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现阶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在各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的阻碍,只有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寻找到学校和企业的利益结合点,实现“三赢”,才能促使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政策支持

一、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和企业进行密切结合,让学生到企业一线生产中体验真实的工程和技术环境氛围。在这样一个平台里,学生有机会将书本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领域,并在科研领域学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但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职业教育仍以学校教育为主,虽然有一定量的校企合作项目,但大多数是只开花,不结果。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整体情况差强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够规范,期间产生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并不清晰。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期限一般较短,对于企业来说,想与学校合作开发项目,一学期的时间远远是不够的。这就打击了企业参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2.学校部分任课老师并没有从事过企业相关工作,是学术型类教师,缺乏企业项目管理操作的实际经验。这样的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更谈不上帮助企业开发某些项目。

3.目前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在校内有设立相关专业的实训室,但仿真模拟程度仍与企业的真实操作有一定的差别,再加上部分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对于实训室里的设备不能进行及时更新,因此校内的实训远不如到企业进行锻炼来得真实。

4.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比较重视,企业却是敷衍了事。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提供的岗位多数为一线的生产人员,工作较为辛苦,从事的岗位又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毫不相干,这样的实习难以达到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

5.当前校企合作多数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没有从深层次考虑到这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

二、校企合作的苦难和障碍

1.政策因素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出台了若干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条例,对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推动力不大。许多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没有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使得部分学校和企业做处于浅层次的合作关系,高职教育的办学特学也就不能体现出来。

2.观念因素

(1)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比普通高等教育的院校低,于是大部分人就认为职业教育比普通高等教育要低一个层次,毕业以后找工作会比较难,进而避而远之,导致高职教育层次人才的流失。

(2)对于企业来说,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眼前利益,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而对企业用处不大,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所以他们只把实习的学生当做普通劳动力,并没有意识要为学校、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学生下企业后经常抱怨学不到知识的原因。

(3)部分学校为了管理方便,把学生集中安排在少数几个单位里,由于企业接纳学生的数量有限,接待过多的实习生企业就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不利于校企合作的开展。

三、校企合作的出路

1.国家政策调控

(1)校企合作的开展需要一个有序、稳定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搭建无疑得由政府来完现。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及建立相关的行业组织,对校企合作办学进行必要的指引和规范,校企双方在合作办学中明确各自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等,确保校企合作办学长期稳定开展。

(2)国家要实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提供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相应的优惠措施,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3)增加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鼓励学校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率,政府资金的支持可以解决企业和学校的后顾之忧。

2.学校加强硬软件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同时也要加强对校内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让教师下到生产企业中学习,使以后的课堂教学不再空洞抽象,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体验到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增强实际课堂教学效果。

(2)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可采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也可在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本校学生进入企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实际课题,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培养学生专业技术。

3.企业提高认识

作为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为企业解决部分实际问题外,校企合作的好处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长远利益上:可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可引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可通过校企合作培训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可通过合作实现校企经济信息共享,等等。除此以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研发基地,共派人员进行开发研究,可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使二者的内部交易成本大大低于任何一方的单独投入,在人才培训与科研上也会产生边际效益。

4.谋求校企合作的多赢性

坚持互惠互利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如果只是单方面获利,那么校企合作最终也是失败的。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必须遵循合作双方互利互惠、双向互动的原则。全面正确地认识校企合作的多赢性,走出误区,有利于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通过各方的努力,使校企合作最终实现多赢。

在高校方面:通过合作办学为企业输送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利用学校场软硬件优势,为企业提供培训场地或培训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人才集中、技术集中的优势,派出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项目,跟踪最新技术的发展,协助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学院的利益体现在:可按教学计划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学校完全不同的教育环境,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基地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完成双向选择,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师资方面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与企业建立科研方面的横向联系,提升学校科研能力;提升学校办学的综合实力,拓宽学校的发展空间。

在企业方面:企业具有以满足市场需求与创造市场为行为出发点并获得利益的属性,这就决定了企业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企业必须以如下形式全过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第一,为学院的发展提供资源和智力支持;第二,参与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第三,参与审定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第四,参与学院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第五,为学校提供就业信息,协助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企业的利益体现在:政府在各方面对企业的扶持;产生的社会影响形成的效益;学院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客户培训、人才引进、产品开发方面的支持;学院为企业提供的廉价劳动力。

政府方面: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对于社会产能的提高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进而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使得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5.寻找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

(1)学校与大型企业集团合作。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合作的话,一般都比较稳定,而且可以从企业中得到一定的财政支持。与大型企业合作也可以作为高职院校招生的亮点,企业方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特别是有助于人才的储备。不过与大型企业合作,对于学校的要求一般相对较高,比如知名度和人才输出的质量等。

(2)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这种形式较为普遍,企业通过对实习生进行培训,可以从学校得到所需的人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作为校方,它弥补了校内实训室数量不足或滞后的缺点,让学生在企业中学以致用,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3)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这种模式是企业方为校方提供实习的场地,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对于校方来说只是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学生能否得到锻炼,实习效果怎么样,其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4)企业将在学校内建立实验室。现在大部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除非是政府支持或其他因素,这种模式的实行对于企业来说,资金投入过大,不便进行管理。虽然对校方来说只是提供场地,但建立在校园内的实训场地缺乏真实性,对学生的实习作用不大。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更是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举措。虽然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制约因素,但只要校企双方认清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寻找互利合作的实施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就一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使我国的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尽.高职生顶岗实习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华章,2010(12).

[2]徐晓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3]徐洪波.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

[4]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