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妙“布疑设坎” 构建灵动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妙“布疑设坎” 构建灵动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布疑设坎”,往往有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导课、重点难点、拓展练习等处布疑设坎都能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布疑设坎;初中数学;灵动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77-01

布疑设坎,即布置疑问,设置障碍,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实践、交流,从而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巧妙“布疑设坎”, 构建灵动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绽放思维,在知识探究中创造火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导课伊始时布疑设坎,激趣诱思,促进自主学习

在导课伊始时巧妙地布疑设坎,往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快速进入疑境中求疑解,以饱满热情融入新课学习中。在初中数学导课伊始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学习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或留置悬念,或设置“人为障碍”,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窥其究、欲知其因的求知心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应用》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一条河的对岸有一棵树,我们在河的这边不允许过河,如何才能知道河对岸这颗树的高度呢?小小的“坎儿”,使学生的思维暂时受阻,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又如,讲解“过三点的圆”时,在导课伊始阶段,笔者是这样引入情境的:有三户人家,想要在他们房屋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对此,他们应该将井挖在何处呢?问题一出,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纷纷开始讨论猜测。此时有学生联想到圆,认为可以将井挖过三点的圆的圆心处。在此基础上,继续设疑:那么对于该圆的圆心位置我们又该如何确定呢?这样,在导课伊始时布疑设坎,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 重点难点处布疑设坎,释疑解惑,深化知识理解

由于有些重难点内容较为抽象空洞,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难以理解透彻,此时抓住关键处和难点处巧妙设疑布障,可以于平淡中见神奇,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化解知识难点,排除有关疑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碰到一些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解决不了的新问题,或当思维出现中断、困顿,陷入“百思不得其解”、“山穷水复”的境地时,教师灵活地布疑设坎,巧妙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障碍,往往可以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激发学生强烈的排除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从而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例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为了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笔者首先给出四组数字:(1)3,4,5;(2)5,12,13;(3)7,24,25;

(4)8,15,17。然后提出问题:以上四组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以运用这四组数字画出一个三角形?若画得出来,该三角形怎样的三角形呢?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画图、测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又如,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三种关系是该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把握重点,有效突破难点,笔者是这样设疑的:首先,回顾知识,提出问题: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它们的数量特征分别是什么?接着设问:若把点换成直线,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画一个圆,并用直尺当直线任意移动,观察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何?如何定义这几种位置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讨论,这样通过层层布疑设坎,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就不难把握了。

3 拓展练习中布疑设坎,温故知新,发散学生思维

拓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而且通过拓展练习,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和灵活性,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知识的掌握是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离不开一定的练习辅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布疑设坎,学生认真地解疑度坎,才能方得长进。因此,教师在布置拓展练习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布置疑问,巧妙设置障碍,引导学生在疑中求解,突破障碍,从迷宫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路线,从而通向胜利彼岸。

譬如,有这样一题:已知:C为AB上一点,ACM和CBN为等边三角形(如图1所示),求证:AN=BM。

为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积极思索,设法想出解决的办法。笔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以下问题:

(1)若设CM、CN分别交AN、BM于P、Q,AN、BM交于点R。问此题中还有其他的边相等以及特殊角、特殊图形吗?给予证明。

(2)若A、B、C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时,ACM和BCN分别变为正方形ACME和正方形BCNF,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3)若ACM和BCN分别为以AC、BC为底且顶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4)若ACM和BCN如在AB两旁,其它条件不变,AN=BM成立吗?

总之,在平时教学过程,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巧妙布疑设坎,营造“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学习氛围,从而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点亮学生的思维光彩,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