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美萍:从打工妹到女作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美萍:从打工妹到女作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一本励志佳作在全国各大书市热卖,它的书名叫《我的苦难,我的大学》。此书出版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城市都卖断货了。2009年4月20日,记者采访了该书的作者赵美萍。在写书的背后,这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女作家的特殊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令人惊叹不已。

赵美萍是一个漂亮女人,笔名“漂泊的萍”或“漂萍”。她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从小丧父,因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毕业,砸过石头,端过盘子,做过缝纫工、技术员,做过广告公司业务员……最后,她以小学文凭,大胆应聘《知音》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并被破例录取,成了当今广大“打工一族”的奋斗楷模。

幼年失父上山采石

赵美萍出生于1970年大年初一晚上,老家是江苏省如皋县江防乡永福村,她的出生使婚后8年未育的父母欣喜若狂,博学多才的父亲给她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美萍”。也许就因了这“萍”字,她的人生从此与漂泊有关。

1978年7月18日,年轻英俊且才华横溢的父亲因病不幸被护士打错针药,未及留下一言半语便魂归天国。那一年,赵美萍只有8岁。

1981年,母亲嫁给了芜湖市马塘乡一个采石工人为妻。从此,赵美萍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漂泊。当年,她很顺利地插班上了马塘乡平山口小学五年级读书。期末考试,赵美萍出人意料地考上了芜湖市重点中学25中学,是全村数十年来惟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

8月底的一天,母亲和继父又为她和妹妹的学费问题争吵起来,听着继父的吼骂,赵美萍心如死灰:“不读书了!上山砸石头卖钱让妹妹读书!”

赵美萍倔强地拿起18磅的大铁锤,成了山上最小的采石女,那年她还不满14岁。

这一砸,就是5年。17岁那年元旦前夕,赵美萍在山上出了车祸,一辆飞驰的拖拉机从赵美萍身上压了过去,她的右脚粉碎性骨折。继父和姑妈轮流用板车拉她去10多里外的市医院治伤。在卧床不起的那段时期里她读了大量的书,没钱买书,只有借。

有一次她用攒下的3块钱买了《宋词三百首》和《工笔画技法》两本书,没想到母亲大怒,扯过她手里的书就塞进了灶膛。

1989年8月26日的下午,腰间挂着胆汁瓶子的母亲在床上哭着,看着即将远行的赵美萍。19岁的赵美萍背着14本日记奔赴上海,如孤影拂过,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漂泊。

沪上打工初试文笔

赵美萍到上海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没多久赵美萍炒了老板“鱿鱼”,去了一家中日合资的时装公司。刚到时装公司,对服装一窍不通的她没少挨师傅的责骂。

一次,厂里接到一批急单,500套儿童套装必须在3天内完成。赵美萍主动向车间主任要求接下这批急单,然后迅速启动小组流水线赶工,全部任务顺利完成。

厂里的总管石川先生被这个小组员工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赵美萍因此跳出了“蓝领”,当上了工厂技术员,成了300多人的时装公司里的一名打工白领。1994年,赵美萍开始尝试向期刊投稿。终于有一天,她的一首处女作小诗《嫦娥》经《萌芽》的沈刚编辑推荐在《上海侨报》上发表了,她得到了平生的第一笔稿酬―――――5元钱。

一个月后,她终于在书报摊上看到了新一期的《现代家庭》,头条便是她写的《妈妈,别哭》,足足有三个版。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劳动报》联合举办“打工在上海”征文,赵美萍将一个打工妹的不幸经历写好寄给了“打工在上海”征文组。这篇题为《花娇》的文章获得了一等奖。这是她第一次的征文获奖。不久后,《花娇》便刊登在了《上海故事》杂志上。当时在上海电视台《文化风景线》做主持人的和晶在颁奖现场采访了她,和晶问:“你是高中毕业出来打工的吗?”“不是,我只读到小学毕业。”赵美萍坦然地说。当场很多作家、记者先是愕然,既而为赵美萍热烈鼓掌。

在此后的3年间,赵美萍写了大量的纪实故事发表在《知音》、《恋爱・婚姻・家庭》、《人生与伴侣》等杂志上。在单位里,赵美萍每年被评为优秀员工。1996年,赵美萍还被评为宝山区“优秀外来务工青年”。可到第7年时,她却突然辞职去了市内一家广告公司。

应聘《知音》命运转折

1998年是赵美萍人生大转折的一年。年初,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从《知音》杂志社传来:鉴于她给《知音》撰写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章,该社特意邀请她参加海外笔会。此后,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的编导沙碧红找到赵美萍,要为她拍一个打工生活专题片。

与此同时,赵美萍正好看到1998年第四期《知音》杂志,上面有一则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她仿佛又听到了机会轻轻的叩门声。然而她合乎要求的只有10万字以上的作品。

4月14日上午9点,赵美萍和其他10多名从数百名应聘者中筛选出来的面试者们,坐在《知音》大厦的会议厅里接受面试考核。前面应聘者的自我介绍令她信心倍受打击,他们中有的甚至是作家、硕士研究生等。轮到赵美萍了,她站起来,诚实地介绍自己:“我听了别人的自述,有点自卑,因为我只读到小学毕业……”“文凭是别人的财富。我的财富,是我经历的苦难。如果没有这些苦难,我恐怕没有这么强烈地改变现实的勇气。”5分钟的发言结束,她发现主考官们的眼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上,而赵美萍已经没有了紧张。

在与全国数千名应聘者的竞争中,赵美萍最终以优秀的作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赢得了知音杂志社领导的赏识,她终于成为了《知音》的编辑记者,这让她再一次鼓满了生命的航帆。

新书面世梦想成真

到了《知音》赵美萍才知道,面临的挑战比原来想象的要严峻得多。她以前只管写作,不会编辑,也没有作者,这能行吗?赵美萍想起了“笨鸟先飞”的老话。她找来《知音》十多年来的合订本,一篇篇阅读。一开始,她连一篇文章中的引言是什么都不知道。当时,个人又没有电脑,编每一篇稿子,除了在原稿上涂涂改改外,还必须把改好后的文章工工整整地抄一遍再送审。

每个月,她至少交5篇稿子,要抄写3万多字。在每月编稿期间,赵美萍从没在午夜12点之前睡过觉。可最让赵美萍焦急的并非是抄写稿件,而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提供稿件的作者队伍。为了尽快建立起自己的作者队伍,她坚持每月都出差。她每到一地,就从当地报纸上找写特稿的记者的名字。然后打电话到报社找这些记者。这样,她很快就在全国有了自己的作者队伍。

截至2009年4月,在知音杂志社工作的10年多时间里,赵美萍每年的编稿量都名列《知音》20多名编辑中的前6名之内。迄今为止,她累计编辑发表稿件200多篇,100多万字。赵美萍还在武汉民主路的知音三环花园买下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她说,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令她事业顺利、梦想成真的地方。

2007年,赵美萍获得了武汉市十大优秀务工青年称号,并成为武汉市城镇居民。

目前,赵美萍的《我的苦难,我的大学》一书在全国热销。如今她明白,如果没有当初的苦难,也就没有后来改变现实的勇气。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一个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苦难,是人生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