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祝晨教育改革思想的当代借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王祝晨是山东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活动家,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其60年的教育活动中,提出了调整学制年限―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普及国民教育、学生评价标准中心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改革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王祝晨 教育改革思想 学生
王祝晨是山东教育事业的先驱者、民国初年“山东四大教育家”之一。他先后在山东的济宁、聊城、曲阜、济南和四川的绵阳等地区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对当时山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山东教育走向把握的基础上,王祝晨提出一系列见解独到、观点新颖、实践性强的教育改革主张。这些主张对近代山东教育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调整学制年限
1902年1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王祝晨针对山东教育制度问题,迅速进行革新。王祝晨提出自己对小学教育、师范教育、大学教育、专科教育学制的改革思想: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学校分为初级小学区和高级小学区、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
关于学校的设置办法,他主张:首先由各县划定16平方里为初级小学区(以人口1千人至2千人为标准),利用该区庙产及其他公益款作经常费,县财政作临时费,每区只设一个中心小学,兼附民众学校;有特别情况者,可设分校,为全区男女儿童及男女民众接受教育的处所;每20个初级小学区,添设中心高小一处;校舍设学生宿舍及农事试验场及表证实场,为全校儿童工作或全区农民观摩实习之用;破除都市与乡村的界限,设职业学校一处,内分师范部、某种职业部,以及工人补习部。
关于课程设置,他主张:初级小学区课程是国语算数,用各地方儿童所耳常听、眼常见、口常说的日常实际生活所常接触到、需要用的谣歌、谚语、故事、唱本、日用帐簿、文书、布告、师生姓名,与附近村庄动植物、农具、矿产等特殊教材学起,另用全国或全省统一的普遍教材来完成,其目的是依照“学习非久练不可”的原则,多予以充分练习机会,发展儿童或成人的合作精神,养成一种好劳动的心理与习惯,打破肉体与精神劳动的界限,尽相互交替休息与实践创造的作用。民校除上述课程外,则另加军事自卫训练,把文事与武力为一,均注重组织能力的训练及政治方向问题的研究,常使组织团体做关于公益与改良风俗的事项。
关于年限及时间,王祝晨提出:初级小学教育的年限,暂不急于提高年限,先从一年或二年的短期小学做起。民校先办一两星期的轮回教学,依次加多至一个月或四个月,依照农时间隙约定日校或夜校办法。职业学校期限分三个月或半年、一年、三年不等。
关于大学的设置,王祝晨指出:中国省区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每个省应该设一最高学府的大学,视地方需要,设立高等师范学校及专门学校,或独立设置,或附设于大学内作为专修科。就全省通盘计划,设若干省立中学、师范、职业学校,用全力帮助和指导各县教育能力之所不及。
关于专门学科的建设问题,王祝晨指出:中国拳术和中国医学(如针灸、推拿、接骨等均应有专科)应附设于大学、高师或专门学校内,加以科学改造,发挥光大,能适应时代,条件成熟,可单独设立大学。中国教育不能丢掉农民,丢则国弱,重视则国强。
普及国民教育
在民国成立之初,王祝晨就感到公民不识字,无法当国家主人翁。对照当时中国的情形,王祝晨认为普及国民教育乃是大势所趋,“国家乃一有机体,如各省能自健全其细胞,则整个中国必可日臻健全而起于现代国家之列。现拟乘民国初建,人心兴奋,各县经济,尚有凭借之际,赶办义务教育及成人教育,巩固民国基础”。①王祝晨提出,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应以普及小学和成人为起点,“我的普及教育意见书的主旨,是在赶办义务教育及成人补习教育,以提高人民文化程度,能使人民批评政治,制裁政党,确立中华民国的基础”②。为了加快普及国民教育的步伐,王祝晨在繁忙工作中写出《农民识字课本》,1920年,王祝晨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小采用白话文教学,一时惹得许多社会人士大惊小怪,诽谤横行,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丝毫不为所动。他还派附小教员赴北京国语讲习所听讲,回济即提倡推行国音采用白话文。普及国民教育,开发民智,扩大教育对象,对山东教育的近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学生评价标准的改革
王祝晨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家之一。王祝晨提出的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际上包含了我们今天提出的“素质教育”概念的丰富内涵,其中心是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使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王祝晨当年虽未曾用“素质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表述,实质上却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方面。王祝晨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中,德育始终是占首位的。他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人与成才,而培养具有爱国人格的人则是教育基本的目标。1912年,王祝晨在《普及教育意见书》中提出“学生要学用结合,依照学习非久练不可的原则,多予以充分练习的机会,养成一种好劳动的心理习惯,打破肉体与精神劳动的界线,尽相互交织休息与实践创造的作用”③,“学生就要有坚定的志向、健全的身体,使精神与体力有剩余。因之要求的学生标准:一、立志;二、储学;三、干才。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丰富的学问在健全的身体中,有着干练的才能”。④1922年,王祝晨在一师做校长之时,就提出 “教育并不仅仅使学生加强记忆力和启发理解能力,它主要职责应该是引导意志力,使其为爱国而奋力拼搏至死不悔”,“振兴教育、育我人才,为神州吐气扬眉现在始”。⑤
智育方面。王祝晨虽然没有提出系统、具体的理论,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深刻体现着智育方面的丰富思想。他教导学生,“腹内空空,必定误人子弟;为人师表,必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劳苦一点没有什么坏处”。⑥因此,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获得真实学问,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为此,王祝晨先生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积极地从各方面丰富、完善对学生的智育教育。如他自任山东省立一师校长之后,首先充实实验室、图书馆和体育设备,并增置中外乐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自当立志。他还不惜高薪请来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来校任教、讲学,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掌握最先进的知识。在学科建设方面,他增添农业、音乐等实用学科,采取合理的“三三制”。在管理制度方面,订立了各种管理规则,包括教室规则、宿舍规则、仔细规则、阅览规则。完整的教学系统和严格的教学体制,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
体育方面。王祝晨重视和提倡体育锻炼,他认为体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国民的体质与素质。在这里,体育被王祝晨赋予一种新的含义,它不仅是一项体能训练,更应该是达到中华民族“复兴强国”的重要手段。在二中任职期内,他非常重视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尽管当时学校的操场狭小,在王祝晨的关心下,篮球、网球、单双杠、铁饼、铅球、标枪等体育器材比较齐备,每天早晚都有一刻钟的跑步时间。特别是在王祝晨的提议下成立“课余强迫运动组”。“课余强迫运动组”每周一、三、五下午五点钟以后由体操老师带领作体育活动半小时。为促进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学校还成立“课余武术组”,聘请一位拳脚名师担任教练,每天下午四点到五点半作武术练习。为开展体育运动,他多方搜集运动规则,自学自教,从原来不知如何运动的学校,竟然当年派遣选手参加全省运动会和华北运动会,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二中的体育运动遂在全省崭露头角。
美育方面。王祝晨对此也十分关注。他提倡将美感教育的实施体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使学生们无处不受到美育的感染。同时,组织成立“书报介绍社”,介绍新潮图书。举办各种讲演比赛、音乐比赛等,以此陶冶青年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分辨美丑的能力。
考试方法改革
在对学生的考核上,王祝晨注重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与他平时上课特别注重纵横联系的讲授方法有密切关系,他的历史讲义往往以某一个历史问题为中心,既可纵向地向上下联系,也可横向地联系同一时期的国外情况。他把孤立的历史问题,联系成一条线,扩大到一个面。正是基于重视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授课方法,因此在他的教学过程中,无论历史课或伦理课,一律采取开卷考试的方法。考场上听任学生自由翻阅讲义。这种测验,能真正测验出水平,表达出学生的真实学业成绩。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偏重死记硬背的传统学习风气。
王祝晨一生坚持真理,刚直不阿、威武不屈的情操与品德;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一丝不苟的思想作风;毕生从教、力主革新、发展教育的光辉业绩,在山东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为人和业绩,正像他的绰号“大牛”一样:“不畏风雨路崎岖,吃苦耐劳自奋蹄,毕生耕耘为丰稔,骨瘦体衰何足惜!”(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③④⑥王恒:《王祝晨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00、233、234、66页。
⑤徐兴文:《师范群英 光耀中华》(第七卷),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