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三鼓成型机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降低措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三鼓成型机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降低措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如何在提高轮胎成型机的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的同时又要保证成型机设备的安全生产,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轮胎生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该文将机械安全标准为依据,介绍了风险评估和降低风险措施与方法的全过程。

关键词:三鼓成型机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X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62-01

1 选题的背景

在企业中,中国因机械伤害占工矿商贸企业中49.3%,约占全国死亡总数的比例6.4%。根据推测计算出中国因机械伤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为0.63万人。根据相关研究报告采用1:23:350[1]的死亡、重伤、轻伤比例,以0.63万人为基础,推测出我国因机械伤害导致的重伤、轻伤人数为14.49万人、200.5万人[2]。如此多的伤亡事故的发生,就可能毁了许多人、许多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全社会的命脉。

机械安全问题需得到重视,为实现机械安全操作,世界各国都在出相关的机械安全标准化来规范。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机械安全标准纷纷向国际标准(或欧洲标准)靠拢,以实现国际间机械安全标准化的一致性。

对于轮胎行业来说,因机械的运转,每年都会出很多事故,多是肢体伤残,甚至死亡事故。事故发生后,严重影响了设备的生产效率,要停台整顿。据日本劳动科学研究的调查,在工程机械安全事故中,有97%的事故发生率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加以防范的。安全能出效益,这也是安全风险评估的价值所在。

本文将以杭州朝阳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成型工序的三鼓成型机为背景,浅述对其进行整体的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使成型机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以实现安全标准化生产,提高设备的本质安全。

2 三鼓成型机安全风险评估

2.1 风险分析的步骤

2.1.1 机器的限制

第一步是定义机器的限制,包括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和使用限制。该过程包括收集和分析有关机器零件、机构和功能的信息。

2.1.2 危险识别

第二步是危险识别,应针对机器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机器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各种相关任务,识别出所有可合理预见的危险。

根据现场调研三鼓成型机的各工位,拍出照片,根据预评估,该机器存在的主要危险源及存在风险为:

胎体贴合鼓

卸胎区域

带束层鼓及成型鼓

PA/BP输送带

胎体传递环后部区域

带束层供料架及导开/卷取工位

供料模板的气缸上/下工作

胎胚定型滚压、反包阶段

后压小车装置等。

2.1.3风险评量的方法

评价方法是基于Pilz的标准和经验,因素的评价,造成伤害的程度(DPH),危险的发生概率(PO),躲避危险的概率和频率(PA)或者暴露在危险中的持续时间(FE)等体现在每个危险相关的风险。危险等级(PHR)由以下公式来计算:

PHR=PO×PA×DPH×FE

3 三鼓成型机的降低风险的措施

根据基本标准EN ISO 12100和EN ISO 14121,EN ISO 13849:2008(机器安全-控制系统部件的安全),通过安装电子的和机械非电子解决方案来降低风险,保护操作人员免受风险的威胁。以下从风险评估的流程、风险等级的确定、降低风险的优先顺序三个方面来阐述降低风险的措施与方法。

3.1 风险等级的确定

如图1。

3.2 降低风险的顺序

⑴ 本质安全设计

操作人员和危险源不在同一区域内的设计。

减少要去掉锐利的边、角、突起物;减小驱动力、减缓转速,防止手指等进入,尽可能缩小开口/可动范围。

(2)安全防护对策

通过空间与时间上进行分离,加装隔离防护等。

(3)通过补充措施降低风险

通过加装电气安全装置,如紧急停止装置,安全光栅、安全地毯、安全门、安全扫描仪、安全边缘开关、拉绳开关等。

(4)通过信息降低风险

通过加装光、声警示与标签提示,来降低风险。

3.3 三鼓成型机降低风险措施

通过安装电子的和机械非电子解决方案来降低风险,保护操作人员免受风险的威胁,将成型机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

4 结语

该文依据国际机械安全标准,通过对三鼓成型机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可帮助轮胎企业与成型机制造企业对成型机全面识别风险,有利于将成型机风险水平控制在规定水平之内,并对风险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通过图文并茂等形式,给了对成型机风险评估,危险识别,并采相应措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通过对设备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能有效消除机械设备不安全状态,我们就能有效地预防机械伤害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建新,任智刚.我国生产安全事故伤亡比率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2):22-25.

[2] 罗一新.我国机械安全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5(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