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专业写作课英语思维训练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专业写作课英语思维训练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培养英语思维是英语习得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阐述中、英思维差异对于英语写作水平的影响、英语专业写作课开展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传统英语写作训练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提出英语思维模式训练与传统写作课相配合的具体模式,即“四步法”英语写作思维训练模式。

[关键词]英语专业写作课 中英思维差异 英语思维训练 英语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 H319.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93-02

一、英语专业写作课开展英语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项重要输出技能,它直接反映学习者的思维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1]和对英语文化的掌控能力。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明确的要求。英语专业四级和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的写作部分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而英语专业学生在参加这两项考试时,“在写作项目方面成绩普遍存在偏低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将母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定式移植到了英语议论文写作中”[2],即受到了“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中国式英语写作,“其主要特征为:汉语习惯根深蒂固,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单词或句型混淆不清,受到这些局限思维的影响,英语写作水平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3]因此,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有效授课模式“必须注重训练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注重培养其用英语逻辑思维的素质,写作应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应该是思维的训练的结果”。[4]

二、传统英语写作课授课模式及其弊端

传统的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主要应用写作技能“注入式”教学方法,“内容大都集中在遣词造句、语法能力和写作技巧上”。[5]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传统英语写作授课模式纯然从方法技巧出发,将语言学习与思维培养割裂开来,学生往往得到的是抽象概念。其次,传统写作教学较少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尤其是思维逻辑方式上的差异,作为教学重点。这种缺失容易让学生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进而导致汉语式作文现象。再次,传统英语写作课没有把英语语言当作一个整体来教学,往往忽略英语“文化渗透”。[6]这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最后,传统英语写作课理论灌水式的授课方式打击了学生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主体意识丧失会影响学生的自评能力,也会导致英语思维模式无法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对英语专业写作课开展英语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和传统英语写作课授课模式弊端的分析,本文提出英语专业写作课“四步法”英语思维训练模式。

三、“四步法”英语思维训练模式

第一步:中英经典例文概念图对比分析

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往往先讲技巧,再剖析例文,最后仿写。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涵盖中、英思维方式差异比较,而且让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例文中的知识点,学习效率不高。中、英经典例文概念图分析教学步骤提倡为学生提供跨语言、跨文化例文比较的机会,建议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发现两种语言写作思维上的差异,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模式。例如,中、英文写作篇章结构的最大差异之一在于“汉语中语篇以螺旋型为主,条理层次不是显性呈现的”,而“英语中语篇以直线型为主,条理层次以显性呈现”。[7]“四步法”模式则建议教师选取中、英文中的经典论说例文,在事先不传授任何理论背景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自行寻找例文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两者异同之后,教师可让学生以概念图的方式,即用图式结构、图形逻辑来展示分析结果。其优势在于“它可以把新事物与相关已知事物联系,通过大脑的能动反映,激发出能认识或帮助认识新事物的图式”。[8]这可以让学生对此理论所反映的思维差异有具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讲解理论点,并引导学生用直线型思维方式对英语习作的语篇结构进行构思。

第二步:填空式英文写作模版集中训练

模板练习是英语写作训练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该方法较为机械,注重应试效果,较为急功近利。[9]模板练习的最主要缺点是孤立地使用模板,把模板当作是加强记忆的工具。“四步法”模式建议将模板练习与英语思维训练中的局部细节英语思维要点讲授结合起来。在练习前学生需已通过概念图对比分析掌握篇章、段落英语思维逻辑要点并明确填空内容的训练意义。比如英语写作十分重视过渡词、连接词的使用,而汉语写作强调含蓄美与朦胧美。连接词使用频率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判断英语写作地道与否的标准之一。在学生领悟到中、英写作在这一点的具体差异之后,教师可以选取部分过渡词和连接词进行细节讲解并提供相应例子,而后提供针对过渡连接词的填空式写作模板练习。值得注意的是,模板练习的目的除了加强记忆之外,还可以增加语境体会。教师应尽量摒除唯一答案的填空式模板练习,增加学生的选词机会。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逐步增加语法使用、论据使用等填空练习,让模板练习为全文创作奠定基础。

第三步:经典例文阅读与文化渗入阅读

传统的写作课授课模式通常集中在语言的输出上,即让学生集中课堂时间练笔,教师仅仅针对习作本身进行讲解和评分。而“四步法”模式建议教师将英语精、泛读课以及课外阅读与写作课相结合,在注重语言输出的同时,进行思维模式语言输入训练。在阅读文本的选取上既要选择带有细节思维训练内容的各种文体阅读材料,又要注重能够体现英语文化、提高跨文化能力的阅读材料。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针对写作思维训练的阅读训练可以作为写作之前的热身练习,也可以作为课后补充材料或习作修改前的提示材料。阅读材料中带有具体语境的词汇、语法、修辞、篇章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感悟能力和整体使用语感。教师需要为学生列出具体的阅读任务,并在最后总结如何与思维训练要点、文化要点相结合。这里的阅读既可以指书面阅读,也可以泛指多媒体阅读。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摘抄阅读过的值得借鉴、背诵的例句、段落,并在习作中灵活运用。

第四步:全文概念式仿写及学生书面、网络互评

思维训练基础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将所学到的思维训练要点集中起来应用在全文构思之中(全文命题概念式仿写),并对训练结果进行有效评价(语伴式书面评价或是网络互评)。全文命题概念仿写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和经典范文进行全文写作。这是一种以全局为重的写作形式,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思维训练知识点,在模仿经典范文谋篇布局、文体特色的基础上,展示所学成果并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习作。在仿写之前,教师要帮助学生列举考核要点即思维训练要点,这也将为下一步学生自评、互评打下基础。

“评价和反馈是影响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10]传统写作课评价主要体现为教师评语反馈,该方式易导致教师为中心的授课习惯,较难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四步法”建议教师在全文仿写之后,先让学生对习作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估、反馈的过程之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深化理解,加深记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让自评在先,之后进行第一轮修改,修改成果进行同辈互评,而后进行第二轮修改,修改成果可以进行小组展示和教师评价反馈。同伴互评也是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11]“四步法”模式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各种资源(如使用外语互学式社交网站和英语学习博客等多元化互评平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习兴趣”。[12]

四、结语

培养英语思维是完成英语习得的重要方面,也是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所提出的“四步法”英语思维写作训练模式旨在打破传统以技巧训练为中心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形成了思维与技巧并重的写作授课理念。该思维训练模式是一个需要长期循环反复使用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调整使用顺序,补充使用步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小组发现该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但基于该方法的教材却少之又少,主要依靠教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经验,缺乏系统性,这也将是英语思维训练需要面对的新的问题。

[ 注 释 ]

[1] 贺学贵.“过程写作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89-91.

[2] 罗明礼.国外构思性写作对英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7):42-43.

[3] 刘颖,高长.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有效模式――一位外籍教师写作课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3):73-75.

[4] 陈萍.战略思维方式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2011(28):130-131.

[5] 梁新生.英语写作思维再思考[J].云梦学刊,2008(F07):73-74.

[6] 张欣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113-116.

[7] 李琰.英汉文化差异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7):206-207.

[8] 江丹,杨瑶.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6):177-179.

[9] 于夕真.英语教学模式的整合性研究[J].外语学刊,2007(2):139-141.

[10] 朱雪芹.从思维差异简析大学生的英语写作[J].价值工程,2011(33):269-271.

[11] 谢静.法律英语写作课教学模式探索性改革――“多模态信息认知教学模式”在法律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中实验性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62-63.

[12] 陈楚雄.多模态化大学英语写作选修课教学策略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