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图书馆区域性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图书馆区域性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论述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应注意三个问题:资源建设的区域性,资源应该体现本区域的文化、经济特色,符合本区域产业信息需求,防止资源同质化和简单罗列或相加;资源服务的区域性,应协调本区域内不同行业、系统的数据库资源建设,提高区域内信息资源保障率,增强区域服务的指向性;政策主导的区域性,政府是地方整体利益的代表和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政府层面的支持和认可是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区域性 资源 服务 政策

[分类号]G250

1、从区域的视角看数字图书馆

可被远程访问是数字资源的最大优势,是数字图书馆的生命特征,也是资源共享得以在更大范围推进的技术要求。这个“远程”有多远?理论上应该是无限的,至少从资源共享的角度看,在我国境内的无障碍访问应该不是过高的目标。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地域辽阔,体制繁冗,要一下子实现全国范围内跨地区、跨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需要高效权威的组织体系、充裕的经费支持和先进的技术支持,需要打破地方政府多项权利诉求,难以做到一蹴而就。相比之下,区域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因范围地区有限,牵扯关联较少,成员馆间沟通方便,组织协调相对容易,且易见到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实效,因而更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对数字图书馆区域性问题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解,有助于为数字图书馆从现时的“小联盟”到将来的“大一统”奠定基础。

研究者们把那些相对非计划性的、在相对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其内部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的地区称为“区域”,而将更加主动的,一般是在意识形态驱动下的地区创设的政治过程称为“区域化”;覃洁贞认为:区域信息中心就是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及与其他地区相关的信息系统,受一定政策、法规和标准制约和保护,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信息生成与共享网络的社会系统。它植根于这样一种最基本的哲学或社会理念,即在一个地区边界管辖意义逐渐下降的公共管理世界中,区域内各政府应该突破或超越以边界为基础的科层制公共管理模式,构建以跨边界为基础的一体化的协作性公共管理模式,以提升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绩效。区域数字图书馆发展归根结底是对利益关系的协调,即通过协调区域之间各个成员馆的相互利益达成彼此互惠共利的契约,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共同增进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对数十家数字图书馆的跟踪调查和实际使用,笔者选取了8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数字图书馆(或图书馆联合体),对其资源建设、获取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区域性问题研究有所帮助。如表1所示:

2、体现“资源”的区域性

资源建设应该突出区域性特征。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体系决不应等于一个个具体图书馆数字化资源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全方位意义上的一体化集成体系。网络环境下如果一个图书馆的数据库资源被网上其他机构数据库覆盖,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会大大降低。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部分是区域性特色化资源。各成员馆应充分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并使之数字化,在网上共享。一般而言,除科学技术原始创新研究或学科领域内的基础研究之外,用户在信息需求上往往有地域共性,其研究课题和项目往往与当地和某一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图书馆的角度来说,某一区域的图书馆收藏的文献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特点。从调查中笔者看到,某些数字图书馆联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资源总量,统一了检索平台,推进了资源共享,但资源的地域性、文化特色、经济特色远远不够,服务本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能力欠缺。多数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就是各成员馆资源的简单相加、罗列,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贫乏,同质化情况严重,8个馆几乎全部拥有期刊网、超星、万方和EBsc0资源。个别已建成的特色资源库,也存在一个规模、深度、影响力和使用效果评价的问题。浙江、贵州、东莞都有一些特色库,但都是原省(市)馆的现成资源;宁波有4个新建库和成员馆的14个自建库,和本地产业经济的关联度还比较高;其他几个联盟的特色资源较难统计,在门户上看不到特色资源的明示。这一点至少也说明了资源整合的重点不在区域性特色资源上。没有鲜明的特色,就没有了共享的价值,就缺少了传播与被传播的内在动力,就有可能成为信息垃圾,进而成为区域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障碍。我们可以设想:当数字图书馆发展到市际、省际联合那一步时,家家都是cN KI,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在资源建设中,我们必须思考自建专题特色数据库和购买成品数据库的关系问题。

如何体现资源的区域性?本研究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①资源规划应遵循计划大于市场原则。从政府的高度,以区域内类似“信息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为领导,编制一个体系,设计一个体例,对本区域产学研所需信息支撑作一个系统的规划,统一经费,统一购买或统一组织建设,各馆不介入成品库的购买,专注于提出特色库建设的申请和分配给本馆的数字资源的维护这样一个机构,一定要强化它的专业色彩和服务作用,避免其演变为一个行政性政府机构。②特色资源建设遵循市场优于计划原则。“信息委员会”可以根据资源规划需求,根据成员馆的专业特色技术实力,要求、协助成员馆建设某一特色数据库;各成员馆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建设特色数据库,但应报“信息委员会”批准,以避免重复建设或选题不当。也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建立相关平台和数剧库。由行业协会来建设并运行部分平台和数据库优于由政府或单个企业来建设运行。政府可通过资金扶持、信息共享来支持行业协会建设本行业数据库。③数字图书馆工作者必须考量自身和数字资源生产商的关系问题。如果对资源同质化无动于衷或任其发展,一方面,数字生产商会挤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生存空间,图书馆将丧失资源建设的主导地位,沦为纯粹的工匠;另一方面,更大区域的资源共享会变得毫无意义。

3、实现“服务”的区域性

区域数字图书馆的总体目标是协调、规划、组织地区内不同系统的文献资源和数据库建设,提高本地区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率,整合网络和远程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构建系统、行业相结合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图书馆联盟(联合体)只注重资源共建,而忽略或不能实现服务体系的整体性重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各自独立的网站,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区域联盟的实质是什么?不仅仅是资源的联盟,更应是政策的统一和服务的联盟。徐引篪的研究表明:美国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95%以上的文献要在本地获取,利用全国性网络系统获得的资源只占很小一部分。这里虽然可能忽略了纸质文献传递问题,但还是说明了区域性资源的实用性,因之也为服务的专指性提出了要求。课题组调查显示:在8家数字图书馆中,成员馆跨出市一级的有三家,跨出本行业系统的有两家,同时实现跨系统、跨市的还

没有。这也说明现有的数字图书馆联盟还处在初级阶段,成员分布有着较强的区域性、行业性,用户的集中度较高,这就为提高服务的指向性提供了便利条件。

如何实现服务的区域性?本研究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①区域数字图书馆要明确提出本馆服务的现实和潜在对象,应列明行业、单位、重点人群,越细越好。对象明确后,再要求提出服务的措施和办法,倡导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和方法。希望自己的用户越来越多,是一种对用户的共享,也是衡量某一馆工作是否主动的标志之一。孙坦说:我们已经不只是在共享对方的资源了,或者说共享对方的资源是我们的基础、前提,但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如何进行服务的共享、服务的提升,技术的共享、技术的提升……不把区域图书馆联盟理解成仅仅是资源共享的体系,而最终应该走向服务共享、资源共享、人员共享的局面。②要会同政府相关部门,明确提出本区域经济文化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方向,然后围绕这些方向,依托各成员馆、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等多方力量,设计、规划、建设各种数据库。比如,本地的主导产业是旅游和软件,那就必须设计建设和旅游、软件相关的数据库,不主动这样做,就是缺位,就是失职。还应认识到:这些数据库的建设是长期的,持续的,要根据使用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对用户是否因此而得益必须有真实的跟踪调查反馈。③服务的区域性应该还包括非数字资源在本区域之内的良好的可获得性。当然,这种可获得性更多地是指文献载体的物理获得,因为,没有被数字化的文献还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那么,在对区域数字图书馆资源获得问题的讨论当中提出了文献载体的物理获得,是不是背离了数字资源的特性?笔者认为不是的,理由是:数字图书馆联盟在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资源共享时把非数字资源的共享放在一边是不恰当的,几乎所有的称之为“区域数字图书馆”的组织,都依托于数家实体馆,拥有大量实体馆藏。之所以屡屡强调了“区域”,恐怕也是基于纸质文献馆际互借等传统协作方式得以方便开展的便利性。假如区域数字图书馆联盟真的定位成仅仅是数字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那么,“区域”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因为数字资源可以很方便地跨越“区域”而纵横驰骋。

4、应对“政策”的区域性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工程量大,政策性强,科技含量高,标准要求高,持续时间长,经费投入大,受益面广,需要一个强大的权威部门领导和组织,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只能是政府。地区政府对本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都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组织能力,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出信息资源支撑政策,对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有决定性意义。彭彦强在谈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时说: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障碍实际上是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阻隔和扭曲,体现了行政权力对资源的配置情况,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则在于打破行政权力对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阻隔;约翰,埃文思(Jhon Evans)研究了地域内行行的机构组织共享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的问题,指出信息共享的最大障碍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行动的机制。2000-2001年间先后建立起的“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虽已历经近10年发展,但至今各只有30多个成员馆;而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BALLS)成立仅一年,却已有了约70多所高校图书馆成员,究其原因,应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新加坡,整个国家的所有图书馆均在集中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下,实现了全国图书馆馆际间人财物及文献信息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完全共享。区域内政策对信息资源保障率与区域经济建设之间的关注度和协调能力,决定了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向与步伐。在这一点上,宁波地区的政府政策就显得卓有远见,其实践成果也就颇有意义。

政府是地方整体利益的代表和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政府层面的合作是实现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的行政区各区域之间是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纵向经济运行体系,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本位主义盛行,过度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区域的开放性和行政区的封闭性之间产生的矛盾凸显,地方政府惟有加强政区之间的联系,调整政府的管理方式,合理构建新型政府间竞合关系,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要使区域政策有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本研究认为应关注以下几点:①认识并捕捉区域内相关政府部门利益共同点。现有体制下,政府部门、政策层面更关心的是能直接提升GDP、能快速提高政绩的社会事务,政绩考核体制不适应区域协调发展要求。信息支撑虽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它对政绩的提升就如同学校教育对国家民族发展一样,很难看到直接的和快速的效益。所以,本区域内科技、教育、文化、财政等部门的共同利益,比如是否可提升形象?是否获领导认同?都是重要关注点。②实现行政权协调。通过行政权协调来改变原有的各地方政府间、各行业系统间的行政权力绝对化分割配置状态,实现行政权力在区域层面上的再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在整个区域的优化配置。地方政府间是通过行政权力的相互调整来实现资源再配置的,可否考虑将权力让渡给一个独立组织,或者是签订共同限制、规范某项权力的行使协定,或者是将某项权力转交给另一方行使并承担责任等等,比如前面提到的“信息委员会”,将区域内不同行业、系统、组织、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保障职能,统一归并到这个委员会。就像所有单位的保卫部门,在业务上完全服从当地公安部门的领导一样,这在我们现有体制下,只要政府愿意,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所以说,地方政府间合作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关键在于解决行政权力的配置问题。③解决制度。现有体制下诸多“事业单位”的运行是被动的,简单讲就是做事与撞钟在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上讲是没有差别的。所以,主动地去建设特色资源,不是许多干部愿意去做的,而不做也是没有任何后果的。这恐怕是技术层面无法解决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5、几点思考

5.1 区域数字图书馆的地理概念

数字资源的优势是通达、共享、快速、远程,由数字图书馆联盟而成的区域数字图书馆,应不应该过分地强调地理位置的集中或靠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区域”的概念有扩大的理解。区域除了是一个地理单位之外,或许还应该是一个政治单位,文化单位,功能单位,机制单位,仅仅依靠其行政边界是不能完整理解一个区域的。这样,我们在理解区域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政策的区域性时,才不至于太过僵化。

5.2 区域内资源共享的动力问题

共建是条件,共享才是目的。那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并维持的动力是什么?定位成利益?还是公益心?抑或是职业精神?朱强说:我们考察国外图书馆的共享,总是有人来买单,没有免费的午餐。北京大学就有这样的问题,我们输出得多得多,这样就必须成立一个班子、专门聘一些人来满足其他馆,要有人来支付费用。而在贵州数字图书馆的首页却写着:“贵州数字图书馆让每一位公民在贵州省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能免费获得数字文献资源的查询、浏览、下载、原文传递和知识导航等服务”;浙江网络图书馆首页写着:“浙江网络图书馆是面向全省开放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免费的文献查询和获取服务”,难道是共享资源输出数量决定了是否免费?从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区域外IP的资源来访,大多是被拒绝的,只有自建资源可被访问。表面看是资源使用权限问题,实质上还是商家的利益问题。利益是维系资源共享、信息传播的动力还是障碍?

5.3 评估的重要性

对区域数字图书馆的运转使用情况的及时评估、科学评估是非常必需的,虽然它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成果或效益,但也应该要求它有相应的产出;即使尤法量化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有必要寻找其他的方法来测评数字图书馆的实际运行效果。比如加强对区域数字图书馆“产出”的形态、标准及测量方法的研究等等。区域数字图书馆必须加强对上述评价体系的研究,适时监督、评价、修正其运行状况,以避免起初一哄而上,后来一蹶不振的情况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