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宁河志稿意见与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宁河志稿意见与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读了志稿,优长的地方就不说了,有几方面的问题和大家探讨,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宁河同仁参考。不妥当请忽略。

一是凡例中的问题

1、指导思想未提“马列毛邓三科”,还是应该加上,出版时有变再调整,提法应与抗日七十周年纪念讲话时口径一致。

断代志只二三十年,均属当代材料,不宜言详今略古(纵写史实是习惯性说法),建议只说时限内的自然与社会状况、记述详略得当。因以1979年为上限,正是改革之始,应提是完整记载改革开放的“改革志”――不然,为何不直接接续上志而接在这时呢?不明确这一点,显得原因未交代清楚。

2、上溯下延对断代志本身都有疑问的,如上志对此事物的发端已载明无误,则本志毫无必要追溯。如这个志稿写供销上溯到建国初,就没多大意义――一个基层管理机构的建立在历史上不算大事,建议这类记述全部去掉,只从1979年写起。当然,七里海是例外,附和附录不受时间上限限制,相关内容的上溯也是必要的――如七里海的历史是资源和看点,与写供销有本质不同。再说突破下限,虽然表面上所记载事体是完整了,但这实际上是个“伪命题”,是志人自说自话,并无意义――一是志书出版的后延性,使任何完整的信息都会滞后,或说志书本就不存在切近的时效性。二是用志者一看封面标明下限为2010年,有谁还会查找2011年的资料吗?这样做,只会破坏志体的严肃性。建议下限坚持“一刀切”。本志似无突破者,凡例中可不提。

3、拾遗补缺条不应置于第三的位置上――其重要程度远不及后几条,倒数第二第三较合适。

4、纪年:本志稿不涉及帝王纪年,民国年也极少,不必提朝代年号和民国期间用公元纪年。建议去掉此条。

5、第六、七两条,在纪年上相重,况且既言执行市里下发的修志规范,则第六条更无意义,包括亩等计量单位在规范中都有,换算更不必专提,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括注(最好用:一市亩等于0.15公顷。下同)即可。

6、第八条将革命英烈放于最后才提不妥,这是第一等该人志的。传的原则是过世者。生而人志者中,应突出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专家教授)和具有善德良行的普通人士,以示褒扬和引领社会风气,本志于此有缺角。还有,应注意录入人物和志文当中的趋官化。

7、凡例中第九、十两条,说明的内容实质上基本一致。第九条中的“承编单位”自然包括第十条中的乡镇局和档案馆,材料源已说明了(当然包括所提供的照片),故不能随文再标出提供者(此处可提一下采用较多的档案馆)。建议两条合并,更应说明随文的照片和其他资料均不再注明作者――这才是凡例中应加以说明的。

二是篇目事类划分问题

这是志书最大的课题。本志采用的应该是中小编法,事实上很多却是小编法的分类。有些篇章设置值得研讨一下。

篇目划分按社会分工和事类不按部门,这个原则掌握的没大问题,问题是通篇却没有一致执行这样一个共同的标准,存在较多未将同类事物合并成一编或归属不当的问题,因而出现了三十几篇的小编化。建议做如下调整:

第一篇政区,其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没有县城这一部分,且县城从古城的不足一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数十平方公里(规划),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生活中心,其重要程度远超各乡镇叠加之和,必不可少。建议增县城为第二章,第三章为乡镇,就比较完整了。

第二篇自然环境,自然的部分没多少问题,但却没有环境的内容,建议把环境状况(气水绿美等)列为一节(尤应有植被,这是现代重要的环境指数),把人口、土地设节,列入此篇,环境的要素就比较齐全了。也可以避免后面归类不严谨的地方,如将计划生育与人口、环境与保护混一的问题。(特别是计生,社会分工已归卫生了)

本篇的一个小问题是将旱涝合为一种灾害,这不恰当,此二项比虫灾等对人危害大得多,又是两极性质的,怎能混在一起?并且还把连阴雨写成一节,就更不恰当。首先连阴雨算不算灾害、成不成灾是个问题(黄梅天不等于是成灾),如雨大成灾,更应与涝灾(含客水流人)合为一节。第七节虱类归为虫灾,其余微不足道,应去掉第七节。

这样将第三篇和五篇省掉,将管理部分归人政府职能,即环境治理归建委或经济管理、计划生育归卫生计生,属性上就比较合理了。

第三篇就是七里海。写历史和现实,写各种景观与经济开发前景等,都突出了亮点和地域特色,是可嘉的。这一编的问题是最后文学性的内容如何处理,就其质而言,是附着性的,不能作正文,而应该用附的形式处理。

还可补充一些清乾隆十年《宝坻县志》中的零星资料:历史上七里海曾发挥“收潴县内沥水”和“浸灌千顷良田”的作用;另外明代(含清初)七里海一直为御用监大太监(明代是太监汪直)等人所管辖,许多年份(无积水时)也开垦过数千顷耕地,雇佣数千名流民耕种,获利归太监所有并内相承继。这可使人们对七里海的历史有更多认识,增加些吸引人的元素。

第四篇交通电力、第五篇邮政电信合编没问题。接下来,水利为一单独的篇则有问题,从所写的内容看,仍然是服务农业为主,甚至没有写基础设施和水务的内容(建议补充),所以仍应去掉本篇,将水利放人农业篇中。

第六篇城乡建设,单为一篇也不当,建议仍从原分出的具有相近或相连职能的土地规划、房地产合为一编。这样,将土地归自然环境,土地管理归此篇,可避免放人经济篇所产生的归类不当。

第七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名也无不可,经改是最主要的。但是,改革中还是有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比如党政机关职能改革等(全市性的),志稿没有写,可考虑将此篇改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补上政治改革(M管实质内容少)合为一篇。下设数节,就比较完整了。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只三个领域,似乎少些,其他领域又多写有改革,如何归类处置,是个值得研讨的问题。(集中分散两种写法都有)

第八篇农业,加水利于此篇中,还可以考虑加上气象(素来归农口,现在垂直管理)。第五章是否够设章应再考虑,土地承包(合同部分)和农业经管从体制上归属种植业中心,这里与之并行似不妥,可考虑用节与农资管理并列。

第九篇工业单独为篇似不妥。国家于此有明确分类,即将建筑业与工业合为一类(统计年鉴早已如此),本篇应将第十四篇拆开,将建筑业归工业篇,房地产归城乡建设。

第十篇园区建设可单独,突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十一篇商贸服务业,正文中应将章的顺序调整一下,把服务业置于最后才合乎题目的序位。

第十二篇篇名应改成金融保险业,或金融保险中间加点。保险不能归为金融业名下,二者是不能包容的并行关系。如曾有证券业也应加上。

第十三篇财政税务不动。

第十四、十五两篇由第十八篇拆分,题目可椤熬济调控与服务”和“经济行政管理”。十四篇为计划、统计、物价、财税、区划(区划原曾多年独立建制,近年合并,志书应给相应位置,改属后另记),全属宏观调控和服务类型,不带强制性;其他皆带有强制性的,为行政管理。如混为一篇显得分类不精密,容量也大。

第十六篇党、十七政、十八人大、十九政协独立设篇正当,问题在于:除政协外,党、政、人大设置都是有基层设制的。志稿写的全是县一级,不妥,应补全乡镇局一级,特别是乡镇党委和政府,是党和国家组织和政体设制的重要一级,不能不写。人大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虽少亦当记。建议补写。政协应加上地方二字,这样题目上才一致。

第二十篇为社会团体,提法有别于过去的群众团体。对工青妇科,中央用人民团体,地方一般用群众团体,是传统上的习惯称谓。掌握上,体制内的都归此处(也可理解为:这几家是特殊的社会团体)。其余的如关工委、文联等――由民政登记的可以叫“其他社会团体”。如用现在这个篇目,则重要些的社会团体也都应写人。工商联既不是派,也不归群众团体,中央的口径是“派和工商联”,如果县内有派,则应仿照中央,单列一编“派与工商联”。如无,则建议改为“群众团体和工商联”。

第二十一篇司法行政是通行的设法,也有的将政法也置于此,似皆可。

第二十二篇单称军事虽说得过去,但应考虑在篇名中加上人防,现在将人防含在军事中,不太合理――毕竟二者属性职责上有很大差别。军事在和平时期与战时有别,与人防并行并不矮化。

第二十三篇应合并教育科技为一篇,提法上应科技在先。

第二十四篇文化的题目,是个难题,可以这样设置,也可以考虑用文化、档案、史志为名。后一篇名的缺点是文化这个响亮的题目不突出,不符合人们的意识习惯,感觉别扭,但单说文化,又遮掩了档案、党史和方志三项。事难两全,我们续志用的后者。

第二十五篇应合卫计、体育为一篇。

第二十六篇应合民政、劳动人事为一篇。

第二十七城乡居民生活内容应补充,要突出现代化的多种出行方式、健身娱乐、手机电脑使用、网络(网购)生活等新模式。特别要写汽车进入百姓家这类具划时代意义的进步标志。

实际上,本篇内容即使添加内容,字数上也不足成篇,可以考虑将民俗和宗教归于此篇,因都属社会生活范畴,不存在概念问题,只将居民生活改成“社会生活”即可――第一轮多用社会为本篇名,内容类别也是这些。

第二十八篇风俗宗教,应补充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风和应摒弃的各种陋俗。

第二十九篇人物为一篇,可考虑不用篇名,就以人物和附录相并列,上志通用――还可以减少篇数。

三是述体存在的问题

这是现代志书编修中的难点,具有普遍性。就是无题序怎么写,概述怎么写?过去对无题序有提要、导读、说明等说法。一般说来,应该是对本章和本编主要内容的归纳提炼。

本部志稿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各篇章写法不一致,章下序或有或缺,显得不规范。有的写机构,有的罗列数据,所写多有不扣本篇应当反映的主题。比如党务,在新时期应写如何引领改革开放和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党务工作,政务应是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进行职能转型引领经济发展,司法是如何深化依法治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保驾护航,群团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各业建设,金融保险是如何扶助经济发展和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宗旨是要扣住职责和时代脉博,不离开时代特质。这是篇的层面。章也同样,要说明各部门作用和行业综合情况,以反映时展与进步程度。虽然各篇情况不同,写法可以有差别,但不能离开主旨主责主为。举第二篇第四章土壤矿藏为例(我以为最差):无题序只这样一句话:2010年,宁河县14个乡镇有净耕地3973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06亩。问题就来了:写土壤与耕地有关系吗?纵使有关联是二者一回事吗?显然不是的。土壤含耕地的,但同时含边荒地、盐碱地、砂质地等各种非耕地的,在这里说耕地亩数和人均数都是文不对题。如果说耕地,提壤质好可以,现在说土壤,却扯人均占有占地数,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土壤与土地,只说明二者有关联,这样绑定在一起叫关联性谬误,是偏离主题。

我试着写几句这章的序,供参考:

“域内土壤种类较多,适应各种北温带植物生长。其中潮土壤质最多,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以上。潮土保水保肥力强,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水稻土占相当比例,境内种稻历史悠久,曾多年为天津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

已探明的地下矿藏不甚丰富,虽有煤炭资源,因贮量和煤质等原因,现阶段开采价值不大。”

这样说,至少扣题,是围绕土壤和矿藏的总体情况说话,能让人对这部分内容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志稿于此写煤热气和地下热水不当,二者都非矿藏,前者算地下资源,后者应归地下水,属地下水资源的一种。)建议对全书各篇的序总体调整加工,章下统一写有短序。在此基础上,再对概述加以提高,写出精彩的总序来。

特别要说明的是,写序和综述都要有很强的时限概念和改革意识(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独特域情)相结合,将二者贯穿全书,才能是一部好的志书。

四是志体写法问题

各章节写法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标题下马上就是孤立的材料排列,没有归纳、说明或引入性文字,缺少一体性,这是缺乏著述性的典型特征――应交待时限内或上限年或发端事物的基本情况,然后才能进入纵写,将发展变化和下限时的情况重点记录下来。

五是附录的内容

现有的内容还显单薄,拾遗补缺也只有几个人物和地震,不妥。上志漏记的人物不能归拾遗,应归人物篇用附或补(旧志多有补的用法)的方式处理。地震的补写也不应归附,事体大,内容多,应单设专记或补记。拾遗补缺是指大处不缺、小事小处疏漏的记述。建议增补些新发现的地域性资料,可考虑收录已出版或发表的关于域情的有分量的著述文章(简述或节录),还应包括官方制定的重要的长远规划(未过期的)之类的独本文献。

建议增加:宁河与海、历史上的芦台盐场(今昔也可)、梁城所与海防、袁黄的传说(特别是发生在宁河的如梁城所除弊、海上成仙、天书地书――可能成为国家级非遗)、清代名相杜立德、宁河水稻六十年等。

其他一些意见,标在书中或另行文字。

归纳志稿共性的问题:

1、记人人物标准不一。

2、机构、人员写法不一致。

3、本职工作(主体工作)被活动代替。

4、表格过细过多而照片少。

5、序的写法比较杂乱,有的章下无序。

6、志体记述中语言、数字使用多有不规范处。

7、过于注重官员人志(原则上正县级可列入,其他人不署名)。

8、前溯多,基本都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