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准教学支点 实效数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准教学支点 实效数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学中,有了“支点”就有了立足点和目标. 数学课堂的“支点”就是一种思路,在数学教学中所依托的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学生思维的停靠点不就是支点吗?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找准合适的支点,以此撬动学生的思维,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支点;有效引导;实效课堂

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这句话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同样非常适合. 为此,教师要树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找准“支点”,选用最合适、最有效的方式,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精彩实效.

一、巧妙衔接,使学生豁然开朗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的各学段知识安排呈螺旋上升形式,各部分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前面的学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后续学习又是前面的学习的延伸.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纵观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把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巧妙衔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数学一年级上册“时间的认识”中关于整时、半时的教学,只让学生认记整时、半时记法,没有说明理由. “整时和半时为什么是这样写呢?”成为学生心中的疑惑,但如果在本课时就给学生说明理由其也未必能理解. 等到教学一年级下册“时间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几时几分的写法后,再引导学生回头看整时、半时的写法,此时学生对昔日的疑问就会豁然开朗,对整时、半时规定的写法就“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二、灵活迁移,帮助学生建模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数学问题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探索、建构数学模型,逐步学会一些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等,从而实现“学会一道题,掌握一类题”.

如分数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难点,往往被认为是孤立的知识板块,传统教法是孤立地概括出分数应用题的三个数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 × 比较量的分率 = 比较量

比较量 ÷ 比较量的分率 = 单位“1”的量

比较量 ÷ 单位“1”的量 = 比较量的分率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套用这三个数量关系式来解题. 而新课改后的人教版教材为了与今后中学的学习衔接,又着重强调用方程法解题,其依托的是学生已掌握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一个数 × 几分之几”来列式. 这两种教法均导致分数应用题与已学过的应用题好似两条平行的轨道,找不到交点. 其实我们仔细比较,不难发现分数应用题实际上是倍数应用题的延伸、拓展. 因此,笔者尝试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将其数量关系与倍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联系,引导学生把倍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迁移应用于分数应用题中,使学生觉得新知与旧知实质是一样的,从而迅速理解、掌握分数应用题的解法.

三、巧借媒体,掌握算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如能巧妙借助信息化平台及生活中常见的、通俗易懂的事物类比抽象数学知识,就会激发学生联想、开启学生思路. 不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知识,还会让学生经久不忘.

如在“分数加减法”教学时,我放弃了直接呈现例题、一板一眼地教学生如何计算的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利用课件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猴妈妈分果果. 学生围绕这个情境,通过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生生交流,自由地口述在情境中找到的条件,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不仅练习了找条件、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利用师生、生生互动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算理.

四、巧做例题,探索规律

教材的例、习题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培养学生能力和形成解题策略均有一定典范作用和潜在的价值.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用活教材中的例、习题,充分发挥这些例、习题的基础性和示范性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其中规律,使解题涉及的知识和方法得到运用和延伸,从而使学生解题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的练习中经常出现这类练习: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

S正 ∶ S圆 = ( ):( )

S圆 ∶ S正 = ( ):( )

通常学生是采用先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再求阴影部分面积,再求两者的比,此方法复杂、计算麻烦.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有意借助特例,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运用规律,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如可借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科书P70第4题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得出:

S外接正方形 = 2r × 2r = 4r2

S圆 = πr2 = 3.14r2

S内接正方形 = r2 ÷ 2 × 4 = 2r2

S圆 ∶ S内接正方形 ∶ S外接正方形

= 3.14r2 ∶ 2r2 ∶ 4r2 = 3.14 ∶ 2 ∶ 4

利用这三个互相联系图形面积间关系,就很容易得出:

上面图1和图2的阴影部分面积:

S阴影1 = (3.14 - 2)r2 = 1.14r2

S阴影2 = (4 - 3.14)r2 = 0.86r2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认真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从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支点,并借此撬动学生的思维、推动数学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拓展延伸,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从而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