之一。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始终把“仁”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标志,看作是德之全体。礼是仁的体现,两者是表里关系,不可偏废。人而不仁,这个人就不能叫人。宋儒曾经打过一个比方,如果一个核桃没有核桃仁,那它只是个空壳,没有生命,因为有了内在的仁才能成长,才是一个核桃。人是万物的灵长,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是因为人懂仁爱。仁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它确实存在,如果我们的社会缺少了仁爱,这个社会不能长久。我们的古人很智慧,把一个抽象的范畴转换成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规范;抓住了操作规范,仁爱就体现在人们身上;只要天天践行,仁爱就能内化;

日常生活中照它做久了,仁爱就在心里生根发芽。

学术界曾经有争论,仁和礼到底哪个重要?答案是不分彼此。没有仁爱之心,礼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仪式;相反,没有礼的仪式,仁爱这个灵魂就没有地方放,它要有一个壳,一个载体。所以礼仪是我们民族仁爱之心的一个体现。

我在上课的时候问学生,你们愿意做君子还是愿意做小人?愿意做君子的人请举手,结果所有的同学都举手。尽管有一些人的行为不那么像君子,但是他也不愿意被人说是小人。君子一定要有风范,一定要有区别于小人或者普通人的地方。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君子跟一般的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君子把两个东西存在心里面,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就是爱,法国大革命提出来的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后来传到中国。其实“博爱”这个词早在《孝经》里就出现过,中国人很早就有博爱的胸怀。韩愈曾经讲“博爱之谓仁”,意思是爱天下的人才是仁者。“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君子把礼存心,心里面时时刻刻想着要去爱别人、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谁有爱心,大家一定都爱他;谁冷酷无情,大家都不喜欢他。人都是相互的,人敬我一尺,反过来我敬人一丈。

《孝经》中有句话,“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礼就是要表达对他人的尊敬而已。人要有恭敬心,恭敬心要通过礼才能体现出来。我们接待外国元首,为什么铺红地毯,为什么要有三军仪仗队,为什么放礼炮呢?这不正是在表达对这个国家的尊敬吗?我看过一个材料,说很多年前在天安门升国旗的是一个工友,升旗的时候,他把国旗卷着夹着走过去,也没人理他,他一个人把旗升上去。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不行,不足以体现这面旗帜的神圣,所以后来制定了升旗礼。现在的升旗仪式,有一个连的持枪,哪一步走到哪里,每一步干什么都有程式。每个中国人看了这样的升旗仪式,内心的一些东西就被唤醒,这种对国家、对国旗的敬意才能表达出来。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儒家经典《礼记》有四十九篇,第一篇第一句话就叫“毋不敬”,意思是不要有不敬之心。无论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同事、对事业、对我们的社会,始终要怀有一颗恭敬的心,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才能有作为。千万不要以一种调侃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去对待。所以《礼记》第一句话就说,不要有不敬之心,一个人有了不敬之心,他的精气神都是懈怠的,要始终怀有一种敬意。

曾经有人说,古代的礼都是为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服务的,对于劳动人民来说是没有礼可讲的,这话是不对的。《礼记》中讲的“礼”是什么呢?是“自卑而尊人”。@个“卑”不是卑躬屈膝,而是指谦卑。“礼”要求我们做到什么呢?就是把自己放在谦卑的、低调的位置,把他人放在尊敬的位置。哪怕对方只是一个挑担子沿街叫卖的小贩,他们也有做人的尊严。“礼”教我们不能狗眼看人低,要尊重所有人的人格,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谦卑的位置。这种恭敬心是对所有人的,它是一种博爱。

古人之间说话和通信,多用敬语、敬称,有很多表示尊敬的称呼。比如说,“君”原来指国君,或者是管着一方土地和民众的诸侯。但是我们互相之间也会有“张君”“李君”这样的称呼,尊称对方为“君”。古时候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种爵位,“公”因此也是一种敬称。20世纪40年代,同志去重庆谈判,文艺界人士见到都叫“周公”。北京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叫庞朴,2015年去世,他在世时,学术界的人都称他为“庞公”,这也是一种敬称。“卿”也是尊称,诸侯以下的等级叫卿大夫,就是一种尊称。

我要讲一个很多人经常犯的错误,比如和妻子上街,碰见熟人了,会怎么介绍?可能会说“这是我爱人”。但是“爱人”这个词我建议大家不用,因为在东亚文化圈,韩国、日本、台湾乃至到中国香港,爱人指的是情人。改革开放之初,有一些教授宴请到访的海外朋友,向他们介绍自己妻子的时候说“这是我爱人”,人家一听吓坏了,说你们太开放了,敢把情人公开带出来,还要介绍给我,这个词他们是不用的。中国四大名著里没有把妻子称人的。婆姨、媳妇、老婆,这些称谓比较俗,平常生活可以用,但难登大雅之堂。还有一个用的较多的称谓是夫人,很多领导干部这样介绍自己的妻子,“这是我夫人”。大家读《礼记》可以知道,在古代,“夫人”这个称谓是不能乱叫的,天子的配偶叫“后”,所以有王后、太后,天子称呼他的母亲为母后,称呼他的祖母为太后,普通人不能用。夫人是诸侯一级的配偶,通常我们说“少夫人”“尊夫人”,这也是一个尊称。所以千万不可以这样说,“这是您夫人?”“这是我夫人。”这就好比人家问:“您贵姓?”你回答:“我贵姓张。”这样回答就冒傻气了。现在很多人在使用“夫人”这个称谓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挺高雅、挺有文化的,实际上是闹笑话了。

古代诸侯的孩子叫公子,这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称呼。南方人喜欢把孩子叫做“崽”,比如“这是你家的崽”。这作为民间通俗的叫法可以,但在礼仪场合是不可以的。在正式场合,我们可以称呼别人的儿子为“公子”,女孩可以叫“女公子”。我去台湾开会,人家介绍“这是著名史学家某某某的女公子”,他不说女儿,因为女儿是一个平称,不含敬意。而“女公子”听起来让人有被尊重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为了表达对对方的敬意,我们还会运用很多词,比如“令”,说到对方儿子叫“令郎”,女儿叫“令爱”,“令”是美的意思。“尊”和“贤”,用的场合就更多了。“贤”是什么呢?夫妻两人同时出席某个场合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贤伉俪”而不是说“两公婆”。还有“台”字,书信上经常有“台启”“台鉴”各种说法。“台”是什么意思?中国古人以人法天,认为天上有天帝,天帝旁边有三台星――司徒、司马、司空。所以我们说“兄台”“台爱”,就是把人比作三台星,这也是一种尊敬的说法。这个“台”不能繁写,“台”跟繁写的“_”本来是两个字,后来我们把它们合并了。在表示尊称的时候如果写成“_”,那就要闹笑话了。

古汉语中还有“陛下”“阁下”“殿下”等称呼。古代通常称国君和天子为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呢?参观故宫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天子的座椅是在三层丹陛之上,谁都不敢跟他平起平坐,臣子们说话只能面对天子站在丹陛之下的人。“陛下”的本意是指站在陛下面的人,后来“陛下”变成一个代称,专门用来称呼天子。亲王不能叫陛下,而叫殿下。普通人也不能叫殿下,而叫阁下,意思是亭台楼阁下面的人,这是比较文雅的称呼。你、我、他这些词是不能出现的,不能说“你以为怎么样?”,而是“阁下以为如何?”“阁下的意见呢?”没有这些词令,表达不出来内心的尊敬。

古人除了姓、名,还有字。为什么要有字呢?古代的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母亲才会抱着孩子去见孩子他爹。大概是因为古代成活率不太高,到一百天,孩子生命状态比较稳定了,才抱到父亲那里起名。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名,只有他的长辈或者是国君才可以叫名,其他的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小孩小时候有小名,成年再喊他小名就不雅了,比如北方很多人小名叫“狗蛋”“狗剩”,成年后再称就太不雅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怎么办呢?所以在名之外要取个字,互相之间称字,这是一种尊敬。比如说纪晓岚,他姓纪名昀,字晓岚,称他纪晓岚是λ的一种尊重。但是现在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编导缺乏历史知识,皇帝也叫他纪晓岚,这就是错误的。历史上的皇帝对于任何人都是直呼其名,所以皇帝应该叫他纪昀。十多年前我去韩国,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家画了一把扇子送给我,但他不知道我的字是什么,他就通过人家来问,否则他在扇面上直呼我的名这就不礼貌了。现在人们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了,我们应该恢复一下文人的传统,彼此有个字印在名片上,非常典雅。在古代的书里,称字是极其普遍的。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称他的学生就直呼其名,但是其他的人称呼孔子要称字。

一个人的名跟字往往是有联系的,给自己起字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仲是他的排行。在古代,家里兄弟按伯、仲、叔、季来排行,老大都叫伯什么,孔子的大儿子叫伯鱼。孔子在家里排行是老二,他生在尼山,他取名仲尼,尼跟丘是对应的。子贡叫端木赐,端木是姓,赐和贡也是相对应的。班固字孟坚,上面提到按伯、仲、叔、季来排行,事实上伯是嫡长子,如果不是嫡长子,则可以用孟。班固不是嫡长子,但是排行老大,所以取孟,坚就是固,他的字是孟坚。诸葛亮字孔明,孔的意思是非常,明则对应亮。史可法,字宪之,我们经常讲宪法,这是与可法有联系的。子夏叫卜商,夏朝跟商朝都是朝代。颜回字子渊,回在古文字里就是指深渊。冉耕字伯牛,现在有历史学家根据这个线索,说孔子的时候已经有牛耕田了,否则这个名字谁也不能凭空想出来。周瑜字公瑾,瑾跟瑜都是玉器。林则徐,字元抚,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林则徐出生那天,有一个姓徐的福建巡抚出巡,正好赶上大雨,巡抚到他家来躲雨。巡抚在当地的口碑非常好,林则徐的父亲非常高兴,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像巡抚一样的人,所以取名则徐。则是学习法则,意思是要向徐巡抚学习。

古代有用表字做敬称的。比如王国维叫王静安,顾炎武叫顾亭林。有用官衔做敬称的,像杜甫做过工部侍郎,我们称他杜工部;颜真卿曾经被封鲁国公,我们尊称他叫颜鲁公。另外还有称籍贯的,比如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我们称他为康南海;张之洞,直隶南皮人,人称张南皮。这都是避免称人家的名字。

在生活里我们互相见面,应该怎样表达敬意呢?现在我们一般见面,都是拍拍肩膀、搂搂脖子。样板戏《沙家浜》里有句台词:“阿庆嫂,很久不见,混得不错吧?”现在很多年轻人见面也常说,“在哪里混呢?”“混得还行吧?”混字当头,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古代的文人见面,假如是以前不认识但是听说过的,会说“久仰久仰”。什么叫“久仰”?意思是你像一座山,我长久地仰望着你,这里面包含着敬意。“幸会”也是一个表示敬意的问候语,比如“王先生,幸会幸会”,意思是我跟你会面是一种荣幸,甚至是说您到我们这儿来访问,我们倍感荣光。如果是佛教领域的有名的人,我们称之为“大德”。

有些同胞到了台湾以后回来写观感,说台湾人很雅、很有文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台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开场的时候通常会说,“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各位青年才俊”,老中青全部叫到,而且他用的词是雅的,是有敬意的。如果是夫妻两个,他会用“贤伉俪”。我在《北京晚报》上看到,台湾人跟人聊天,问岁数不会直接问“你几岁呀?”他们用词很谨慎,一定要问“贵庚”,如果岁数大一点,会问“老先生高寿呀?”如果是年富力强的,不能问高寿,怕把你问老了,他会问“您春秋几何?”问人家姓什么要问“贵姓”,问女孩子要问“芳名”,看到人家的家属可以称“宝眷”。问你家是哪里的?问“您府上是哪里?”

称自己的文章为“拙作”,人家的文章叫“大作”,“华章”。华就是花的意思,比如陕西的华山有五个山峰,就像一朵花。你请人家画一幅画给你,不能说给我画幅画,可以说“仰求墨宝”。希望人家对你有所指示,称“赐教”。别人送你礼物,回到家后一定要给人家发个邮件或者写封信表示感谢,不论礼物价值多少,都要写“承蒙厚贶”,贶就是赠的意思。人家的来信不要叫“来信”,而称“来教”,意思是我把你给我的信看作是对我的教导。信要叫“大翰”,表示大教大示。人家对你有所教导,你要说“晚辈谨记”,“晚辈五内具铭”,意思是心肝脾肺肾都刻在里面。如果你求人家一件事,人家同意了,不要说“谢谢你同意了”,要说“承蒙俯允”。还有一些表示敬意的词都是有典故的。比如“下榻”,东汉时,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他为人正直,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当时有个人叫徐稚,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所以很有名望。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诚恳地请他相见。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相当现在的床)。徐稚一来,他就把榻放下来,让徐稚住宿,以便作长夜之谈;徐稚一走,这张榻就悬挂起来。这样,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倒履相迎”也是一个有名的典故,东汉时期的大学问家蔡邕,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来拜访,正逢蔡邕睡午觉。家人告诉他王粲来到门外,蔡邕听到后,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踏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踏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踏着。“倒履相迎”说明对待朋友的热情和一片诚意。我们生活里要学会用这种表达敬意的词语。

二、礼者,自谦而敬人

中国的古人观察天象,从月盈而亏的现象中悟出“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宇宙浩瀚,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每个人的所知所能都很有限。不显摆,低调为人,多看别人优点,多想自己的不足,是美德,也是修养。

有一次上课我问大家,《周易》里面哪个卦最好?好多人说是乾卦或者坤卦。事实上,《周易》里只有一个卦六个爻全是好的,其他的卦(包括乾卦、坤卦),至少有一个爻是不太好的。这个六个爻全好的卦就是谦卦,谦一卦六爻,下三爻皆吉而无凶,上三爻皆利而无害。这一卦受到真正懂《周易》的人的重视,要求吉利,就要谦虚、低调,任何时候都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任何时候都要厚责于己,而薄责于人。

先贤将“谦”的哲理融入日常礼仪之中,久习之后,使之内化于心,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韩诗外传》曾有记载,“周公诫伯禽曰:‘《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周公的儿子叫伯禽,当时武王克商分封天下,就把周公封到鲁国,可是武王死的时候,继位的成王年龄很小,要有一个大臣来辅佐,周公就暂时替代成王来摄政。周公让儿子伯禽到鲁国去就封,周公就对他讲,世界上道理太多了,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下级、尊重大众。

周公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日理万机,但他很虚心,认为自己所知所能都是有限的,希望得到天下贤士的帮助和指导。《韩诗外传》记载:“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於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求贤若渴,在洗头和吃饭的时候听说有贤人上门就把湿的头发草草扎起来,把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去接见贤人。

周公的儿子伯禽一天到晚神气活现,常常被父亲责打。于是他去找商子请教,怎样才能不挨父亲打。商子说,你驾着车子到南山的山顶上看看,你就明白了。伯禽驾到山上一看,只有两棵树,一棵大的,一棵小的,其他什么也没有。商子说,你看大乔树昂首挺立,像一个父亲的样子,那棵小梓树在大树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好像在鞠躬一样,这是一个做儿子的样子,在父亲面前,你要像个儿子。伯禽一点拨就明白,第二天一见到周公,赶紧在旁边站住了微微鞠躬。后来我们就用“乔梓”来比喻父子关系。

孔颖达在《正义》中说:“言为德之时,以谦为用,若行德不用谦,则德不施用。是谦为德之柄,犹斧刃以柯柄为用也。”这就说出了谦的重要性。《史记,管晏列传》中记载,“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一个人称孤道寡,就好像他很狂,其实不对。“孤”“寡”“不谷”都是谦称,诸侯谦称“孤”“寡”,意思是德很少。“不谷”是不完善的意思。很多名人都很低调,司马迁称自己“太史公牛马走”,意思是像牛像马一样为你效劳。郑板桥特别喜欢徐青藤(即徐渭),自己刻个闲章“青藤门下牛马走”,表示情愿在他徐青藤家里里做头牛、做头马都行。齐白石更甚,他说:“青藤、雪个(即朱耷)、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意思是我特别佩服这三个人,恨不能生在三百年之前,去给他们磨墨理纸,如果他们连这个都不愿意让我做,我就是在门口做一条很饿的狗,我都不会离去,我都觉得荣幸。其实齐白石的成就跟他们是不相上下的,但始终觉得自己在这些伟人面前微不足道。

我们互相见面的时候,人家问你的父母,“令尊大人近来怎么样?”“令堂怎么样?”你不能说“令尊、令堂身体不错”,应该说“托您的福,家父家母粗保贱安”。我们可以称自己的父亲“家父”“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家母”“家慈”,这都是谦虚的表述。

夫妇两个到外面去,男性应该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呢?不能叫“夫人”,不能叫“老婆”,不能叫“家属”,应该叫什么呢?应该叫“内人”“内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的基本上把自己的配偶叫内人。女性又该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呢?我们不能称他为“外人”“先生”,马路上凡是男的都可以叫“先生”,也不能因为他称你为“内人”,你就称他“外人”。那么该怎么称呼呢?你可以称他为“外子”。

中国人很低调,比如我们给人家送一个礼物,都要极力把这个礼物说得很不值钱,我们会说“聊表芹献”。亲友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了,中国人有送红包的习俗,红包也不需要包很多钱,就是表达心意。现在我们通常拿着信封,甚至直接拿钱给人家,这很不礼貌。中韩刚刚建交的时候,我去韩国朋友家里做客,吃完饭走的时候,他给我一个信封,信封里放一点钱,信封上写着“寸致”,寸就是一点点,致就是心意。意思是你这么远来,这个就像盘缠,你可以买火车票、买汽车票。如果请人家吃饭,会说“略备菲酌”,菲酌就是薄酒。再比如写文章,人家的叫“大作”,自己的叫“拙作”,请人家“斧正”“郢政”。《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在楚国的都城郢有一个高手,有一个人鼻子上沾了一点点石灰,高手拿了一把斧子劈过去,把那点点石灰去掉了,鼻子毫发无损。“郢政”就是指请高手来给我指导批评的意思。我们到别人家里去,说“改曰到府上去拜访”,但是不能说“你到我府上来”,称自己的家应该称“寒舍”,这也是一种谦称。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两个高手经常约定几年以后还在同一个地方比武,然后两人认真地准备。比武之曰,一方把对方打趴下了,赢了的认会说“承让”“失敬”,意思是你可能让我了,没有发挥出来,我赢了还怀着一丝歉意。这样一说,不仅给打输的人一个台阶,也给人一个脸面。我们现在有些代表国家出去的球类运动员,赢了、输了都摔球拍,有失风度。这一点我国网球运动员李娜就做得很好,很有大将风度,宠辱不惊。

三、礼尚往来

礼是表达彼此尊重的方式。我用特定的语言与肢体动作,把内心的敬意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同时,希望你以同样的方式尊重我。由此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平等。曾经有学生跟我讲,心里有尊敬就行了,不需要表达。事实上尊重一定要表达出来,一定要行诸于外。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哪怕他是负贩者,我们都要互相尊重。

《礼记》里讲:“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现在礼尚往来,是指互相送东西,其实是不对的。2000年我在清华大学开了一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课。我特地穿上唐装去讲课,每次上课、下课的时候,我都站到中间朝大家行个礼,结果所有的同学都毫无表情地看着我。第二周上课、下课还是这样。第三周,我开始说:“同学们,你们口口声声讲民主、讲平等,可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一堂课90分钟,老师是站着讲的,你们是坐着的,这么一个老人,这么辛苦地讲课,给你们行礼,你们怎么就心安理得地接受?我很尊重你们,可是你们尊重我吗?在的军营里,首长要过去了,哨兵会敬礼,首长也回礼。如果我在马路上走,一个同学看到我跑过来向我问好,我理都不理就走了,这位同学会怎么想,是不是很难过?这叫来而不往非礼也。如今我频频向你们释放善意,我鞠躬又鞠躬,可是你们毫无表示。如果你们在家里不尊重父母,到学校不尊重老师,到了社会上,还能尊重谁?而如果你们不愿意尊重任何人,却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这可能吗?这社会还能和谐吗?所以社会和谐的根本是:我们要懂得尊重,要懂得自谦,要懂得礼尚往来。”

我在韩国坐朋友的车,从车库里出来到门口的时候,门卫会向车里的人敬礼,车里的人也会回礼。在韩国首尔,汉江的中间有个汝矣岛,岛上有个63层的兄弟大楼,在那里我看到负责电梯运行的电梯小姐在交接班的时候,两个人互相鞠躬,互相道谢,然后换班。在日本京都大学,在校园走过,不管认识不认识,大家都会致意,通过一个肢体动作让人感受到尊重。国外的这些礼尚往来,实际上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问题是现在在我们国内却被许多人丢掉了,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礼”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正如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要找到继承和发扬“礼”的突破口、切入点,以“礼”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去改变、去推进我们的社会,我想这样的文化才是有意义的。

根中国干部学习网录音报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