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60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药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60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湿热痹阻型 西药

资料与方法

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按就诊的先后顺序(1:1)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20~70岁,病程1~20年;治疗组30例,男5例,女25例,年龄19~68岁,病程1~20年。两组发病年龄、病史、病程、病情的轻重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制定的RA诊断标准和活动期标准,并且X线分期Ⅰ~Ⅱ期。①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日,病程至少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RF)阳性。有上述7项中4项即可确诊。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湿热痹阻:主症:关节疼痛,痛处红灼热、灼热、肿胀,疼痛剧烈,筋脉拘急,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纳入标准:①纳入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辨证湿热痹阻;③血沉增快>20mm/小时,CRP高于正常值1~1.5倍,手部或膝关节X线片明显骨质破坏;④年龄20~65岁。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②不能配合中医辨证湿热痹阻;③年龄<20岁,>65岁;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体质过敏及对本药过敏;⑤未按规定用药;⑥有严重的、进行性的、未控制的肝、肾、血液、胃肠道、内分泌、心、肺、神经和脑等疾病。

治疗方法:对照组:强的松7.5mg,1次/日,双氯芬酸钠胶囊50mg,2次/日口服,疗程2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药物组成:黄柏15g,苍术12g,牛膝12g,薏苡仁30g,青风藤30g,土茯苓30g,山慈菇10g,当归12g,白芍30g,甘草6g。日1剂,水煎2次,共250~300ml,分2次温服,并配合西药强的松7.5mg,1次/日,双氯芬酸钠胶囊50mg,2次/日口服,疗程2周。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ESR、CRP及RF的改变,主要症状,体征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疗效对照。

疗效判断标准:⑴临床疗效标准:①临床缓解: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主要化验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②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主要化验指标明显改善;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减轻,主要化验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及主要化验指标无明显变化。⑵中医证候疗效标准:①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症候0~1分;②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症候积分下降>2/3;③有效:治疗后症状改善,症候积分≥1/3;④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缓解15例,显效11例,有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84%;对照组临床缓解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4%,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全身关节炎症改变为主的疼痛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可出现关节脱位、半脱位、畸形改变、活动严重障碍,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医学临床一般以服用西药为主,选用激素、非甾体药物、慢作用剂、生物制剂等治疗手段。但这些方法因其不良反应多,价格昂贵不易长期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中医学理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历节风、骨骱痹,《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次研究的湿热痹阻型,主要是病久体内湿热内蕴,侵袭经络,邪郁化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发为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本次研究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西药中强的松有减轻和防止组织对炎症的反应的作用,双氯芬酸钠胶囊有抗炎镇痛消肿的功效,配合中药汤剂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本方中青风藤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土茯苓、苍术、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当归、白芍活血通络止痛,取“不通则痛”之义;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柏、土茯苓、薏苡仁等药物具有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4%,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既能提高临床疗效,又可减轻西药的用量及时间,减轻其不良反应,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18.

2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上海: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81-8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8.