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书法中的人格象征精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书法中的人格象征精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象征论是古代书论中的核心命题之一,早在汉末魏晋时期,古代书法观念中就产生了书法人格化的思想,它与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哲学密不可分,也正是书法中有了人格象征思想的引导,中国的书法艺术才具有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书法 象征 人格精神 现代书法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可以说是最具人文情怀的。从它的点画撇捺、字里行间,我们不仅看到书者的技巧,更是可以领略到书者的人格性情、朐次、学养、精神气质等,它所蕴含的意境也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望尘莫及的。它的特质是把人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在一门艺术中充分展示出来。在汉末魏晋时期,古代书法观念中便产生了书法人格化的思想,书法的内涵与此密不可分,人格精神是在最高层次上对书法艺术的观照点。书论中的神采论、气韵论、寄情论、学养论乃至自然天趣论等无不与之相联系。同时人格象征意味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哲学中,从而也丰富了书法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品质,也正是因此,它才成为一门极具深刻内涵的艺术。在这里就书法中的人格映射现象、由人论字的根源以及与传统哲学的审美形成的高度统一、还有现代书法中此现象是否存在进行浅议。

人情味的点画和书法中的人格映射现象

在姜夔的《续书谱》中有:“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竖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勾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又《新唐书-柳公权传》记载代宗皇帝问用笔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等等,这一类论说是书法点画形态以及技法中的人格精神取向。其特点是将点画形态人格化,从而使本无生命的点画具有了一种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情趣。这样,书法表现人的精神面貌便有了坚实的基础,点画技法的人格化又把书法的技法引向一个“活”的境界,它最终表现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

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说:“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王僧虔有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吴施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语便态出。”清代刘熙载就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也。”它通过笔下的线条把人的性情表露无疑,它成为人的具体意义和生动展示,人格象征成为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这也正是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世说新语・容止》说:“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若惊龙”和《晋书・王羲之传》中说他“尤善隶书,为古今冠,论者称其笔势,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论人与评书完全一致,恐怕是最初的关于字如其人的认识了。之后,张怀《书议》从观书如人的角度说;“四海尺牍千里相闻,迹乃含情言惟叙事,披封不觉欣然独笑,虽则不面,共若面焉。”人心与书法的直接对接在这里表现的成为淋漓尽致。而到后来,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这种状态也作了进一步描述:“呜呼,颜鲁公可谓忠烈之臣也,而不居庙堂宰天下;唐之中叶卒多故而不克兴。惜哉!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壮,体严法备,如忠臣烈士,正色临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鲁公书磊落嵬峨,自是台阁中物。”(冯班《钝吟书要》)“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冯班《钝吟书要》)“鲁公书如荆聊按剑,攀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唐人书评》)以至到傅山也曾教育自己的孙子说:“做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从这些描述中,一个个正义凛然的君子形象呼之欲出。古今中外,也恐怕只有汉字,才这么有“人情味”。

颜体的人格形态

人格在这些忠臣义士(像颜真卿、黄道周)的书法里表现尤甚。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官至太子太师,因爵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郡望出自琅邪临沂。颜氏从十三世祖七世而为江左望族,至北齐,五世祖颜之推入周,举族徙居雍州万年。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举进士第,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出任平原郡太守。两年后,因守城抵御安禄山之叛,名重朝野,有“颜平原”之称。

颜氏家族一门显儒,诗礼传家,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颜氏家训》就是出自颜真卿的祖上,一代名儒颜之推。唐中叶遇上安史之乱,在门北二十四郡俱已沦陷,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平原太守颜真卿起兵,举起讨逆大旗,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一家三十多个亲属在战乱中殉国,其中他的堂兄常山太守颜呆卿和堂侄颜季明的牺牲最为壮烈,安史之乱后,颜真卿设酒祭奠亲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他写下了震烁古今的祭侄文稿,他用喷涌而出的激情,把一篇普普通通的祭奠文字写得这样奇崛雄健,浩气充塞,达到了超神入圣的境界,以至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这种忠臣,这种民族精神,这种价值信念,这种忠君爱国的思想应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力赞的,而颜在这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度合一,他的书法的美感跟那个时代的风尚、风气,跟这种儒家的理想都合一了,所以颜体书法美学的最深底蕴,它的哲学和文化底蕴真的就是儒家思想,是内在的东西,是人格深处的东西。“字如其人”,在颜身上表现的尤为淋漓尽致。

颜真卿忠义节烈,舍生取义,他的书法也一如忠臣烈士庙堂之气十足,书法本身是极具象征性的,看到颜体楷书自然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像颜真卿这一类的忠臣良将。后人评价说,颜真卿楷书象“关羽坐帐,正气逼人”。

在孔孟儒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崇尚忠臣义士,儒家学说的论理道德就这样在一个个的方块字上,显现了出来,明末的大书法家黄道周是著名的骨鲠之臣,他与明朝共存亡而壮烈牺牲的义举至今被人所赞叹。黄道周是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进士,崇祯时任右中允,“以文章风节高天下,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常直谏犯上而被贬。明亡后,被清兵捕至南京,临刑前坦然自若,又画两幅大画,残山剩水,长松怪石,逸趣横生,并题语加印后才去就刑。行至东华门(现南京中山门附近),黄道周坐下不走,说:“此处与明太祖陵相近,我可以死在这里。”监者如其愿,就地杀之,黄道周死的何等悲壮,充分表现了文人学士的高尚的气节。黄道周书法与人品相似,刚正不阿,不流凡俗;奇而不放肆,古而不怪,具有强烈的个性。而同时期的王铎在书法上的技巧恐怕不在黄道周之下,但“贰臣”的名声使他的书法大打折扣。赵氏(孟颊)为贰臣,人既无骨,书亦被视为浅俗柔媚,这恐怕是书品与人品相高度统一的真实写照。

因人论书也曾引起争论(丛文 俊《书法史鉴》),有人觉得未免偏颇,但如果将其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放在道德审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也就不足为奇了。人品卑下,其书亦鄙贱,在中国古代已成至理。宋代的蔡京善书,却因奸佞而不传。张安国《论书》“其传者以人,不以书也”之言,足以证明。这里,道德标准、人情所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胸次高,书乃不俗,人品决定书品。伦理标准在艺术之上,也含有劝人脱俗向上之意,伦理标准的教化功能可见一斑,纵观古人论书,以人品推及书品者,其思想宗旨在于按照既定的标准来做人。究其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含义,可归结到伦理秩序,是把教化人的伦理道德标准,转化为书法的评论、取舍标准。书为心学、字如其人的理论是一个统领;风神骨气居上,意在取其人格标准,技道两进,讲修身和审美理想;人品即书品,说明作字先做人的道理,由此可见它在书论中的核心地位。

道德审美与审美形式的统一

从颜真卿、黄道周的书法精神中不难看出,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审美标准密不可分,因为儒家的审美标准也就是道德标准和伦理标准。

二千多年的孔子早就说:“里仁为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是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的维护者,继承者和弘扬者,而孔子的创造性发展则在于他为这种制度和这种文化贡献了“仁”这个范畴。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要将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建立在“仁”(仁爱之心)的基础上。从这一点出发,孔子提出了一整套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伦理哲学和伦理美学意味,所谓“里仁为美”虽非美学命题,却也因此具有美学意义。

把美的伦理学和伦理的美学联系起来的是伦理情感,因此在儒家那里,美学问题也就是伦理学问题,艺术标准也就是化理标准。艺术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手段,也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手段。一个“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既学礼,又学书,人和艺术一样,也是道德内容和审美形式的统一,有道德内容(修养、情操)即必有审美形式(气质、风度),反之亦然,仁、礼、信、真、善在孔子这时是高度统一的。

如果说儒家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是以“仁”为核心,那么孟子的意义则在于他用“义”构成了“仁学”的补充。故而孟子的美学就是人格的美学,孟子的“义”是着眼于个体的人格修养,其价值判断是指向群体生存的,即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个体,他的美学倾向有“天将降大任斯人也”的社会责任感,“我何畏彼哉”的大无畏精神。颜真卿、黄道周的字里行间里流淌的又何尝不是一种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

现代书法中的人格象征精神是否已经消亡

书法发展到今天,“现代”这个既表现为时序尺度又表现为文化形态的复合概念,就广泛地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书法,也因此而被演绎为传统与现代的分立,发乎创作,诉诸理论,激荡起日渐广泛而深入的变革浪潮。“现代书法”伴随着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情境的出现而出现的,在这个书写工具、方式、内容、文字形式以及生活、观念等已改变的现代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现代书法从不同方面都做出了一些尝试。例如:书法字象、书法绘画、书法构成、观念和行为、装置。今天有一些人将墨从头浇到脚,然后在纸上摸爬滚打,或喜欢在水上写字,做一些人体写字等试验,造成了对于书法价值的重新判断,还有那些用脚、舌头、指头写书字的则更是背离了书法的真谛。当然,我们不反对创新,那是创新者的自由。但以个人之见它应该永远处于书法的边缘,似乎永远不能成为书法的主流。真正的书法需要用文字及其意义作为载体、需要文化的滋养。更何况,目前现代书法仍存在很多争议,他的认同者和反对者,都认为它不是书法,他是否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尚且不议。而完全意义上的书法(说文解字中)就是用毛笔的柔软性能和墨的趣味通过汉字字体的造型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它既然是表现的艺术,因此它一定是具体的,更离不开文字这个母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正像李泽厚在《略论书法》中韵味无穷地说……

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却总是趋向综合……即使手工艺术,也以古董为佳,因为除欣赏其技术外,还可发思古之幽情……书法何不然?挂在厅里的条幅一般不会是无意义的汉字的组合,而总是兼有一定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的意义。人们不唯观其字,而且赏其文,品其意,而后者交织甚至渗透在前者之中,使这“有意味的形式”一方面获得了更确定的观念意义,另一方面又不失其形体结势动态的美。两者相得益彰,于是乎玩味流连,乐莫大焉。

这不见的是权威和真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书法与文字,在人们在千百年来的使用和审美追求,已经水融,骨肉难分。中国的书法加上它的语义和环境,它才具有这样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味。书法一旦脱离汉字成为抽象的符号,变成纯形式和纯感情的宣泄之中的任何一种时,书法的意义至少是不完整的,而书法最打动人的地方正是它的点画和字里行间里所映射的人文情怀和独有的人格魅力。由此也不难看到传统的书法在现代环境中生存的艰难,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学书者乃至每一个中国人去坚守、去传承。也可能只有在新与旧的交锋中,它才能散发出新的活力,书法那种顽强的民族属性和传统品格才会更显得弥足珍贵吧。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书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 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版。

2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2月。

3 胡传海《书法的文化视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4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