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深圳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深圳市初中学校的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结果:(1)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3)中学生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我伤害行为;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1)08-0019-04

自我伤害行为即刻意造成对自己身体伤害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不是要造成自己死亡的结果。国外研究显示,自我伤害行为通常发生自青少年早期,大约十三四岁,往往持续10到15年,也可能会持续几十年。国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第一次自我伤害的高峰期在初二和初三年级,年龄大约12~15岁,发生时间较早。自我伤害行为有很高的反复发生率,根据研究,有反复自我伤害行为的个体曾自我伤害的平均次数达到50次,有的甚至超过400次。许多人随着自身的成熟而自然停止自我伤害,但是也有一些人需要临床干预和帮助。有证据表明,随着症状的持续,自我伤害行为可能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

在各种家庭因素中,对儿童行为影响最大的是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待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和倾向。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以及对儿童情感表现的组合方式,反映着亲子交往的实质。父母通过具体的教养方式和态度,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从而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不同以及父母的个性特征、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不同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也不同。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完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子女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是否正确。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用身体惩罚的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来回击他人的攻击行为,而自我伤害行为就是一种攻击向内的行为。

国内外有关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但国外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临床病人上,对于普通青少年的自我伤害行为仅限于对临床个案的描述,而国内对自我伤害行为的研究时间较短,定义缺乏统一标准,研究较为分散,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从理论上,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普通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家庭原因,对于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工作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程序与步骤

本研究分为三个研究进行,顺序如下:

研究一:中学生自我伤害问卷的编制

研究二: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基本情况的研究

研究三: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

二、研究一 :中学生自我伤害问卷的编制

1.研究设计与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2)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编制

自编的自我伤害行为问卷通过广泛开放性问卷和单独深入访谈进行项目收集,访谈对象为普通中学生31 人、中学班主任和一线教师16 人、中小学心理专职教师14 人、大学心理辅导教师3 人、深圳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师4 人、精神科医生2 人,共计70人。通过访谈对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根据访谈内容总结出了27种自我伤害行为方式。问卷采用4点计分方式,由1至4分别表示从来没有、很少有、有时有和经常有。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项目分析

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中的27道题目参与项目分析,方法如下:把287份有效问卷分为高分组(27%的高分者)和低分组(27%的低分者),对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T值大于0.05)的题目删除。根据结果分析,问卷中的第6题、11题的T值大于0.05,则该两道题不具有鉴别度应删除,项目分析后保留25个题目。

(2)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问卷及分析问卷的结构,对保留的25个项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并根据以下标准确定题项的数目: (1)因素的特征值大于等于1 ; (2)因素必须符合陡阶检验;(3)抽出的因素在旋转前至少能解释2 %的总变异;(4)每个因素至少包含3 个题项;(5)因素比较好命名。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和相关文献最后确定5个因子,19个题目。分别命名为冲动性自我伤害行为、间接性自我伤害行为、强迫性自我伤害行为、刻板化自我伤害行为(使用工具)、刻板化自我伤害行为(未使用工具)。

表1 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

(3)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信度分析

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指标(结果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问卷在各因素上内部一致性系数均在0. 6 以上,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52,达到了心理测量的要求,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2 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信度

(4)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的效度分析

本问卷各个因素之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说明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因素与总分之间都达到了中等偏高的相关,且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各个因素较好地反映了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并且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都超过了各因素之间的相关,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研究二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基本情况的研究

1. 研究方法

(1)被试

正式测试被试采取整群抽样法。在深圳市福田区公办初中选取三所中学,并在该三所中学的每个年级抽取一个教学自然班进行整班调查。本研究共发放问卷 4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1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3.1%。年龄为 12~18岁,平均年龄14.35岁,其中男生210名,女生209名。

(2)测量工具

使用研究一中编制的自我伤害行为问卷。

(3)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软件包。

2. 结果分析

(1)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本研究最后回收有效问卷419份,419名中学生回答了自我伤害行为的19个项目,总频数为7961。结果发现:填了“有”以上的学生为1430人次,占总频数的17.96%。填了“有,但很少”的学生为984人次,占总频数的12.36%;填了“有时有”的学生为340人次,占总频数的4.27%;填了“经常有”的学生为106人次,占总频数的1.33%。

(2)初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总体得分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本研究中预测自我伤害行为总体得分的自变量多是分类变量,因此与多元线性回归相比,方差分析和T检验两种分析方法更合适。方差分析与T检验结果显示,自我伤害行为总体得分情况在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父母亲关系这几个因素上差异显著,而在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四、研究三: 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1. 研究方法

(1)被试

同研究二。

(2)测量工具

所用量表为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研究一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erceive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EMBU),是1980年由瑞典的C.Perris 等人共同编制的用以评价父母养育态度和行为的自评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我国岳冬梅等人1993年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 EMBU 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58个条目6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57个条目5个因子,即: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3)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SPSS13.0软件包。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父母对初中男女学生教养方式比较

将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教养方式进行比较后得出:母亲对男生和女生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差异,而父亲对男生要比对女生有更多惩罚、更为严厉、更多干涉、更多的拒绝和否认。

(2)初中学生自伤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及差异分析

①高自伤组与低自伤组的差异检验

根据研究被试在自伤行为上的得分结果,将得分在前27%的被试分为一组,将得分在后27%的被试分为另一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下表的结果显示,高自伤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低自伤组(P

②初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相关分析显示,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因子间存在相关,相关系数在-0.23到0.28之间。

表3 初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注:*P

总体来说,五类自我伤害行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和父母亲惩罚严厉因子、父母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过分干涉因子、母亲过分干涉和保护因子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

③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伤害行为的回归分析

表4 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我伤害行为的逐步回归分析表

将父母教养方式所有因子作为自变量对自我伤害行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有两个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分别为F2“父亲的惩罚、严厉”和M3“母亲的拒绝、否认”,其回归方程为:自我伤害行为=0.329×M3+0.204×F2,说明这两个自变量能较好地预测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

五、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较好的理论构想和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是研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方式的一个有效工具;自我伤害行为程度不同的中学生在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和“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具有预测作用。

国内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实际,通过广泛的项目收集工作,编制了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该问卷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中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方式,具有理想的信效度,为后继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工具。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时期,对于自我伤害行为也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容易受到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一些自我伤害行为的出现。本研究通过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探讨了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深远影响,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虽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限于时间、精力和研究条件,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希望在后继工作中加以探讨研究:(1)由于客观原因限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编制过程中的测量取样以深圳市福田区的初中学生为样本,是否适合高中生等其他人群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的研究可增加样本类型和容量进行问卷修订;(2)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只从行为方式的单维角度来评估自我伤害行为,以后可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相关研究;(3)本研究只考察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和部分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中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今后的研究应该从家庭、社会、学校等多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对中学生产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 Matthew K. Nock. , Mitchell J. Prinsiten.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elf-mutilative behavior,Yale Univers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Vol. 72 No. 5: 885~890

[2] Winchel RM, Stanley M. Self-injurious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 behavior and biology of self-mutilation. Am J Psychiatry,1991,148:306~317.

[3] Favazza A, Simeon. Self-mutilation, in lmpulsivity and aggression. Edited by Hollander Eand Stein DJ. Chichester, England: John Wiley and Sons, 1995.

[4] Favazza, A. R. The coming of age of self-mutilation.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8, 186: 259~268.

[5] Ross, S., & Heath, N. A study of the frequency of self-mutilation in a community sample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2, 31(1): 67~77.

[6] Daphne Simeon & Eric Hollander著.自我伤害的评估与治疗[M] .唐子俊,郭敏慧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2002.6~7.

[7]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1999,161~167.

[8]施显.情绪与行为问题――儿童与青少年所面临的挑战[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351~352.

[9] Dr Ong Say How著. 自我伤害的行为[M].李文姬译.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10]谭友果.自伤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7, 24(1):20~24.

[11]冯玉. 国外有关自我伤害功能模型的研究述评[J] .医学与哲学,2007,28(8):60~61.

[12],王玲.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文摘2007,11: 134~136.

[13]陆林,刘协和等. 自伤的概念、分类及流行病学[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71~72.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系,广州,51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